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丨王聰
編輯丨王多魚
排版丨水成文
?
2013年,James Rothman、Randy Schekman 和 Thomas C. Südho?三位科學家因發現細胞囊泡運輸與調節機制而榮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
此后的十年里,作為細胞囊泡主要類型的外泌體(Exosome)開啟“狂飆”模式,大量科研經費投入,每年數千篇論文發表,成為當仁不讓的科研熱點。
因為具有作為藥物遞送載體的潛力,外泌體同樣備受產業界關注。在這十年里,有多大數十家外泌體研究公司創立并獲得融資,分布在疾病治療、疫苗研發、疾病診斷、醫美修復等多個領域。
其中最具代表性就是Codiak BioSciences,Codiak是全球首家外泌體醫療科技公司,成立于2015年,由著名風投機構Flagship參與孵化。2020年,Codiak首次將外泌體療法推進到人體臨床試驗,并在隨后登陸納斯達克。
外泌體不僅備受資本市場青睞,同樣也受到制藥巨頭追捧,2018-2020年之間,羅氏、爵士制藥、武田制藥和禮來分別與幾家外泌體公司簽訂了10億美元級的大額合作,其中,爵士制藥與Codiak在2019年簽訂了超10億美元的合作開發計劃,預付款5600萬美元開發基于外泌體的癌癥療法。
2023年3月27日,Codiak宣布已申請破產保護,并將在合理可行的情況下為整體業務或核心資產尋求買家。這也意味著Codiak對外泌體療法的嘗試走到了盡頭。
外泌體(Exosome),細胞外囊泡(EV)的一種主要類型,是直徑為30-150nm的納米大小的膜結構,大多數細胞都會分泌外泌體,通過其攜帶的蛋白質、核酸、脂質和代謝物等來發揮細胞間通訊功能,參與免疫應答、病毒感染、代謝和心血管疾病、神經退行性疾病以及癌癥進展等多種生理和病理過程。
相較于AAV等病毒載體和LNP等非病毒載體,天然來源的外泌體具有組織相容性高、可到達常規載體無法到達的組織和細胞、載體容量大、生產成本低等諸多優勢,被認為是一種理想的新型藥物遞送載體。
然而,開發新型遞送載體的道路上坎坷不斷,曾經備受期待的紅細胞載藥就是前車之鑒。
Rubius Therapeutics是全球首家紅細胞治療研發公司,曾將基因工程改造的紅細胞療法推進到人體臨床試驗,市值一度高達18億美元。但后續臨床進展不利,在進行了大面積裁員、砍臨床管線、轉型等嘗試后,也未能扭轉乾坤。2023年2月,Rubius宣布解散。
Rubius的這些經歷也在Codiak上一一出現,這兩家公司也都是由Flagship參與孵化。
去年8月份,Codiak宣布解雇超過三分之一的員工,只剩了53名全職員工,并且暫停了兩個處于臨床試驗階段的研發管線,分別是exoSTING和exoIL-12,前者是通過外泌體遞送STING的小分子激動劑,用于治療多種實體瘤,后者是通過將IL-12表達在外泌體表面,用于治療早期皮膚T細胞淋巴瘤。
然后,Codiak將資源集中在碩果僅存的臨床管線exoASO-STAT6上,該項目通過外泌體選擇性遞送反義寡核苷酸(ASO),破壞腫瘤相關巨噬細胞中的STAT6信號,誘導抗腫瘤免疫反應。臨床前研究顯示,該療法在侵襲性肝細胞癌模型具有治療潛力。此時,Codiak還保留了其engEx-AAV發現平臺,這是一項旨在增強AAV基因治療的戰略。
新冠疫情爆發后,Codiak還開發了基于外泌體的疫苗項目——exoVACC,旨在開發針對泛β冠狀病毒的疫苗,希望提供對新冠病毒及變種和其他冠狀病毒的廣泛保護性免疫。
Codiak首席執行官?Douglas Williams?博士在新聞稿中表示,董事會和管理團隊已經全面評估了公司所有的戰略選擇,考慮到財務需求及現有的臨床和研究項目,這已經是Codiak的最佳解決方案了。公司管理團隊將于下周結束離開,只有首席技術官 Konstantin Konstantinov 博士暫時留任。
除了Codiak,另一家備受關注的外泌體制藥公司Evox,致力于開發通過外泌體遞送的罕見病療法。2021年2月,Evox完成約9500萬美元的新一輪融資,將推進其外泌體療法進入臨床試驗,如今兩年多過去了,其研發管線仍全部停留在臨床前階段。與武田和禮來簽訂兩項十億美元級合作,也尚未獲得進展。
https://ir.codiakbio.com/news-releases/news-release-details/codiak-biosciences-pursue-asset-sale-through-voluntary-chapter
編輯:小果果,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448371.com/zixun/hydt/28064.html
免責聲明:本站所轉載文章來源于其他平臺,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業相關知識,傳遞當前最新資訊。圖片、文章版權均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信息。
說明:本站所發布的案例均摘錄于文獻,僅用于科普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相關知識,不作為醫療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