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這個名字可能讓許多人感到熟悉。作為全球第二大神經退行性疾病,帕金森病影響了全球數以百萬計的人,尤其是老年人。患者常會出現手部顫抖、步態不穩等一系列運動功能障礙,而這些癥狀的根源,是大腦中負責制造多巴胺的神經元受損并死亡。
圖1:顯微鏡中“心花怒放”神經干細胞
目前,治療帕金森病的標準療法是多巴胺替代療法,通過藥物補充多巴胺,但這種療法只能緩解癥狀,并不能阻止疾病的進展。為了真正解決問題,科學家們嘗試使用細胞替代療法,即移植新的神經元來替代受損的神經元。

然而,這種方法在過去的幾十年里一直面臨一個重大難題:移植的神經元大多數無法存活。因為移植手術本身會引發腦組織的急性炎癥和免疫反應,這會導致移植神經元死亡。科學家們稱這種現象為”針刺創傷”。
這種新的治療方法在動物模型中已經顯示出了提高移植細胞存活率和改善疾病恢復的潛力,并減輕了在嚙齒動物模型中進行的外科手術的副作用。這項研究成果已于7月12日在《自然》雜志上發表。這項新的研究為我們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編輯:小果果,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448371.com/cells/gxb/34011.html
免責聲明:本站所轉載文章來源于其他平臺,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業相關知識,傳遞當前最新資訊。圖片、文章版權均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信息。
說明:本站所發布的案例均摘錄于文獻,僅用于科普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相關知識,不作為醫療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