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戶端12月16日訊“300例的總體緩解率達到89.92%,其中最長無瘤生存時間已超過5年,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截至12月15日,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成功完成第300例難治/復發血液腫瘤患者的CAR-T治療,協和醫院院長、CAR-T治療團隊負責人胡豫教授介紹,這意味著武漢血液惡性腫瘤疾病的治療水平和數量實現了與世界并跑。
“一針清除癌細胞”,真有那么神嗎?
CAR-T治療的全稱是“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免疫療法”,是近些年國內逐漸發展起來的新型腫瘤治療方法之一。這一研究方向與人體免疫系統消滅腫瘤細胞作戰的機制密切相關。
每個人體內都有腫瘤細胞,但為什么不是人人都會得癌癥呢?這是因為人體免疫系統中的“T細胞”具有殺滅腫瘤細胞的能力。狡猾的癌細胞也在不斷偽裝自己,使得T細胞失去辨別能力。腫瘤細胞在人體內生根發芽擴增,人因此患上癌癥。
CAR-T治療作為一種新型精準靶向療法,把患者自身免疫系統的T細胞提取出來,經過體外培養和基因改造,引入一個精準識別腫瘤細胞的可激活分子,這些經基因編輯的細胞在體外培養、大量擴增后回輸進患者體內,一旦遇見表達對應抗原的腫瘤細胞,CAR-T細胞便會被激活并再擴增,發揮其極大的特異殺傷力,消滅腫瘤細胞。
胡豫教授形象地比喻說:CAR-T治療好比給T細胞裝上腫瘤嵌合抗原受體——CAR,這就相當于給T細胞裝上了“翅膀”和“GPS”,使其火眼金睛認出偽裝的腫瘤細胞,成為殺傷腫瘤的“特種兵”。
“一針清除癌細胞”,真有那么神嗎?胡豫教授介紹,患者回輸CAR-T細胞后,體內癌細胞理論上將在一定周期內被清除掉。但是,CAR-T細胞治療目前針對血液腫瘤,包括淋巴瘤、白血病以及多發性骨髓瘤等療效較好,而對于實體瘤的療效尚在研究之中。
?
推薦閱讀:2個月癌細胞“清零”,國內首例CAR-T治療的患者出院,花120萬值嗎?
武漢協和醫院院長、血液病研究所所長胡豫教授介紹協和醫院CAR-T細胞免疫治療成果。長江日報記者邱焰 攝
CAR-T治療有嚴格的適應癥,新藥的臨床運用病案數據有限,面對一位位試遍傳統療法無效生命垂危的患者,制定有針對性的方案,判斷最佳治療窗口、幫助患者扛過劇烈的“炎癥反應”,以及預后的跟蹤管理,都對醫療團隊提出巨大的挑戰。
68歲騎手因CAR-T治療獲新生
從腹大如籮、生命垂危到體態恢復、行走自如,經過近三個月的CAR-T治療,68歲的血癌患者吾先生(化名)宛若新生。
12月15日,血癌患者吾先生端坐在椅子上,言談中透出即將出院的喜悅。他說自己除了身體消瘦、體力還在恢復中,其他與正常人無異。他笑說:“三個月治療期間沒怎么吃東西,現在飯量特別大。”很難想像,面前的吾先生三個月前入院時,曾是脖子上雞蛋大腫塊,腹水如臨盆孕婦,走路進食困難,幾度昏迷。
吾先生是一位騎行愛好者,從黑龍江北極村騎至福建廈門,他的行跡曾遍布中國海岸線。2017年3月,剛結束一段騎行的吾先生突然出現反復低燒,輾轉求醫來到武漢協和醫院血液科,一套完整的診療確定腫瘤的分型為“套細胞淋巴瘤”——幾萬人中才會有一例的侵襲性淋巴瘤。接診專家鄒萍教授說,這意味著吾先生最多還有5年的時間。
“5萬多一支的頂級化療藥都用了,非常難受,也沒有效果。”2018年12月到2021年9月,吾先生在化療過程中反復出現耐藥,還曾一度出現行為、意識混亂,肚子也逐漸脹大,下肢水腫愈發嚴重,曾經強壯的體格日漸消瘦。
9月中旬,胡豫教授指導協和醫院血液科梅恒教授及其團隊為吾先生制定CAR-T治療方案,高齡晚期患者、多藥耐藥、腫瘤負荷極高、合并消化道出血、大量腹水……每一種癥狀都有可能使治療前功盡棄。“患者的窗口期只有三五天,否則將錯過最佳治療時機。”梅恒教授介紹,團隊一路闖關,11月5日,抓住稍縱即逝的時間窗,將最適合吾先生的CAR-T細胞治療藥物,終于從他的右手臂靜脈緩緩回輸。
武漢協和醫院成功完成的第300例CAR-T細胞免疫治療患者吾先生(化名)(中)準備出院。長江日報記者邱焰 攝
老伴3個月來24小時守候病房,獨子已成家立業也時時前來照料。以堅定的信念對抗高燒等一系列難受的炎癥反應。一周后,吾先生走出絕境。
系列創新進行中,通用型研究有望使價格“親民”
目前國內國際共有6款CAR-T細胞治療藥物面市,價格均在120萬元左右,在有藥物進入醫保之前,高昂的價格讓人望而卻步。
武漢協和醫院血液科梅恒教授介紹CAR-T細胞免疫療法治療血液惡性腫瘤的病例。長江日報記者邱焰 攝
CAR-T細胞治療藥物為什么那么貴?除了尚處于新藥階段,研發、貯存、管理的成本高昂等原因外,“量身定制”使成本大大提高。梅恒教授介紹:根據目前的技術能力,研究人員需要對患者基因進行檢測,分析其癌細胞的信息特征,并提取患者自身的T細胞。這就意味著每批CAR-T細胞全都是患者的私人定制產品,每個患者是一個獨立批次。
如何使先進的技術大眾“可及”,協和醫院血液病研究所正在積極開展通用型研究。胡豫教授表示,從腫瘤患者自身分離,腫瘤對免疫能力有影響,也因此造成臨床效果出現差異,有一部分人復發。協和CAR-T團隊正在研究從臍血中分離出CAR-NK細胞供患者使用,目前取得階段性進展,這將大大縮短療程,降低成本,提高治療效率。
醫務人員在進行單個核細胞采集。長江日報記者邱焰 攝
與普通藥物不同的是,CAR-T細胞是一種“活”的藥物,提取、貯存、管理和運用都有著嚴格的流程規范。據了解,目前各地已有不少醫院啟動CAR-T治療,協和醫院制定了并分享了一系列行業規范,完善CAR-T治療臨床研究入排標準及流程優化設計等,在同行中分享。
“要做就做別人沒有做過的研究”,協和醫院血液病研究所有著追求創新的優良傳統。上世紀80年代初,沈迪教授發現新病種——新型血小板聚集功能缺陷癥,被醫學界命名為“沈迪氏”病。2018年度,胡豫教授的“血栓性疾病的早期診斷和靶向治療”,破解了血栓早期診斷和治療的世界醫學難題,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近年來,胡豫教授成功完成國內第一個商品化CAR-T治療原發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患者的治療,全球第一個使用雙靶點CAR-T治療復發難治多發性骨髓瘤,全球第一個將特異性γ/δ TCR-T細胞應用于難治復發腫瘤……

編輯:小果果,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448371.com/zixun/hydt/8392.html
免責聲明:本站所轉載文章來源于其他平臺,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業相關知識,傳遞當前最新資訊。圖片、文章版權均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信息。
說明:本站所發布的案例均摘錄于文獻,僅用于科普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相關知識,不作為醫療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