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有一天生命走到盡頭,那么送上“終結信”的可能就是癌癥。據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2030年最常見死因預測報告,未來很長時間里,癌癥將繼續位居人類“奪命殺手榜”首位。
癌癥固然可怕,但其實2/3的癌癥是可以預防和治愈的,關鍵是及早發現。綜合國外報道及權威專家意見,教你把握癌癥來臨前的“逆轉”機會。
以下情況要警惕
咳嗽不停,痰中帶血
警惕是否是肺癌
肺癌典型征兆為刺激性咳嗽、痰中帶血、胸痛等,約2/3有頑固刺激性咳嗽。這種刺激性咳嗽用抗生素無法減輕,通常是間斷性咳血痰或痰中帶血絲,或咳嗽有大量泡沫痰,伴隨喉部哮鳴音、胸悶、氣促等表現。 若上述癥狀持續2~3周不緩解,建議就醫。
長期口腔潰瘍,舌頭白斑
警惕口腔癌 口腔潰瘍通常10天內會自行愈合,長時間不愈合的潰瘍可能是結核性潰瘍或者癌癥。若潰瘍伴有反復出血及不明原因的麻木、灼熱、干燥感,且超過兩周不愈合,就要警惕。 口腔白斑是一種上皮異常增生的癌前損害特征,也需要留意。
消化不良、吞咽困難
警惕食道癌、胃癌、喉癌
如果出現長時間不明原因的持續消化不良,需考慮胃癌的可能。 長期吞咽困難,進食時出現胸骨后疼痛、食管異物感,不進食也會感到食管壁有菜葉、碎片或米粒貼附,吞咽下食物后會感到食物下行緩慢,甚至停留在食管內,應盡早接受X光胸透或胃鏡檢查。
淋巴結腫塊
警惕淋巴瘤 淋巴結是免疫器官,出現腫大一般與各類炎癥有關。但若出現腫塊,則可能是淋巴瘤、艾滋病、淋巴結核等嚴重疾病的征兆。 若淋巴結腫大時間較短,摸起來比較柔軟,自覺疼痛或壓痛,一般屬于良性。 若頸部、腋窩或腹股溝淋巴結腫大長時間不消,堅硬、固定,表面凹凸不平,無疼痛或壓痛,且逐漸增大,則要警惕腫瘤的可能。
嗓音嘶啞
警惕喉癌、甲狀腺癌 喉癌的早期癥狀不典型,和咽炎有許多相似之處。 若出現聲音嘶啞、咽喉疼痛、刺激性干咳等癥狀,或有痰中帶血、咽部異物感等,對癥治療不見好轉,或癥狀持續超過1個月,應進行詳細的喉鏡檢查。 甲狀腺癌早期也少有典型癥狀,聲音變嘶啞是甲狀腺癌的一個信號,應及時做頸部B超排查。
突然體重驟降
警惕胰腺癌、胃癌、食道癌、肺癌 體重是健康“風向標”,如果飲食運動均未改變,但體重在一兩個月內下降10%左右,伴有厭食、腹瀉、便秘等,要警惕上述幾種癌癥。不過,導致體重驟降的疾病很多,最好請醫生進行綜合判斷。
便秘、腹瀉、便血
警惕結腸癌、直腸癌 大便形態、顏色以及排便規律的變化,是結直腸癌最直接的早期表現。 40歲以上人群,若出現稀便、黏液便、膿血便,或便中帶血,呈鮮紅色或果醬色,長期下腹部不適,如腹脹、腹痛、腹鳴或隱隱作痛,且有原因不明的貧血、消瘦、無力,腹部可觸摸到腫塊,需及時就診。 不過便血是臨床上較復雜的一種癥狀,痔瘡、上消化道出血等也可能導致,若只發現便中帶血不必過于恐慌,及時就醫即可。
莫名疼痛
警惕骨癌、睪丸癌 疼痛是多種癌癥的癥狀,多見于中晚期,骨癌和睪丸癌早期就可能出現疼痛。 骨癌早期疼痛具有固定性、持續性特點,夜間尤甚,且日益加重。當感到腰背、四肢、關節等處疼痛、腫脹,找不到創傷、炎癥、風寒等誘因,就要提高警惕。 睪丸癌疼痛常是局部隱痛、脹痛,痛感不是很強烈,手摸睪丸能發現不對稱,患側體積增大,有下墜感。
乳腺腫塊、溢液
警惕乳腺癌 80%的初診乳腺癌患者,是因無意中摸到乳腺腫塊而就診。 乳房腫塊多為單發,以無痛性腫塊居多,少數伴有隱痛或刺痛,邊緣不規則、表面不光滑,若還伴有乳腺皮膚的“酒窩樣”或“橘皮樣”改變,建議就醫。 非妊娠期女性乳頭流出膿液、漿液、血液等,可能是乳腺增生、乳腺導管擴張癥或乳腺癌表現,需請醫生進一步判斷。
陰道莫名出血
警惕宮頸癌、子宮內膜癌 有些女性在性交、婦科檢查,或用力排便后有少量陰道出血,呈淡紅色或褐色,屬“接觸性出血”,可能是宮頸癌的癌前病變信號。 陰道出血一般先少后多,或時多時少,病情發展到中期,出血會明顯增多。此時應及時到醫院檢查,并堅持4~6個月復查。 絕經期后有不規律陰道出血或血性白帶,在排除宮頸癌和陰道炎后,應高度警惕子宮內膜癌。
尿痛、血尿、尿量變化
警惕膀胱癌、前列腺癌、腎癌 血尿是膀胱癌發出的第一信號。75%~78%的膀胱癌患者有血尿癥狀,多呈無痛性或間歇性,有時會自行停止。血尿有些是肉眼不能察覺,需做尿常規檢查;尿頻、尿急、尿痛、尿潴留都可能是膀胱癌早期癥狀。 前列腺癌的早期表現是尿流分叉、尿程延長、尿頻、尿急、尿痛、尿不盡感等,血尿反倒不是主要癥狀。性生活時出現射精疼痛,或射出血性精液也需警惕。 腎癌早期表現不典型,部分人會出現血尿,無痛性間歇發作。要注意的是,以上所有表現都應請醫生判斷確診。
九條好習慣,癌癥繞道走
除了在生活中關注這些“信號”,還有一些“規避癌癥”的正確方式,希望你能夠時時牢記心中:
重視體檢 每年的定期體檢不能錯過。癌癥如果在早期就被發現,配以正確的治療方案,可大大提升患者5年生存率。 杜絕癌癥性格 凡事要看得開、拿得起、放得下,避免形成所謂的“癌癥性格”——多疑、焦慮。如果有打不開的心結,建議及時求助家人、朋友或心理咨詢師,不要憋在心里。 培養良好作息 年輕人要勞逸結合、不要熬夜,注意作息規律。 水果蔬菜當零食 少吃薯片、火腿腸等高油高脂食物,選擇蔬菜、水果等食物增加纖維素的攝入,既可以增強飽腹感,也可以減少熱量的攝入。 纖維素的攝入是預防消化系統癌癥的有效手段,半個胡蘿卜、一個蘋果等都是很好的零食選擇。 一周吃三頓素 紅肉攝入太多也會增加罹患腸癌的風險,每周找出一天或者三頓飯的時間不要吃肉,可以多攝入蔬菜、豆制品。 利用一切機會站起來 英國研究顯示,只要每天能夠堅持半小時中等強度的運動,如快走、慢跑等,都能有效降低癌癥的發病率,甚至站著也有防癌的功效。 告別加工食品 亞硝酸鹽是導致食道癌、腸癌、肝癌、胃癌等十多種癌癥的罪魁禍首之一,建議人們減少加工食品的攝入。 減頓酒,少支煙 戒煙限酒有益健康,能減少患癌概率。吸煙者的癌癥死亡率比非吸煙者高2倍,重度吸煙者則高4倍。
關注生命科學領域
生命科學領域尤其是現在過繼性免疫細胞治療已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許多不同癌癥的相關研究中都顯示了良好的效果。在經歷了手術、放療、化療、靶向的變革之后,人類與癌癥抗爭的千年來仿佛第一次看到了勝利的曙光,以往沒有答案的問題生命科學已經在嘗試作答。 每個人都應該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早篩、早檢、早了解、早做準備。不僅是為自己,也為保護家人。
編輯:小果果,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448371.com/linchuang/lcyj/33113.html
免責聲明:本站所轉載文章來源于其他平臺,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業相關知識,傳遞當前最新資訊。圖片、文章版權均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信息。
說明:本站所發布的案例均摘錄于文獻,僅用于科普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相關知識,不作為醫療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