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NSCLC(非小細胞肺癌)是最常見的腫瘤,約占所有肺癌的85%,,男性發病率與死亡率均高于女性。
非小細胞肺癌,包括腺癌、鱗癌、腺鱗癌、大細胞癌等幾種亞型,約75%的NSCLC患者發現時已處于中晚期,整體的5年生存率很低。
Respiratory Medicine Case Reports雜志報告了一例自體NK細胞聯合貝伐單抗治療晚期NSCLC的成功案例。 一例61歲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接受了keytruda標準治療后(PD-L1),仍然出現了新的病變。因此,患者聯合自體NK細胞療法、吉西他濱、貝伐單抗治療。 經6次自體NK細胞輸注聯合吉西他濱、貝伐單抗治療后,患者原發、轉移病灶大小明顯減小,生活質量明顯改善。此外,在聯合治療期間,沒有發現副作用,在造血系統、肝臟和腎臟中沒有觀察到毒性。這個病例表明,這種治療方案對于PD-L1表達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是一種潛在的治療方法。
12 案例詳情
2019年5月 男性,時年60歲,診斷為NSCLC。無吸煙史、無咳嗽/背痛/乏力等癥狀。胸部CT顯示左肺上葉25×31mm大小的原發腫瘤(下圖A),伴縱膈淋巴結浸潤。多發縱膈淋巴結腫大,最大者5×5mm。經穿刺活檢和組織病理檢查確定為肺腺癌,病理分期為T4N2M1a(IV期)。腫瘤標記物CA125輕微升高,CA199和CEA正常。基因檢測未發現EGFR突變。由于病灶較大,且有縱膈浸潤,手術不宜進行。
2019年6月到2019年12月 患者接受3個周期的一線治療方案:卡鉑+紫杉醇雙藥化療,并在第三個周期聯合放療。治療后PET/CT顯示病灶縮小到12×7mm(上圖B),取得部分緩解,腫瘤標志物回復正常,并改善了一些臨床癥狀。 2020年5月 PET/CT復查顯示局部進展,原發病灶大小增大為28×29mm,SUVmax值為11.2,并侵襲到縱膈胸膜和主動脈。此外,左側鎖骨上淋巴結新發轉移灶,9×6mm(下圖B)。
接下來,患者接受了4個周期的二線治療方案:卡鉑+培美曲塞雙藥化療,并因具有25%的PD-L1陽性率,而與K藥聯合用藥。 2020年9月 很不幸,PET/CT復查評估顯示原發病灶增大到26×35mm,且SUVmax值為22.6(下圖A),并且又出現了多個新發病灶。因此,患者的治療方案不得不又要改變。
2020年10月 患者開始在4個半月內,接受6個療程的自體NK細胞治療,三周一次,并且聯合了吉西他濱和貝伐單抗。期間,患者出現了干咳、胸痛等身體反應。 隨著治療的進行,患者的干咳和胸痛逐漸消失了,食欲也較前變好,患者的生活質量也明顯提升。在治療期間,沒有明顯的副作用出現,肝腎功能均在正常范圍內。 2021年3月/2021年9月 兩次復查PET/CT影像顯示原發病灶明顯縮小(上圖B和D)。并且,縱膈淋巴結和雙側鎖骨上淋巴結的轉移灶也都消失了。 在治療的全過程和治療后對患者進行監測,到目前為止,尚未報告出現任何副作用,例如發燒,發冷,皮疹,高血壓/低血壓,嘔吐/酸痛,腹瀉,關節痛或肌肉疼痛。同時,每次治療后評估的臨床指標仍在正常范圍內,在造血系統,肝臟和腎臟中未觀察到毒性。 此外,在聯合治療前,患者出現鈍性胸痛,干咳和食欲不振。然而,治療后,上述癥狀消失或顯著下降,治療結束后進行的生活質量評估的評分也顯著增加。患者不再出現胸痛,咳嗽癥狀減輕,食欲增加,整體健康狀況得到改善。
NK細胞是先天免疫細胞,能直接檢測到并摧毀受感染或惡性細胞,而不必被激活或“訓練”以對癌細胞作出反應。大量臨床研究顯示:NK細胞在控制腫瘤及腫瘤轉移中發揮關鍵作用。準確了解NK細胞在控制腫瘤中的作用,將有助于開發下一代癌癥免疫療法。
編輯:小果果,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448371.com/cells/myxb/32509.html
免責聲明:本站所轉載文章來源于其他平臺,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業相關知識,傳遞當前最新資訊。圖片、文章版權均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信息。
說明:本站所發布的案例均摘錄于文獻,僅用于科普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相關知識,不作為醫療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