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份國內新出的外泌體和細胞外囊泡領域論文不完全統計有223篇。IF>10的30篇。本期主要內容包括:細胞外囊泡pIgR驅動肝癌干性/發生和轉移、RNA-RNA交互網絡促進谷氨酰胺代謝誘導肝癌發生并通過PD-L1外泌體阻礙肝癌免疫治療、NK細胞外泌體miR-1249-3p減輕糖尿病胰島素抵抗和炎癥、三篇囊泡相關RNA數據庫、納米拓撲連續介導MSC-EV以促進成骨、外泌體負載的具有抗炎特性的模擬細胞外基質水凝膠促進生長板損傷修復、一種骨靶向工程外泌體平臺遞送siRNA治療骨質疏松癥、體內自組裝siRNA由外泌體遞送治療亨廷頓病等方面內容。內容十分豐富,不容錯過。
?
1.【綜述】武漢大學口腔醫院口腔頜面-頭頸腫瘤外科劉冰和卜琳琳研究團隊與陳剛研究團隊合作:組織外泌體在腫瘤及非腫瘤性疾病中的研究進展
Li, S. R., et al. (2021).”Tissue-derived extracellular vesicles in cancers and non-cancer diseases:Present and future.”
J Extracell Vesicles 10(14): e12175.? IF=25.841
前期報道:J Extracellular Vesicles:組織外泌體在腫瘤及非腫瘤性疾病中的研究進展
?
2.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任蕙蘋教授:患者富含pIgR的細胞外囊泡驅動肝癌干性、腫瘤發生和轉移
Tey, S. K., et al. (2021).”Patient pIgR-enriched extracellular vesicles drive cancer stemness,tumorigenesis and metastasis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J Hepatol.? IF=25.083
細胞外囊泡(EVs)在連接腫瘤細胞及其局部和遠處微環境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該研究旨在了解患者來源的EV在調節肝細胞癌(HCC)背景下的癌癥干性和腫瘤發生中的作用和分子基礎。
從患者的血清中分離、量化和表征EV。通過各種功能分析,對EV進行了體外和體內嚴格測試。進行蛋白質組學分析以鑒定EV的功能成分。通過ELISA、免疫印跡、免疫組織化學和定量PCR確定循環EV以及HCC患者的腫瘤和非腫瘤組織中聚合免疫球蛋白受體(pIgR)的存在和水平。闡明了具有增強pIgR表達的EV的功能作用和潛在機制。在植入患者來源的腫瘤異種移植物(PDTX)的裸鼠中使用中和抗體阻斷EV-pIgR。
與對照個體釋放的EV相比,晚期HCC(L-HCC)患者的循環EV具有顯著升高的pIgR表達。L-HCC-EVs對癌癥干性和腫瘤發生的增強作用受到抗pIgR抗體的阻礙。富含pIgR的EV持續促進受體細胞中的癌癥干性和癌變表型。從機制上講,EV-pIgR誘導的癌癥侵襲性被Akt和β-catenin抑制劑消除,通過激活PDK1/Akt/GSK3β/β-連環蛋白信號軸證實了EV-pIgR的作用。此外,抗pIgR中和抗體減弱了植入PDTX的小鼠的腫瘤生長。結論:這項研究說明了EV-pIgR在調節癌癥干性和侵襲性方面的先前未揭示的作用:EV-pIgR激活PDK1/Akt/GSK3β/β-catenin信號級聯。腫瘤微環境中EV-pIgR介導的細胞間通訊的阻斷可能為癌癥患者提供一種新的治療策略。
肝細胞癌(HCC)占大多數原發性肝癌。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到2030年,將有超過100萬患者死于肝癌。了解HCC獲得侵襲性屬性的潛在機制對于改進當前HCC患者的診斷和治療方法至關重要。該研究證明了HCC患者血清中腫瘤釋放的納米級細胞外囊泡可促進癌癥干性和腫瘤發生。在這些致癌囊泡中確定了一個關鍵成分,它可以作為癌癥侵襲性的有效調節劑。通過使用中和抗體抑制EV的這種功能成分,小鼠的腫瘤生長顯著減弱。該研究的結果為癌癥患者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治療選擇。
3.海軍軍醫大學國家肝癌科學中心王紅陽院士科研團隊:RNA-RNA交互網絡促進谷氨酰胺代謝誘導肝癌發生,并通過PD-L1+外泌體阻礙肝癌免疫治療
Wei, Y., et al. (2021). “AnRNA-RNA crosstalk network involving HMGB1 and RICTOR facilitates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tumorigenesis by promoting glutamine metabolism and impedes immunotherapy by PD-L1+ exosomes activity.”
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6(1): 421.? IF=18.187

前期報道:海軍軍醫大_STTT:RNA-RNA交互網絡促進谷氨酰胺代謝誘導肝癌發生,并通過PD-L1+外泌體阻礙肝癌免疫治療
4.中國藥科大學徐寒梅課題組:自然殺傷細胞衍生的外泌體miR-1249-3p減輕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的胰島素抵抗和炎癥
Wang, Y., et al. (2021). “Naturalkiller cell-derived exosomal miR-1249-3p attenuates insulin resistance and inflammation in mouse models of type 2 diabetes.”
Signal Transduct TargetTher 6(1): 409.? IF=18.187
自然殺傷(NK)細胞被認為通過調節全身炎癥與2型糖尿病相關。然而,NK細胞調節胰島素敏感性的機制仍然未知。這項研究表明,來自瘦小鼠的NK衍生外泌體減輕了肥胖誘導的2型糖尿病小鼠的胰島素抵抗和炎癥。此外,瘦NK衍生的外泌體可增強胰島素敏感性并緩解脂肪細胞和肝細胞的炎癥。MiR-1249-3p在瘦NK衍生的外泌體中顯著上調,可以通過外泌體從NK細胞轉移到脂肪細胞和肝細胞。NK衍生的外泌體miR-1249-3p顯著誘導細胞胰島素敏感性并緩解炎癥。從機制上講,外泌體miR-1249-3p直接靶向SKOR1以調節三元復合物SMAD6/MYD88/SMURF1的形成,其通過抑制TLR4/NF-κB信號通路介導葡萄糖穩態。該研究揭示了NK衍生的外泌體miR-1249-3p在緩解胰島素抵抗中的新作用,并為2型糖尿病提供了一系列潛在的治療靶點。
5.哈爾濱醫科大學李霞教授等:LncACTdb3.0——實驗支持的ceRNA相互作用,有助于精準醫學的個性化網絡的更新數據庫
Wang, P., et al. (2021). “LncACTdb3.0: an updated database of experimentally supported ceRNA interactions andpersonalized networks contributing to precision medicine.”
Nucleic AcidsRes.? IF=16.971
LncACTdb3.0是一個綜合數據庫,其中包含競爭性內源性RNA(ceRNA)和相應的有助于精準醫療的個性化網絡之間的實驗支持的相互作用。LncACTdb3.0可在http://bio-bigdata.hrbmu.edu.cn/LncACTdb或http://www.bio-bigdata.net/LncACTdb免費獲得。該文更新了LncACTdb3.0數據庫,增加了幾個新功能,包括:(i) 5669個經過實驗驗證的ceRNA相互作用,跨越25個物種和537種疾病/表型,通過手動管理已發表的文獻,(ii) 個性化的ceRNA相互作用和網絡,用于來自62名患者的16228名患者TCGA和GEO中的數據集,(iii) 從文獻和數據源中手動整理的ceRNA的亞細胞和細胞外囊泡位置,(iv) 超過10000個實驗支持的與腫瘤診斷和治療相關的長非編碼RNA(lncRNA)生物標志物,(v) lncRNA/mRNA/miRNA表達譜以及數千名癌癥患者的臨床和病理信息。已經開發了一組改進的工具來探索ceRNA對具有特定病理背景的個體的影響。例如,網絡工具提供了lncRNA相關、患者特定和定制設計的ceRNA網絡的綜合視圖。LncACTdb3.0將為個體層面復雜疾病的進一步研究提供新的見解,并將促進精準醫學的發展以治療此類疾病。
6.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生物醫學研究院黃勝林研究員等:exoRBase 2.0——來自人類生物體液的細胞外囊泡中mRNA、lncRNA和circRNA的圖譜
Lai, H., et al. (2021). “exoRBase2.0: an atlas of mRNA, lncRNA and circRNA in extracellular vesicles from human biofluids.”
Nucleic Acids Res.? IF=16.971
細胞外囊泡(EVs)是小的膜囊泡,含有豐富的不同RNA種類,具有特殊的功能和臨床意義。該研究介紹了一個更新的在線數據庫(http://www.exoRBase.org),exoRBase2.0,它是一個EV長RNA(稱為exLRs)的存儲庫,來自不同人體體液的RNA-seq數據分析。在exoRBase2.0中,exLRs的數量增加到19643條信使RNA(mRNA)、15645條長鏈非編碼RNA(lncRNA)和79084條環狀RNA(circRNAs),這些RNA來自大約1000個人類血液、尿液、腦脊液(CSF))和膽汁樣本。重要的是,exoRBase2.0不僅整合和比較了exLR表達譜,而且還可視化了不同生理和病理條件下循環EV的通路水平功能變化和起源的異質性。該數據庫提供了一個有吸引力的平臺,用于從人類生物體液中識別新的exLR特征,這將有助于發現新的循環生物標志物以改善疾病診斷和治療。
7.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黃憲達教授等:miRTarBase2022年更新——經過實驗驗證的miRNA-靶標相互作用的信息資源
Huang, H. Y., et al. (2021).”miRTarBase update 2022: an informative resource for experimentallyvalidated miRNA-target interactions.”
Nucleic Acids Res.? IF=16.971
MicroRNAs(miRNAs)是具有18-26個核苷酸的非編碼RNA;它們與靶mRNA配對以調節基因表達并在各種生理和病理過程中產生顯著變化。近年來,miRNA與其靶基因的相互作用已成為藥物開發的主流方向之一。作為主要提供經生物實驗驗證的miRNA-靶點相互作用(MTI)的大型生物數據庫,miRTarBase經歷了五次修訂和增強。該數據庫已從13389篇文章和CLIP-seq數據中積累了>2200449個經過驗證的MTI。采用優化的評分系統,以增強本次更新對MTI相關文章和相應疾病信息的批判性識別。此外,與miRNA和靶標結合效率相關的單核苷酸多態性和疾病相關變異在miRNA和基因3’非翻譯區中得到表征。整合了細胞外囊泡、血液和不同組織的miRNA表達譜,包括外泌體miRNA和組織特異性miRNA,以探索miRNA功能和生物標志物。對于用戶界面,對與miRNA作用相關的各種驗證實驗進行了分類屬性,包括RNA表達、特異性相互作用、蛋白質表達和生物學功能。還使用種子序列信息來評估miRNA的結合位點。總之,這些增強使mirTarBase成為最適合研究的MTI數據庫之一,其中包含全面且經過實驗驗證的注釋。最新版本的mirTarBase現已在https://miRTarBase.cuhk.edu.cn/上可用。
8.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骨科楊操教授等:納米拓撲連續介導人類間充質干細胞衍生的小細胞外囊泡以促進成骨
Ma, L., et al. (2021).”Nanotopography Sequentially Mediates 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DerivedSmall Extracellular Vesicles for Enhancing Osteogenesis.”
ACS Nano.? IF=15.881
工程化的小細胞外囊泡(sEV)被用作提高治療效果的工具。然而,sEV的這種應用與幾個問題有關,包括高成本和高腫瘤發生風險。納米拓撲結構對骨相關細胞行為的影響更大。然而,納米拓撲結構是否專門介導sEV成分以執行特定的生物學功能仍不清楚。該研究證明選擇性納米拓撲結構可用于順序介導人骨間充質干細胞(hBMSC)s EVs,以提高hBMSCs-EVs對成骨的治療效果;具有刺激hBMSC成骨分化能力的堿和熱處理納米拓撲結構可以誘導促成骨sEV的分泌;sEV通過miRNA介導成骨。因此,納米形貌是否有能力調節sEVs的其他內容物,如用于增強成骨作用的蛋白質,需要進一步研究。這些發現可能有助于我們利用納米拓撲結構提取sEV,用于其他生物醫學應用,包括癌癥治療。
9.南方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兒童骨科主任孫永建教授課題組:外泌體負載的具有抗炎特性的模擬細胞外基質水凝膠促進生長板損傷修復
Guan, P., et al. (2022).”Exosome-loaded extracellular matrix-mimic hydrogel with anti-inflammatoryproperty Facilitates/promotes growth plate injury repair.”
Bioact Mater10: 145-158.? IF=14.593
前期報道:Bioactive Materials:外泌體負載的具有抗炎特性的模擬細胞外基質水凝膠促進生長板損傷修復
10.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院傅德皓教授:一種骨靶向工程外泌體平臺遞送siRNA治療骨質疏松癥
Cui, Y., et al. (2022). “Abone-targeted engineered exosome platform delivering siRNA to treat osteoporosis.”
Bioact Mater 10: 207-221.?IF=14.593
骨質疏松癥的發病機制復雜,包括過度的骨吸收、骨形成不足和血管化不足,這是傳統療法難以完全解決的組合問題。攜帶治療性分子的工程外泌體顯示出作為替代骨質疏松癥療法的前景,但取決于特定功能化的囊泡和適當的工程策略。該研究開發了一種基于源自人類誘導多能干細胞(iPSC)的間充質干細胞(MSC)分泌的外泌體的外泌體遞送系統。工程化的外泌體BT-Exo-siShn3利用了這些特殊的MSC衍生的外泌體固有的抗骨質疏松功能,并與加載的Shn3基因的siRNA協作以增強治療效果。骨靶向肽的修飾賦予BT-Exo-siShn3將siRNA特異性遞送至成骨細胞的能力。成骨細胞Shn3基因的沉默增強了成骨分化,降低了自體RANKL表達,從而抑制了破骨細胞的形成。此外,Shn3基因沉默增加了SLIT3的產生,從而促進了血管形成,尤其是H型血管的形成。該研究表明,BT-Exo-siShn3可以作為一種很有前景的療法,一石三鳥,并實現全面的抗骨質疏松癥效果。
11.【綜述】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楊朝勇教授:用于液體活檢的基于微流體的外泌體分析
Lin, B., et al. (2021).”Microfluidic-Based Exosome Analysis for Liquid Biopsy.”
SmallMethods 5(3): e2001131.? IF=14.188
液體活檢可提供個體患者的非侵入性和實時分子分析,因此被認為是精準醫學領域的一項革命性技術。外泌體已被公認為液體活檢中的重要生物標志物,因為它們在細胞間通訊中起著核心作用,并且與大多數人類惡性腫瘤的發病機制密切相關。然而,在生物流體中,外泌體總是與其他顆粒共存,外泌體的貨物成分高度異質。因此,外泌體的分離和分子表征在技術上仍然具有挑戰性。微流體技術憑借其固有的優勢有效地解決了這一挑戰,例如流體的精確操作、樣品和試劑的低消耗以及高度集成。微流體的最新進展允許以前所未有的選擇性和靈敏度進行原位外泌體捕獲和分子檢測。在這篇綜述中,總結了基于微流體的外泌體研究的最新進展,包括外泌體分離方法和分子檢測策略,重點介紹了癌癥液體活檢中外泌體生物標志物的表征。還討論了主要挑戰,并提出了微流體系統中基于外泌體的液體活檢未來方向的一些觀點。
12.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陳熹教授等:通過體內自組裝siRNA由外泌體遞送治療亨廷頓病
Zhang, L., et al. (2021).”Therapeutic reversal of Huntington’s disease by in vivo self-assembled siRNAs.”
Brain 144(11): 3421-3435.?IF=13.501
亨廷頓病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神經退行性疾病,由亨廷頓(HTT)基因外顯子1的CAG擴增引起。由于突變亨廷頓(mHTT)蛋白是亨廷頓病的根本原因,使用小干擾RNA(siRNA)和反義寡核苷酸的基于寡核苷酸的治療方法可能是亨廷頓病的新治療策略。不幸的是,缺乏有效的體內遞送系統仍然是實現寡核苷酸療法的全部潛力的主要障礙,尤其是在將寡核苷酸遞送到皮質和紋狀體方面,這是亨廷頓病中受影響最嚴重的大腦區域。這項研究提出了一種合成生物學策略,將天然存在的外泌體循環系統與人工遺傳相結合,用于自組裝并將mHTT沉默siRNA傳遞到皮層和紋狀體。該研究設計了一個巨細胞病毒啟動子導向的基因回路,編碼一個神經元靶向狂犬病病毒糖蛋白標簽和一個mHTT siRNA。在靜脈注射后被小鼠肝臟吸收后,該電路能夠重新編程肝細胞,將mHTTsiRNA轉錄并自組裝成狂犬病病毒糖蛋白標記的外泌體。mHTT siRNA進一步通過外泌體循環系統遞送,并由狂犬病病毒糖蛋白標簽引導至皮層和紋狀體。因此,在用該回路治療的三種亨廷頓病小鼠模型中,皮層和紋狀體中mHTT蛋白和有毒聚集物的水平成功降低,從而改善了行為缺陷以及紋狀體和皮質神經病理學。總體而言,該研究結果為siRNA在體內的自組裝建立了一種方便、有效和安全的策略,可能為亨廷頓舞蹈病提供顯著的治療益處。
13.復旦大學藥學院蔣晨教授:來自免疫原性死亡腫瘤細胞的外泌體作為胰腺癌疫苗接種的通用工具
Zhou, W., et al. (2021). “Exosomes derived from immunogenically dying tumor cells as a versatile tool for vaccination against pancreatic cancer.”
Biomaterials 280: 121306.? IF=12.479
盡管免疫治療取得了巨大進展,但治療胰腺導管腺癌(PDAC)的許多關鍵挑戰仍然存在。考慮到PDAC的血管化不良,在肌肉注射后,外泌體可以靶向遞送“貨物”到胰腺腫瘤,并通過淋巴管繞過內在過度表達基質的障礙。該研究提出了一種從免疫原性垂死的腫瘤細胞中提取外泌體的策略,并將其特性用于多種目的,包括抗原呈遞、佐劑供應和通過肌內注射對抗胰腺癌疫苗的“貨物”遞送。為了增強免疫刺激作用,MART-1肽被修飾為外泌體以擴大T細胞相關反應。此外,CCL22 siRNA通過電穿孔進入外泌體(簡稱spMEXO),阻礙DCs和Tregs之間的CCR4/CCL22軸,從而抑制Treg的擴增。體外和體內研究都表明spMEXO可以作為一種有效的預防性疫苗來延緩腫瘤生長,而將spMEXO與PDAC一線化療藥物(吉西他濱與白蛋白-紫杉醇的聯合給藥)聯合使用在已建立的PANC-02腫瘤中顯示出顯著增強的治療效果。因此,目前的工作提供了一種通過肌內注射在PDAC中使用癌癥疫苗的有效策略,并強調了源自免疫原性死亡腫瘤細胞的外泌體作為開發用于免疫治療的納米疫苗的通用工具的潛力。
14.浙江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眼科中心姚克教授、周民教授等:用于角膜上皮和基質再生的外泌體負載熱敏水凝膠
Tang, Q., et al. (2021).”Exosomes-loaded thermosensitive hydrogels for corneal epithelium andstroma regeneration.”
Biomaterials 280: 121320.? IF=12.479
角膜損傷形成瘢痕組織,表現為永久性角膜混濁,是角膜疾病引起視力障礙的主要原因。為了治療這些疾病,該研究開發了一種基于誘導多能干細胞衍生間充質干細胞(iPSC-MSC)外泌體與熱敏水凝膠相結合的新方法,可減少疤痕形成并加速愈合過程。研究發現基于熱敏殼聚糖的水凝膠(CHI水凝膠)緩釋iPSC-MSC外泌體可以有效促進受損角膜上皮和基質層的修復,下調編碼三種最豐富的膠原蛋白(I型膠原蛋白α1、V型膠原蛋白α1和V型膠原蛋白2)在角膜基質中并減少體內疤痕形成。此外,iPSC-MSC分泌含有miR-432-5p的外泌體,抑制易位相關膜蛋白2(TRAM2),這是角膜基質干細胞中膠原生物合成的重要調節劑,可避免細胞外基質(ECM)的沉積。研究結果表明,iPSC-MSCs分泌含有miRNA的外泌體以促進角膜上皮和基質再生,并且miR-432-5p可以通過一種很可能與其靶基因TRAM2的直接抑制相關的機制來防止ECM沉積。總體而言,基于外泌體的熱敏CHI水凝膠是一種用于臨床治療各種角膜疾病的有前途的技術。
15.【綜述】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整形美容科苗勇教授:脂肪源性毛發再生療法的可行性——基于信號相互作用和臨床概述的見解
Guo, Y., et al. (2021).”Feasibility of adipose-derived therapies for hair regeneration: insights based on signaling interplay and clinical overview.”
J Am Acad Dermatol.? IF=11.527
真皮白色脂肪組織(dWAT)是皮膚的動態成分,與毛囊密切相互作用。有趣的是,dWAT包裹著毛發生長初期的毛囊,并在整個毛發周期中經歷體積波動。dWAT衍生的細胞外囊泡可顯著調節毛發周期,為利用脂肪組織作為可行的臨床治療脫發策略提供了理論基礎。然而,現有文獻的數量和深度遠不足以完全闡明dWAT在調節頭發生長周期中的突出作用。這篇綜述首先研究了頭發周期耦合的dWAT重塑和下游信號通路相互作用。最后,總結了當前的文獻,并評估了利用脂肪衍生療法進行頭發再生的臨床研究的優勢和局限性。
16.青島大學潘旭東教授等:循環外泌體lncRNA作為大動脈粥樣硬化性卒中風險和不良預后的預測因子
Zhang, S., et al. (2021).”Circulating exosomal lncRNAs as predictors of risk and unfavorable prognosis for 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tic stroke.”
Clin Transl Med11(12): e555.? IF=11.492
17.【綜述】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范先群院士、葛盛芳教授:外泌體環狀RNA的新見解——重新定義癌癥生物學中的細胞間通訊
Lin, H., et al. (2021). “Novel insights into exosomal circular RNAs: Redefining intercellular communication in cancer biology.”
Clin Transl Med 11(12): e636.? IF=11.492
18.武漢大學熊斌教授等:EMT-癌細胞衍生的外泌體miR-27b-3p通過調節結直腸癌血管通透性促進循環腫瘤細胞介導的轉移
Dou, R., et al. (2021).”EMT-cancer cells-derived exosomal miR-27b-3p promotes circulating tumour cells-mediated metastasis by modulating vascular permeability in colorectal cancer.”
Clin Transl Med 11(12): e595.?IF=11.492
19.【綜述】山東大學楊其峰教授:外泌體非編碼RNA——癌細胞和巨噬細胞雙邊通訊中的新興作用
Li, W., et al. (2021). “Exosomal non-coding RNAs: Emerging roles in bilater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cancer cellsand macrophages.”
Mol Ther.? IF=11.454
20.合肥工業大學魏兆軍教授等:人參皂苷Rg1通過減弱巨噬細胞衍生的外泌體miR-21釋放來改善血腦屏障破壞和創傷性腦損傷
Zhai, K., et al. (2021).”Ginsenoside Rg1 ameliorates blood-brain barrier disruption and traumaticbrain injury via attenuating macrophages derived exosomes miR-21 release.”
Acta Pharm Sin B 11(11): 3493-3507.? IF=11.413
21.浙江大學姚波教授等:通過測量微流控芯片中的磷脂和跨膜蛋白快速富集和靈敏檢測細胞外囊泡
Ren, Y., et al. (2021). “Rapid enrichment and sensitive detection of extracellular vesicles through measuring the phospholipids and transmembrane protein in a microfluidic chip.”
Biosens Bioelectron 199: 113870.? IF=10.618
22.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許文濤教授:一種基于三明治的漸逝波熒光生物傳感器,用于簡單、實時的外泌體檢測
Li, S., et al. (2021). “Asandwich-based evanescent wave fluorescent biosensor for simple, real-time exosome detection(?).”
Biosens Bioelectron 200: 113902.? IF=10.618
23.中南大學向大雄教授等:多功能外泌體模擬物通過操縱蛋白冠用于靶向抗膠質母細胞瘤治療
Wu, J. Y., et al. (2021).”Multifunctional exosome-mimetics for targeted anti-glioblastoma therapyby manipulating protein corona.”
J Nanobiotechnology 19(1): 405.? IF=10.435
24.華南理工大學段玉友教授等:富含miR-6766-3p的3D hESC外泌體通過靶向TGFβRII-SMADS通路減弱活化的星狀細胞來改善肝纖維化
Wang, N., et al. (2021). “3D hESC exosomes enriched with miR-6766-3p ameliorates liver fibrosis by attenuating activated stellate cells through targeting the TGFβRII-SMADS pathway.”
J Nanobiotechnology 19(1): 437.? IF=10.435
25.中南大學基礎醫學院熊煒教授:基于循環信號放大技術的熒光生物傳感器在生物醫學檢測中的研究進展
Qu, H., et al. (2021). “Recentadvances of fluorescent biosensors based on cyclic signal amplification technology in biomedical detection.”
J Nanobiotechnology 19(1): 403. ??IF=10.435
26.【綜述】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汪泱研究員、李海燕研究員:調節細胞外小囊泡的產生和生物學功能——當前策略、應用和前景
Luo, L., et al. (2021).”Regulating the production and biological function of small extracellular vesicles: current strategies, applications and prospects.”
J Nanobiotechnology 19(1): 422. ??IF=10.435
27.武漢大學劉威教授:具有免疫逃避能力的腫瘤衍生仿生納米酶用于協同增強的低劑量放療
Huang, C., et al. (2021).”Tumor-derived biomimetic nanozyme with immune evasion ability for synergistically enhanced low dose radiotherapy.”
J Nanobiotechnology19(1): 457. ??IF=10.435
28.空軍軍醫大學袁麗君教授:超聲波觸發Bmp7 mRNA的局部遞送,通過工程智能外泌體誘導白色脂肪褐變
Guo, Y., et al. (2021).”Ultrasound triggered topical delivery of Bmp7 mRNA for white fat browning induction via engineered smart exosomes.”
J Nanobiotechnology 19(1): 402. ??IF=10.435
29.南開大學王悅冰教授等:缺氧敏感性大環兩親物和細胞外囊泡的共組裝用于靶向腎損傷成像和治療
Cheng, Y. Q., et al. (2021).”Coassembly of hypoxia-sensitive macrocyclic amphiphiles and extracellular vesicles for targeted kidney injury imaging and therapy.”
J Nanobiotechnology 19(1): 451. ??IF=10.435
30.自貢市第四人民醫院:基于分子適體信標激活的重組酪胺信號放大的用于外泌體檢測的表面等離子體共振生物傳感器
Chen, W., et al. (2021). “Surfaceplasmon resonance biosensor for exosome detection based on reformative tyraminesignal amplification activated by molecular aptamer beacon.”
J Nanobiotechnology 19(1): 450. ??IF=10.435
相關文章的原文和本月全部文章列表可前往論壇同名貼下載。(百度:外泌體之家;或網址:www.exosome.com.cn)
12月份國內外泌體領域的進展整理到此結束。感謝大家關注!希望大家有所收獲。
編輯:小果果,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448371.com/zixun/hydt/7938.html
免責聲明:本站所轉載文章來源于其他平臺,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業相關知識,傳遞當前最新資訊。圖片、文章版權均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信息。
說明:本站所發布的案例均摘錄于文獻,僅用于科普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相關知識,不作為醫療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