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手術、放療、化療是惡性腫瘤的主要治療方法,最近幾年,隨著技術的發展,細胞免疫療法受到了國內外的高度關注和重視。
CIK細胞,即細胞因子誘導的殺傷細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是一種新型的免疫活性細胞,CIK增殖能力強,細胞毒作用強,具有一定的免疫特性。
目前,美國臨床試驗數據庫(ClinicalTrials.gov)顯示,CIK/DC-CIK細胞治療的相關臨床研究有108項,涉及的疾病主要包括胰腺癌、胃癌、食管癌、膀胱癌、難治性非霍金奇淋巴瘤、結直腸癌、肺癌、肝癌、腎癌、三陰性乳腺癌、急性白血病、B細胞淋巴瘤癥實體瘤和血液瘤。
近年來,細胞療法得到了長足的發展,CIK細胞療法作為開展較早的細胞療法之一,在國內外實體瘤的治療中積累了較多的臨床研究結果,展示出了廣闊的應用前景。
目前已有多個研究證實了,CIK/DC-CIK 細胞治療顯著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延長了生存期。與放化療和靶向治療的結合,顯著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臨床1100例癌癥患者:輸注免疫細胞顯著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2023年10月,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世紀壇醫院和美國馬薩諸塞州總醫院的研究團隊在醫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上發表了一項題為Safety of dendritic cell and cytokine-induced killer (DC-CIK) cell-based immun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solid tumor: a retrospective study in China(樹突狀細胞和細胞因子誘導殺傷(DC-CIK)細胞免疫治療實體瘤患者的安全性:中國回顧性研究)的研究報告。
這項關于DC-CIK療法在實體瘤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研究,證實了DC-CIK免疫細胞療法良好的安全性以及顯著的治療效果。
文獻截圖
該綜述報告指出,對過繼性T細胞療法,特別是細胞因子誘導的殺傷細胞和樹突狀細胞療法的不良副作用的系統評估,樹突狀細胞-細胞因子誘導的殺傷細胞(DC-CIK)療法,特別是當與化療結合時,還沒有報道。
研究團隊,對2012年8月至2022年8月期間在北京世紀天醫院參加DC-CIK治療試驗的1100例連續患者(2504個試驗周期)進行回顧性分析。
所有患者均接受了基于DC-CIK的單一或聯合治療。其中,癌癥類型包括肺癌(23%)、胃腸道腫瘤(16%)、乳腺癌(10%)、惡性肝膽腫瘤(10%),黑色素瘤(0.5%)、肉瘤(1%)和神經系統腫瘤(1.5%)等。此外,這些腫瘤主要為IV期(64%),少數惡性腫瘤已侵犯胸膜和腹膜(3%)。半數患者(46%)接受DC聯合CIK治療,其余患者僅接受CIK治療(54%),每個周期輸注DC-CIK細胞的中位數為5.96×109。370名患者(34%)參加了聯合化療,聯合放療的患者較少(0.4%),20 名(2%)患者聯合靶向治療,41名 (4%)患者聯合抗 PD1治療。
DC-CIK治療的安全性:
370名患者(34%)/815個周期參加了該臨床試驗,聯合化療。總共有548例(病例)/870例(周期)患者出現了不良事件。
不良事件類別主要包括神經系統34個周期(4%)、肌肉骨骼28個周期(3%)、免疫疾病5個周期(1%)、血液系統521個周期(60%)、224個全身疾病和給藥部位狀況周期(26%)、胃腸道209個周期(24%)、皮膚15個周期(2%)和119個代謝和營養疾病周期(14%)。
圖.基于DC-CIK的抗腫瘤治療在不同細胞系中對副作用發生率的影響。答:不良反應與DC-CIK聯合化療治療的相關性。b:不良副作用與各種DC-CIK單獨治療線的相關性。c:不同DC-CIK聯合化療方案不良反應的相關性。
胃腸道(嘔吐,P=0.025)、營養性(厭食癥,P=0.016)和血液系統疾病(貧血P
多因素回歸分析表明,無論DC-CIK是否聯合化療,多線治療比一線治療更容易出現惡心、厭食、疲勞、貧血和白細胞減少。
然而,相關性分析證實,單獨增加DC-CIK治療的周期數可以降低疲勞(P=0.001)、厭食癥(P
自體DC-CIK治療期間發生的大多數不良副作用與聯合或先前應用的化療治療有關,這也表明自體DC-CIK抗腫瘤治療是安全的。
編輯:小果果,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448371.com/cells/myxb/40726.html
免責聲明:本站所轉載文章來源于其他平臺,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業相關知識,傳遞當前最新資訊。圖片、文章版權均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信息。
說明:本站所發布的案例均摘錄于文獻,僅用于科普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相關知識,不作為醫療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