


今日,醫藥圈迎來了重磅消息:FDA 批準了傳奇生物/強生的 BCMA CAR-T 西達基奧侖賽(cilta-cel,研發代號:LCAR-B38M/JNJ-4528)在美國的上市申請(BLA),用于治療成人復發/難治性多發性骨髓瘤(MM)。
這是中國首個獲FDA批準的細胞治療產品,也是全球第二款獲批靶向BCMA的CAR-T細胞免疫療法。據悉,西達基奧侖賽的定價為46.5萬美元。
截止目前,全球共7款CAR-T免疫細胞療法上市,分別是諾華的Kymriah、吉利德的Yescarta(益基利侖賽注射液)和Tecartus、BMS的Breyanzi以及其與藍鳥生物共同開發的Abecma、藥明巨諾的瑞基奧侖賽注射液(商品名:倍諾達)以及傳奇生物的西達基奧侖賽。
其中靶向BCMA的包括Abecma和西達基奧侖賽,其他五款均為CD19 CAR-T細胞產品。
免疫細胞療法為“治愈”癌癥開啟新紀元
近年來,細胞科技在抗癌道路上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基于免疫細胞的CAR-T療法被認為是人類攻克癌癥的新里程碑。
2019年,在騰訊科學WE大會開幕前夕,權威癌癥免疫學家、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Carl June接受了媒體的采訪。在采訪中,他表示世界上10%的癌癥是血液癌癥,90%是固體瘤,像肺癌、胃癌等。他預測在5年之內,所有的血液腫瘤都可以通過CAR-T療法進行治愈。
今年年初,《Nature》上發表了一項研究描述了兩個病例,說明CAR-T細胞在當下可以立即攻擊癌細胞,并且在體內停留數年,不斷進化以控制疾病。這些結論源于2010年開展的試驗性CAR-T免疫細胞治療:醫生們將2例白血病患者的一些血細胞轉化為“癌癥殺手”。在此后的十多年里,這兩位患者的癌癥一直沒有復發的跡象。基于這些結果,研究人員得出結論,CAR-T細胞確實可以治愈白血病患者。這也滋生了當下“CAR-T免疫細胞治療癌癥療效可持續十年之久”的觀點。(2個月癌細胞“清零”,國內首例CAR-T治療的患者出院,花120萬值嗎?)
此前,百時美施貴寶發布了CD19 CAR-T細胞療法Breyanzi的二線治療復發或難治性大B細胞淋巴瘤(R/R LBCL)成人患者的新臨床數據,其中值得關注的是,這一數據與與目前的標準護理方案——挽救性化療,然后是大劑量化療[HDCT]和造血干細胞移植[HSCT])相比,結果顯示Breyanzi具有顯著療效且安全性良好。(美國定價300萬,日本定價200萬,CAR-T細胞療法為何定價高?)
迎接新挑戰:如何使高昂的細胞療法得到普及?
CAR-T細胞療法正在解決特定復發癌癥中未被滿足的需求,試驗表明,一些患者表現出長期活性和高緩解率。然而,從目前上市的CAR-T免疫細胞療法的定價來看,上百萬元的價格成為了其普及的一道攔路虎,讓許多有需求的患者望而卻步。
隨著CAR-T免疫細胞療法上市后,美國和英國等已經相繼將CAR-T細胞治療納入保險范疇。在我們國家,商業保險將CAR-T免疫細胞療法納入自己的產品保障范圍之內。然而,目前的保險措施仍然在探索階段。對于許多患者而言,高昂的價格仍然是一道阻礙這種療法走向普羅大眾的障礙。迄今為止,CAR – T治療的主要挑戰包括制造、監管、定價等。分析師預測,隨著技術的進步,CAR-T生產周期越來越短,以及臨床試驗提供更強有力的證據證明這種療法的有效性,CAR-T細胞治療將更加合理化發展。
在所有制造業中,細胞制造是最難的一種,CAR-T制造面臨的挑戰依然是未來突破行業發展的關鍵之一。如何提升細胞生產工藝以達到產業化需求?如何確保細胞制造以及細胞治療的成功率,這些已經成為了新焦點。
自動化技術為細胞治療“提速”,通過完善自動化CAR-T制備來降低成本是一種有效的途徑。近年來,能夠實現自動化、大規模生產的新一代制造工藝已經新興于市場,例如博雅控股集團旗下具有多項創新專利的CAR-TXpress?平臺,用于快速、封閉式、自動化、大規模地生產CAR-T免疫細胞藥物,相較傳統的實驗室人工生產方式,CAR-TXpress?能夠將細胞藥物生產成本降低50%-60%。
?
△臨床級細胞存儲
同時,科研人員認為,保障優質的細胞來源也是提高細胞療法成功率的有效措施。例如,CAR-T細胞治療需要大量的健康細胞,使用存儲的癌前免疫細胞將極大地改善患者的預后。
小結:細胞治療具有一次輸注長期起效的特點,可以使得患者的生活治療相比過去有較大的提升。以免疫細胞治療為核心的醫學,將成為繼放化療、手術治療后的另一種癌癥治療途徑,免疫細胞治療的全新時代已經來臨!
編輯:小果果,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448371.com/zixun/hydt/9385.html
免責聲明:本站所轉載文章來源于其他平臺,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業相關知識,傳遞當前最新資訊。圖片、文章版權均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信息。
說明:本站所發布的案例均摘錄于文獻,僅用于科普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相關知識,不作為醫療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