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泌體作為一種無細胞系統存在,具有許多細胞治療不具備的優勢,如體積更小、更單一、循環半衰期長、低免疫原性、很容易包被治療物質、易穿過血腦屏障、易生產及貯存,同時無致瘤性等,使其日漸成為再生醫學、生物醫學治療、及皮膚抗衰老的新選擇。

隨著年齡的增長,肌膚細胞分裂再生與分泌能力慢慢減弱,皮膚細胞老化的同時細胞基質逐漸減少,無法及時補充皮膚所需營養物質,肌膚能力減弱,衰老細胞不能及時被新生細胞所取代,一些肌膚問題,包括膚色暗沉、肌膚敏感、細紋、色斑等問題接踵而來。
有研究用人類多能干細胞外泌體(IPSCS-EXO)分別來處理UVB照射后及體外傳代30代以上的HDFs,結果發現 IPSCS-EXO在正常條件下可以促進兩種HDFs的增殖和遷移, 提高兩者I型膠原的表達;并顯著降低后者衰老相關-半乳糖苷酶(SA-BETA-GAL)和金屬蛋白酶(MMP-1/3)的表達水平。
而SA-BETA-GAL的高表達一直是自然衰老的標志,MMP也是細胞衰老過程中高表達的重要酶物質。IPSCS-EXO預處理結果則是抑制UVB輻照引起的損傷和MMP-1/3過表達。 另一項研究與其結果與其互相印證:人脂肪源性干細胞EVs不僅增強了UVB輻照后HDFs的遷移能力,還可顯著抑制UVB照射誘導的MMP-1、MMP-2、MMP-3和MMP-9的過表達,增強Ⅰ型膠原、Ⅱ型膠原、Ⅲ型膠原和Ⅴ型膠原及彈性蛋白的表達。以上兩項實驗體現了外泌體改善光老化的積極作用。
此外,在人類脂肪組織來源的間充質干細胞外泌體 (ASC-EXOSOMES)與特應性皮炎(AD)的研究中,外泌體被發現可以通過皮下注射的形式刺激神經酰胺的合成。
神經酰胺是增加皮膚角質層水合度,維持皮膚屏障、抗衰老及美白等方面的重要物質,也是如今抗衰老的熱門成分。
在韓國仁川國立大學和江原道大學的臨床研究團隊在國際專業期刊發表的研究報告中證實: 經過 iPSCs 外泌體處理后,衰老相關 -β- 半乳糖苷酶(βSA-β-Gal) 的表達水平顯著降低。基質金屬蛋白酶 -1 (MMP-1)作為一種膠原酶,參與了分泌酶合成,該酶可分解間質膠原蛋白Ⅰ型、Ⅱ型和Ⅲ型。
科學研究證實,外泌體顯示出在臨床應用于皮膚年輕化治療中的重大潛力,不但能改善我們的外觀,更能在一定程度上阻礙皮膚疾病的發展。
外泌體直徑約30nm到150nm,而皮膚細胞間隙寬度約100-130nm,外泌體作為粒徑小于皮膚間隙寬度的物質,可通過在皮膚各層間自由穿透,從而在整個皮膚層中都可發生作用。
外泌體內容物包括上百種細胞因子、各種蛋白和RNA等。在MSC來源的外泌體中,大多數RNA(>80%);另外還有一些小RNA,其中miRNA約為44%、tRNA約為47%。
干細胞通過這些外泌體與其他組織細胞相互交流信息,發揮干細胞的作用。外泌體中富含對皮膚有益的細胞因子,其主要靠這些細胞因子發揮護膚作用,主要包括: 1. PDEF-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①促進修復皮膚纖維組織的生長;效果:真皮層增厚,淡化疤痕。②促進皮下膠原蛋白的分泌與合成。效果:淡化皺紋, 緊致提升。③促進皮下血管新生成。效果:改善紅血絲癥狀,使紅血絲面積變小,顏色變淡。 2. FGF-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分泌蛋白質, 促進受損肌膚深層細胞組織愈合,?淡化疤痕和痘印。 3. KGF-角質細胞生長因子:促進角質層細胞的新陳代謝, 維持角質層的厚度,五天到七天局部脫屑。 4. TGF β1-轉化生長因子β1:多功能的蛋白多肽,修復增加肌膚免疫力;雙向調節,促進凋亡,抑制細胞增殖效果,2次到3次有長胖的感覺,4次以后明顯緊實飽滿。 5. TNF · a -腫瘤壞死因子:修復、抗炎、抗癌。 6. HGF-肝細胞生長因子:再生、增加細胞活力抑制絡氨酸酶的活性效果;淡化色素, 淡化色斑, 提亮膚色。 7. VEGF-血管內皮生長因子:促進血管內皮細胞, 增加血管彈性,?增加血管通透性。 8. IGF-胰島素樣生長因子:又稱多功能細胞增殖調控因子“ 一可以促進細胞分裂。 9. IL-6-白細胞介素6:有造血功能,增加免疫力。 10. 纖維連接蛋白:傷口修復,促進傷口愈合。 11.Type I collagen-I型膠原蛋白:占全身膠原蛋白的30%,成年人含有3公斤,支撐、修復、保護的作用。 外泌體擁有再生、抗炎和增強免疫力的作用優勢,應用皮膚抗衰時,可以幫助產生更多的膠原蛋白、彈性蛋白和透明質酸,從而有效治愈肌膚的色素沉著、鎮定發紅、增加真皮厚度,從而讓皮膚更緊致、更飽滿、更光滑,更富年輕態。
編輯:小果果,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448371.com/cells/wmt/32594.html
免責聲明:本站所轉載文章來源于其他平臺,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業相關知識,傳遞當前最新資訊。圖片、文章版權均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信息。
說明:本站所發布的案例均摘錄于文獻,僅用于科普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相關知識,不作為醫療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