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髓母細胞瘤是最常見的惡性兒童腦癌,發病率約為0.74/100 000人年。3至5歲以上的兒童通常接受最大程度的安全手術切除腫瘤、局灶性或顱脊髓照射(CSI) ,以及基于標準風險(SR)或高風險 (HR) 疾病的臨床標準的化療。常見的復發性髓母細胞瘤即使采用各種挽救療法,存活率也低于10%。
室管膜瘤是由中樞神經系統 (CNS) 的室管膜細胞引起的膠質瘤,其主要治療包括最大程度的手術切除,然后是放療和一些病例的化療。大約30-50%的患者會復發。對這些復發進行手術切除、放療和靶向治療,但總生存率 (OS) 仍保持在50%左右。這些腫瘤分子特征的最新進展以及靶向治療的努力尚未產生改善長期-長期生存,對于患有后顱窩 A型腫瘤的年幼兒童來說更是如此。
復發性髓母細胞瘤和室管膜瘤患兒的預后仍然令人沮喪。在沒有全身毒性的情況下,需要治愈和提高存活率。本研究通過對這些兒童的自體體外擴增NK細胞的腦室內輸注進行首次人體I期研究,評估了這些未滿足的臨床需求。在這些腫瘤中看到的軟腦膜疾病和通過腦脊液的傳播也為局部區域施用NK細胞提供了基本原理。
NK細胞的生產和質量控制
回輸和治療方案

除了原發部位復發外,三名患者還患有LMD。
?
安全性評估
這是第一項證明112次腦室內NK細胞輸注(98 次通過第四腦室,14次通過側腦室)的安全性的研究,沒有DLT。AE見表 2。
一名接受過多種先前治療的患者在基線時出現1級血小板減少癥,在NK細胞輸注期間增加到2級,并在7天內恢復到基線 1 級。骨髓評估沒有顯示異常病理的證據。實現了主要目標,這證明了NK細胞生產、釋放和腦室內輸注的安全性的可行性。
影像評估
圖2 (A-C) 患者8:對比后T1加權MR圖像顯示右額葉不規則的腦室內和腦室周圍增強腫瘤。
(A) 輸注前腫瘤大小和特征。
(B) 第5次輸注后,腫瘤呈不規則環狀強化,中央壞死。
(C) 輸注后10天,腫瘤大小繼續最小化,增強增強。
圖2(D-F)患者9:通過后顱窩的增強后T1加權圖像顯示沿Luschka右孔居中至橋腦延髓池的強化髓母細胞瘤,侵犯相鄰腦橋和右小腦中腳。
(D)NK細胞輸注前的對比后T1圖像。
(E) 2次NK細胞輸注后的對比后圖像。腫瘤的大小增加了9%。
(F) 第二次NK細胞輸注后30天的對比后圖像顯示腫瘤大小保持穩定。
CSF評估和生物標志物相關性
對于發生術后假性腦膜膨出的患者7,第3周期輸注2的CSF的CyTOF分析顯示來自第四腦室的樣本中NK細胞占主導地位,其表型與假性腦膜膨出不同,具有顯性分化簇(CD)57 和NK組2成員D(NKG2D) 表達(圖 4A)。
SPADE(密度歸一化事件的生成樹進展分析)的分析揭示了廣泛的 NK 細胞亞群。值得注意的是,一部分CD16+NKp30+ NK 細胞表現出高表達的活化標記物(人類白細胞抗原 D 相關[HLA-DR+]、CD69+和CD25+)(圖 4B)。
影像學分析
第一項評估放射組學在兒科過繼免疫治療中的作用的研究確定了從7名患者的NK 細胞未治療MRI掃描中提取的放射組學特征。7名患者中有5名的放射學反應是可評估的;如前所述,排除了患者1和5。實現了高放射學性能;準確性、敏感性和特異性均為100%,但未達到統計學顯著性,可能是由于患者數量少(補充圖4A)。無監督層次聚類方法同時將患者和特征聚類為子聚類,產生患者分層標簽和低維特征表示。如補充圖4B所示,我們確定了2個基于放射組學的集群,它們分別與2名患者(一名患有SD,另一名具有放射學反應)和那些患有進行性疾病的患者重合。
討論
眾所周知,NK細胞在抗腫瘤免疫中發揮重要作用,如各種人類癌癥所示。NK細胞作為抗腦腫瘤效應物的潛力已在體外和體內得到證實。使用NK的臨床研究細胞已經在腦腫瘤中進行了研究,但迄今為止還沒有在兒科神經腫瘤學中進行過探索。NK細胞表達大量受體,這些受體在識別靶細胞上的特定配體時觸發NK細胞的溶細胞活性。髓母細胞瘤上調NK細胞激活受體(如NKG2D和天然細胞毒性受體)的配體,從而誘導NK細胞介導的髓母細胞瘤細胞的細胞毒性和凋亡。
髓母細胞瘤和其他兒童腦腫瘤中NKG2D配體表達的增加促進了NK細胞介導的免疫監視減少,并有助于創造一個免疫抑制性較低的腫瘤微環境。這種現象可能會改善小兒腦腫瘤中NK細胞的運輸和功能。
如前所述,我們的臨床前工作表明NK細胞在髓母細胞瘤和非典型畸胎樣橫紋肌樣瘤中具有細胞毒性。鑒于局部給藥途徑和不良免疫反應的可能性,我們以較低劑量開始多次輸注。實現了可行性/安全性的主要目標。
該研究還評估了基于成像的抗腫瘤活性作為次要目標。患者8在證明PD之前有一個短暫的SD(有放射學變化)。除了患者9在隨訪期結束時出現SD外,所有患者在治療期間和/或治療結束時均表現出病變大小的增加和/或臨床下降。
使用流式細胞術和CyTOF進行的腦脊液分析顯示NK細胞的積累和持久性以及CD3+ T細胞的流入,表明冷凍保存的細胞保留了活力和功能。在這里,在一些足夠大的樣本中,可以進行深入的CyTOF分析,觀察到T細胞成分同樣包含CD4和CD8 T細胞,以及非常少的CD25+CD127? 調節性T細胞成分,表明注入的NK 細胞促進效應T細胞遷移到腦脊液中。反復輸注冷凍保存的NK細胞也與NK細胞的持久性和積累有關(如 CSF 生物標志物評估所示)。
我們使用自體NK細胞啟動了這項試驗,以證明通過鞘內途徑遞送的擴增NK細胞的安全性。盡管是I期單藥治療安全性/可行性研究,患者人數少,NK細胞劑量水平和間隔多,研究持續時間有限,3個周期,這排除了將PD與PsD區分開來,但目前的試驗證明了該方法的安全性。
然而,產生患者特異性自體產品所固有的成本、治療延遲和有限的劑量是顯著的。使用自體NK細胞的潛在問題,包括冷凍、解凍,以及與同種異體細胞相比它們的功效降低,現在已經為人所知。除了由于暴露于轉化生長因子β、色氨酸代謝物、腺苷和慢性刺激而導致自體NK細胞功能低下和耗竭之外,還可以選擇同種異體NK細胞通過殺傷性免疫球蛋白樣受體(KIR)獲得額外的抗癌功能。配體錯配和高活化KIR含量。因此,在未來的試驗中,有必要在這種情況下對來自同種異體來源的 NK 細胞進行安全測試。
參考文獻
編輯:小果果,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448371.com/linchuang/lcyj/7483.html
免責聲明:本站所轉載文章來源于其他平臺,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業相關知識,傳遞當前最新資訊。圖片、文章版權均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信息。
說明:本站所發布的案例均摘錄于文獻,僅用于科普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相關知識,不作為醫療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