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體細胞因子誘導的殺傷細胞 (Cytokine-inducedkillercells,CIK)治療是腫瘤過繼性細胞免疫治療的一種,具有與細胞毒T淋巴細胞相似的腫瘤殺傷活性,并且不受機體主要組織相容性抗原 (MHC)的限制,是目前腫瘤治療的研究熱點之一。
該方法通過對自體免疫細胞進行體外激活和擴增, 然后重新回輸至患者體內,促使其在體內發揮殺傷腫瘤細胞的作用,具有增殖活性高、殺瘤活性強、殺瘤譜廣泛等特點。
臨床研究表明化療聯合CIK細胞治療能顯著提高不同階段肺癌、結直腸癌、乳腺癌、胃癌 、胰腺癌、肝癌等患者臨床療效、延長生存期、提高近期生存質量,提高化療期患者體內免疫細胞持續對抗腫瘤的細胞毒性和免疫應答能力,尤其對晚期患者的療效更佳。
根據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最新癌癥數據庫GLOBOCAN2020,我國結直腸癌的新發病例已從2015年的38.8萬例增加到了2020年的55.5萬例,正以每年7.4%的速度增加快速攀升。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結直腸癌新發病例最多的國家。此外,結直腸腫瘤的發病率呈年輕化趨勢。
晚期結直腸癌除高強度的化療及局部治療外,治療手段十分有限,且復發轉移幾 率極高,患者生存期短,患者的生活質量也會明顯下降,尋找新的有效治療方案對改善 患者預后及生存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CIK細胞治療是在I臨床上應用最廣的生物治療, 是采集患者外周血單核細胞,在體外經多種細胞因子 誘導和培養后獲得的一類具有非主要組織相容性抗原限制性殺瘤活性的免疫細胞,目前已證實對多種惡性腫瘤細胞均有殺滅作用。
細胞免疫治療是一種有潛力的腫瘤治療方法,CIK細胞是其中一種具有廣譜殺瘤活性的免疫細胞。CIK是一群異質性細胞,主要的效應細胞為 CD3+ CD56+ 具有自然殺傷細胞(natural killer,NK)樣特征的 T 細胞。
臨床研究證實,CIK 對多種腫瘤具有殺傷活性,能使患者臨床獲益?。CIK的主要來源是患者自身外周血單個核細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簡稱外周血來源 CIK(peripheral derived CIK,PB-CIK)。?
但是對于部分健康狀況較差的晚期腫瘤患者或是老年患者而言,獲得足夠數量的外周血PBMC比較困難?。針對這種情況,使用臍血來源PBMC制備 CIK(cord blood derived CIK,CB-CIK)用于腫瘤治療是一種可行的方法。
1.CIK細胞提高患者疾病治療有效性、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廣東省惠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腫瘤科的臨床研究團隊在《中國保健營養》( 2018年3期 )發表了題為《CIK細胞序貫全身化療在晚期結直腸癌的療效評估》的研究報告,該報告指出,CIK細胞輸注有助于提高患者疾病治療有效性、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具有較強的可行性與優越性。
研究團隊對CIK細胞輸注序貫XELOX方案與XELOX方案在晚期結直腸癌患者中的療效進行比較,探討兩種治療方法的臨床療效。
該研究選取惠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晚期結直腸癌患者,共納入60例III - IV 期結直腸癌患者,隨機分為2組,采用 CIK細胞輸注序貫8 周期XELOX方案化療與單純行XELOX方案,根據療效評價判定,比較兩種不同方法 的治療效果、生活質量評分等。
在治療總有效率的比較中,采用CIK細胞輸注序貫XELOX方案的研究組患者遠高于采用單純化療方案的對照組;在生活質量評分中,研 究組患者所得分數,也比對照組患者所得分數高,且 P<0.05,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研究價值。
結果發現,在晚期結腸癌疾病患者的治療中,積極的、合理的選擇 CIK細胞序貫全身化 療治療法,有助于提高患者疾病治療有效性、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具有較強的可行性與優越性,這為打破傳統保守治療壁壘、開創惡性腫瘤的個體化治療之路奠定了基礎。因此, 該方法值得廣泛運用。
XELOX方案是直腸癌患者最常用的化療方案,也是NCCN(美國國立綜合癌癥網絡)指南里建議的標準一線化療方案。該方案由兩種藥物組成,分別是卡培他濱、奧沙利鉑。卡培他濱是口服用藥,臨床會根據患者身高、體重計算患者體表面積,再根據體表面積計算患者需要應用的卡培他濱量。卡倍他濱在早餐后和晚餐后使用,都是在餐后進行口服。
2.CIK細胞近遠期療效比單純化療具有優勢
蘇州大學附屬第三醫院腫瘤科的研究團隊在《腫瘤基礎與臨床》(?2014年4期 )發表了題為《CIK細胞聯合化療治療高齡晚期結直腸癌的臨床觀察》的研究報告(下圖),該研究指出,CIK 細胞聯合化療治療高齡晚期結直腸癌患者近遠期療效比單純化療具有優勢。
為了研究CIK細胞聯合化療治療高齡晚期結直腸癌的臨床療效,蘇州大學附屬第三醫院腫瘤科的研究團隊選取了 114例高齡晚期結直腸癌患者,分為治療組(72例,接受CIK細胞聯合卡培他濱治療)和對照組(42例,單純接受卡培他濱化療),比較分析2組總有效率、疾病控制率和生存。
結果發現,治療組總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分別為44.4%和80.6%,高于對照組的23.8%和52.4% (P <0.05).治療組中位生存期為21個月、平均無進展生存時間為(8.4±2.2)個月、1 a生存率為77.8%,均優于對照組的14個月、(7.0±2.2)個月、54.8% (P <0.05)。
研究結論,CIK細胞聯合化療治療高齡晚期結直腸癌患者近遠期療效比單純化療具有優勢。
3.臍血來源的CIK比外周血來源CIK更能改善患者免疫功能
南京市玄武醫院和東部戰區總醫院的臨床研究團隊在《甘肅醫藥》( 2021年4期)發表了題為《臍血與外周血來源CIK治療晚期結直腸癌的比較研究》的研究報告結論,臍血來源的CIK比外周血來源CIK更能改善患者免疫功能。
為了比較臍血來源細胞因子誘導的殺傷細胞(CIK)與外周血來源CIK治療晚期結直腸癌患者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該團隊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2015年3月至2017年2月在東部戰區總醫院進行治療的52例Ⅱ~Ⅳ期結直腸癌患者分為CB-CIK組和PB-CIK組。
CB-CIK組采用臍血來源CIK進行治療,PB-CIK組采用自體外周血來源CIK進行治療。比較兩組患者CIK細胞的安全性、臨床療效和免疫學指標,并對兩組CIK細胞的生物學特性進行比較。
結果發現,CB-CIK組的細胞增殖能力強于PB-CIK組(P0.05)。52例患者經CIK治療后外周血CEA水平有明顯下降(P0.05)。兩組治療前后淋巴細胞亞群無顯著差異(P>0.05),而治療后CB-CIK組IL-2及IFN-γ水平顯著高于PB-CIK組(P0.05)。兩組患者都無嚴重不良反應出現。
結論,臍血來源CIK與外周血來源CIK治療晚期結直腸癌患者是安全的,能使患者臨床獲益,但兩者近期療效無差異;同時臍血來源的CIK比外周血來源CIK更能改善患者免疫功能。
總之,CIK細胞是人外周血單個核細胞在體外經多種細胞因子刺激后獲得的一群異質細胞,因其增殖速度快、殺瘤活性高、殺瘤譜廣、對正常造血影響輕微等特點,在腫瘤、血液系統疾病及部分感染性疾病的臨床治療中,表現出優于其他過繼性免疫治療手段的強大優勢。
CIK細胞的發現將細胞免疫治療推上了一個新的高點。CIK細胞對腫瘤的強細胞毒性和低毒副作用,為惡性腫瘤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手段,提高了晚期結直腸癌的療效, 改善其生存質量,提高患者依存性,減輕治療的毒副反應,可以有效地殺滅患者術后和放化療后體內殘存的腫瘤細胞,達到抑制腫瘤生長、預防復發與轉移甚至長期帶瘤生存的目的,具有特異性強、副作用輕等優點,具有廣闊的臨床應用前景及推廣價值。
編輯:小果果,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448371.com/cells/myxb/21541.html
免責聲明:本站所轉載文章來源于其他平臺,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業相關知識,傳遞當前最新資訊。圖片、文章版權均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信息。
說明:本站所發布的案例均摘錄于文獻,僅用于科普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相關知識,不作為醫療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