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5年,著名癌癥醫生、作家悉達多?穆克吉(Siddhartha Mukherjee)在TED演講節目中作了《忘記藥丸吧,細胞療法即將到來》的精彩演講。
那時,他提出了一個觀點:未來將會出現變革性的治療手段。個體化醫療需考慮個性化細胞療法,然后是個性化的組織和器官療法,最后是個性化的浸入式環境療法。僅僅2年后,他提出的個體化細胞療法成為現實。
2017年,美國FDA接連批準了三款細胞和基因療法:由諾華(Novartis)帶來的突破性 CAR-T 療法 Kymriah 獲批,用于白血病的治療;Kite Pharma 開發的 CAR-T療法 Yescarta 獲批,治療淋巴瘤;Spark Therapeutics 帶來的基因療法Luxturna獲批,用于治療患有特定遺傳性眼疾的兒童和成人患者。
縱觀醫療藥物的歷史,我們對于疾病和藥物治療的概念,還停留在一個非常簡單的模型上。這個模型可以用六個英語單詞概括:Have Disease(生病)、Take Pill(吃藥)、 Kill Something(殺死一些東西)。這個由抗生素革命帶來簡單的模型曾一度占據主導地位,直至細胞治療的出現。
?
1
藥物治療模式
藥物治療曾給人們帶來一場聲勢浩大的變革,讓肺炎、梅毒、肺結核等過去的不治之癥變成了可以治愈的疾病。例如,你感染了肺炎,你可以服用青霉素,殺死微生物,治好疾病。
?
你拿到的化學藥物。無論是從自然提取的藥物,還是從實驗室人工合成的藥物,服用之后它會遍布至你的全身,找到他的目標,然后鎖定目標——一種微生物或者它的一部分——通過非常精巧和特別的手段,關閉目標的某一個功能。這便是藥物治療疾病的模型。
?
而過去100年間,科學家一直不停的嘗試復制這個模型,想要用到非感染導致的疾病上,像是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之類的慢性病。
?
然而,有些管用,有些不行。
?
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假設人體內所有可能的化學反應是100萬種,在所有藥物的醫學化學反應中,僅有250個能夠真正能夠有效。也就是說,一個人體內只有0.025%的化學反應適用于現在藥物治療的機制。
?
當藥物治療不再如想象中那么有效,我們該怎么怎辦?自然界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完全不同的解決方案。
2
細胞治療模式
事實上,我們發現自然界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完全不一樣的視角去看待疾病。跟“疾病,藥物,靶點”模式不同。自然界是自下向上的,一層一層發展起來的,不是自上向下,而是自下而上。生命首先從一個細胞開始。這些細胞結合在一起,組成了器官。這些器官有機地聚合,構成了人類機體。最終構造了這個豐富地生態系統。
?
因此,治療疾病或許不是機能問題,或許也不是化學問題,或許是干細胞問題。
?
以骨關節炎為例,從骨骼干細胞的角度出發,將關節炎當作是細胞疾病來看待,一切迎刃而解。有兩個這樣的假想:第一,假設真有這樣的骨骼干細胞構造了整個脊椎骨架、骨頭、軟骨組織、以及骨架周邊的支持物,就像是血液中的造血干細胞, 就像是神經系統中的神經干細胞。假設二,可能是因為骨骼干細胞的退化或失能,導致了關節炎這種常見的疾病。問題根源可能在于,我們一直在找治療藥物,但是實際上我們應該尋找的是這種細胞。這種細胞就存在于骨架內部。
圖上是原理圖和真實的骨頭。白色的是骨頭,你看到的紅色管狀的,黃色的細胞都是由一個單獨的干細胞生長而來的——軟骨、骨組織都來自同一個干細胞。
?
相比于現在的“殺死某些東西”,對于大量的慢性退行性疾病—— 腎衰竭、糖尿病、高血壓、關節炎,或許我們要做的反而應該是“培養一些東西”,也就是干細胞。
?
干細胞治療之所以如此神奇了,主要在于它們的四個特點。
-
第一,干細胞存在于預期的位置。無論是骨頭表面之下,還是軟骨組織下面。在生物學上位置是很重要的,這些干細胞能夠移動到合適的位置方便生成骨、軟骨以及其他所需要的組織器官。 -
第二,干細胞可以分離出來。即使放在實驗室的培養皿中,它們會拼命的構造軟骨組織。 -
第三,干細胞是最神速的修補匠。它們就像是某種細胞膠水,填充到骨折的地方,修復好,然后收工。 -
第四,干細胞的數量會減少。隨著年齡的增長,干細胞的數量以10倍、15倍的速度減少。
我們一開始是為了尋找藥物而努力 最后卻發現了新的理論。從某個角度看,我們回到了一開始的想法上:細胞、組織、環境,現在我們從骨骼干細胞的角度出發,我們開始將關節炎當作是細胞疾病來看待。

悉達多?穆克吉(Siddhartha Mukherjee)
悉達多?穆克吉(Siddhartha Mukherjee)是一名癌癥醫生,也是一名作家?!痘騻?眾生之源》(The Gene:An Intimate History)的作者。
編輯:小果果,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448371.com/zixun/hydt/9934.html
免責聲明:本站所轉載文章來源于其他平臺,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業相關知識,傳遞當前最新資訊。圖片、文章版權均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信息。
說明:本站所發布的案例均摘錄于文獻,僅用于科普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相關知識,不作為醫療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