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為常見的神經系統變性疾病,主要病理改變為腦黑質多巴胺能神經元的變性死亡,導致紋狀體多巴胺含量顯著減少而致病,臨床表現主要包括靜止性震顫、運動遲緩、肌強直和姿勢步態障礙,同時患者可伴有抑郁便秘和睡眠障礙等非運動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健康及生活質量。

傳統的藥物及手術治療均無法逆轉神經變性,無法增加多巴胺能神經細胞的數目。近年來,隨著干細胞技術的發展,臍帶間充質干細胞(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 UC-MSC)的多向分化潛能逐漸應用于PD的臨床治療中。
目前國內有報道運用骨髓間充質干細胞、UC-MSC經頸動脈穿刺移植治療PD,但考慮到血腦屏障可能對治療效果產生影響,開展采用UC-MSC經鞘內注射治療20例PD患者的研究,觀察其臨床療效和安全性。
研究分實驗組與對照組,以治療前以及治療后1個月、3個月、6個月PD統一評分量表(unified Parkinson disease rating scale,UPDRS)量化評分作為主要指標來評價鞘內注射UC-MSC對PD的臨床療效。
收治20例原發性PD患者,采用鞘內注射UC-MSC治療PD。對照組入組標準:本院神經內科收治的20例原發性PD患者,采用口服左旋多巴片治療PD。實驗組與對照組中患者均為PD Hoehn-Yahr分級為3-5級者,并排除合并惡性腫瘤,全身感染、局部嚴重感染、結核感染,心、肺、肝、腎等重要臟器的功能障礙者等,對治療及試驗方案知情同意,并且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1.?實驗組、對照組患者在實驗前一直規律服用左旋多巴片治療PD 1年以上,病情穩定。實驗組在實驗中運用UC-MSC鞘內注射,每周1次,共治療4次;對照組在實驗中繼續規律服用左旋多巴片,無其他特殊治療。實驗后隨訪階段兩組患者均繼續規律服用左旋多巴片治療PD。2.?實驗組患者行UC-MSC鞘內注射:選擇第3、4腰椎間隙為穿刺點,行常規消毒鋪巾后,用2﹪利多卡因行局部麻醉,然后用穿刺針垂直穿刺入蛛網膜下腔,注射器回抽見腦脊液,測量顱內壓,收集5ml腦脊液行實驗室檢查,再取準備好的UC-MSC注射液5ml[干細胞數:體重(kg)×106個],于6~8min內緩慢注入蛛網膜下腔,干細胞鞘內注射完畢后。緩慢鞘內注射5mg地塞米松。然后拔出穿刺針,行局部皮膚消毒,無菌敷料敷蓋創面,平臥觀察10min,患者無任何不適后,去枕平臥6h。在干細胞移植治療的同時,給予心電監護、擴張血管、營養神經及對癥等綜合治療。實驗組和對照組分別于治療前和治療后1個月、3個月、6個月,采用統一PD評分量表(UPDRS),主要從精神、行為和情緒,日常生活活動,運動檢查,并發癥4個方面進行評價。分值越高表示神經功能缺損越嚴重。
運用SAS統計軟件,患者年齡、體重、病史以及兩組患者治療前與治療后1個月、3個月、6個月UPDRS評分計量資料以`x± s表示,并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進行統計分析比較實驗組與對照組差異,兩組患者男女比例,伴隨疾病情況計數資料用c2檢驗,以P實驗組治療前UPDRS評分為(85.45±4.41)分,治療后1個月、3個月、6個月UPDRS評分分別為(74.00±4.32)分、(69.35±3.94)分、(65.00±3.74)分;對照組治療前UPDRS評分為(86.80±3.76)分,治療后1個月、3個月、6個月UPDRS評分分別為(80.35±3.50)分、(79.00±2.99)分、(78.15±3.91)分,兩組治療后1個月、3個月、6個月UPDRS評分均下降,但實驗組下降程度較對照組明顯,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對實驗組及對照組治療前與治療后1個月、3個月、6個月UPDRS評分差值(d)的差異進行統計分析,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對精神、行為和情緒方面進行療效評估,實驗組及對照組經治療后UPDRS評分均下降,治療后1個月、3個月、6個月,對照組UPDRS評分均下降程度大于實驗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4)。對日常生活活動,運動檢查2個方面進行療效評估,經治療后1個月、3個月、6個月,實驗組及對照組UPDRS評分均下降,實驗組的臨床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對并發癥方面進行療效評估,治療后1個月、3個月,實驗組UPDRS評分均下降程度大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6),在治療后6個月,實驗組UPDRS評分下降程度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UC-MSC是指存在于新生兒臍帶組織中的一種多功能干細胞,它能分化成許多種組織細胞,在一定條件下可誘導分化為破骨樣細胞、心肌樣細胞和神經元樣細胞,并有報道通過全反式維甲酸誘導可使臍血多能干細胞分化成為有功能的多巴胺能神經元。
這種誘導后產生的臍血多能干細胞來源的神經元表達酪氨酸羥化酶及多巴胺轉運體等多巴胺神經元特異性分子標志物,為干細胞誘導產生多巴胺能神經元治療PD提供新的途徑,具有廣闊的臨床應用前景。
因為UC-MSC具備多向分化潛能和自我更新能力,可在一定的條件下分化為神經細胞,近些年,UC-MSC移植作為治療PD的最前沿方法,其療效備受矚目。
?
UC-MSC治療的優勢:(1)倫理問題不突出,來源廣泛,易采集,易擴增;(2)具有更強的增殖能力,比骨髓間充質干細胞快數倍;(3)是一種更原始的間充質干細胞群。
在日常生活活動,運動檢查方面經治療后1個月、3個月、6個月以及并發癥發面治療6個月后,實驗組臨床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自我更新和定向分化為多巴胺能神經元,UC-MSC移植后能夠定向遷移到病變部位,表達替代缺損的神經元或神經膠質細胞,使其發揮正常的細胞功能,從而緩解PD的病癥;(2)臍血干細胞進入腦部后,可以誘導分化并且替代受損細胞恢復神經系統的功能和傳導通路,為腦內營造一個良好的局部微環境;(3)分泌多種生物活性因子,具有神經營養、抗細胞凋亡、促進血管再生、免疫調控和抗炎作用等;(4)調節細胞代謝,一項最近的研究發現間充質干細胞可調控細胞ATP、NAD+/NADH比率,降低高濃度谷氨酸對線粒體膜損傷,從而調節細胞能量代謝,減少神經細胞變性。
?
本次研究的不足:(1)樣本量小,為了得到更安全可靠的臨床療效,還應進行大樣本和長期的術后隨訪;(2)未采取盲法,實驗組患者對鞘內注射UC-MSC知情同意,易產生偏移。與傳統的治療方法相比,UC-MSC治療PD是一種新型且有效的治療方法,具有廣闊的前景,為PD的治療提供了新的希望。
編輯:小果果,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448371.com/linchuang/lcyj/9849.html
免責聲明:本站所轉載文章來源于其他平臺,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業相關知識,傳遞當前最新資訊。圖片、文章版權均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信息。
說明:本站所發布的案例均摘錄于文獻,僅用于科普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相關知識,不作為醫療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