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澎湃新聞報道,2021年一則“120萬一針的天價抗癌產品——CAR-T,兩個月清零癌細胞”的新聞引爆網絡。
據悉,接受CAR-T治療的陳女士是一位“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患者,因其存在TP53基因突變,經傳統的一二線治療效果不佳,遂在各項臨床試驗條件符合的前提下接受CAR-T細胞療法,從采集淋巴細胞、回輸CAR-T細胞,直至出院,共歷經2個月左右的時間。經出院前PET-CT顯示,該患者達到醫學上的“完全緩解”,也就是網上盛傳的“癌細胞清零”,但實際這一說法并不準確,該患者未來能否完全治愈,還需要長期隨訪。
那么CAR-T究竟是什么?為什么那么貴呢?它治療淋巴瘤的效果到底如何呢?下面小編就給大家簡單科普一下,以供各位參考。
CAR-T細胞療法是一種細胞免疫療法,通過插入一段編碼嵌合抗原受體(CAR)的DNA片段,對患者自身的T細胞進行基因重新編程。這里提到的“CAR”是特定抗原的重組受體,包括抗原識別和T細胞信號傳導域,仿佛自帶“導航頭”的武器,當遇到腫瘤時,它們可以快速產生特定的腫瘤靶向T細胞,產生即時和長期的影響,為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等血液系統惡性腫瘤的治療帶來了一場顛覆性的變革!
早在2017年,美國就批準了CAR-T細胞療法上市;而2021年6月,隨著奕凱達(阿基倫塞注射液)獲得中國藥監局批準上市后,中國正式進入了免疫治療高速發展的階段,并與美國“并駕齊驅”。
1、CAR-T細胞療法與傳統的藥物不同,它是“個人定制化”的活細胞藥品,前期需要進行一系列復雜的細胞培養工作,并承擔一定的失敗率,才能獲得為患者“量身定制”的“CAR-T細胞”,故以現有的工藝和質量控制標準,降低成本不是易事。
2、治療流程復雜,需要經過治療靶點檢測、T細胞采集、CAR-T細胞制備、CAR-T細胞回輸等一系列復雜的過程才能完成治療,對技術人員和治療場所的要求較高,可不單單是“打一針”那么簡單,這也是價格高昂的原因之一。不過相較于美國動輒兩三百萬的價格,國產CAR-T療法的性價比顯然更高。
《NCCN腫瘤學臨床實踐指南》指出,淋巴瘤是指原發于淋巴造血系統,因淋巴細胞異常增生所致的高度異質性的惡性腫瘤,主要表現為淋巴結腫大、疼痛,可伴發熱、盜汗、體重下降等表現,主要分為以下類型:

1、霍奇金淋巴瘤(HL)
屬于惰性淋巴瘤范疇,可進一步分為T細胞HL、B細胞HL兩大類。
2、非霍奇金B細胞淋巴瘤(NHL)
是一組異質性淋巴組織增生性疾病,其臨床病程多種多樣,從惰性到高度侵襲性,常見亞型包括:
①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
是一種侵襲性惡性腫瘤,多見于老年人,中位年齡>60歲,患者可出現低熱、盜汗、體重減輕等表現。傳統上采用蒽環類等化療藥物治療,但約1/3的患者會在一線治療后復發或進展為原發性難治性DLBCL,上文提到的陳女士正是此類患者。
②濾泡性B細胞淋巴瘤
是一組包含濾泡中心母細胞(如大無裂細胞)、濾泡中心細胞(如小裂細胞)的惡性淋巴細胞增生性疾病,其典型特點是腫瘤部分在形態學上保留了濾泡生長的模式,屬于惰性淋巴瘤的范疇。
③套細胞淋巴瘤(MCL)
是一種具有特定免疫表型和重現性遺傳學異常的B細胞腫瘤,常侵犯結外部位,兼具侵襲性淋巴瘤進展迅速,以及惰性淋巴瘤很難治愈的雙重“buff”。
④邊緣區淋巴瘤
包括脾邊緣區、淋巴結邊緣區、黏膜相關淋巴組織型結外邊緣區B細胞淋巴瘤三種類型,均起源自后生發中心邊緣區B細胞,且具有相似的免疫表型。
淋巴瘤的常規治療包括全身或大劑量化療、放療、手術治療、自體干細胞移植(HDC/ASCT)等多種方式,但仍有許多復發或難治性(R/R)淋巴瘤患者預后不良。而CAR-T細胞療法為這些患者提供了一種新的治療選擇,也規避了傳統治療會產生的脫發、放射性炎癥等多種不良反應。
據《柳葉刀腫瘤學》報道,CAR-T細胞療法的出現徹底顛覆了復發或難治性(R/R)B細胞淋巴瘤的治療,為患者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緩解率和持久性,并已獲得國內外批準,用于治療多種淋巴瘤亞型。

?
1、復發或難治性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DLBCL)
接受2種以上二線治療方案后的難治或復發性DLBCL患者預后依然很差,CAR-T細胞療法為此類患者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治療選擇。
據《國際分子科學雜志》報道,難治性大B細胞淋巴瘤患者接受CD19靶向的CAR-T細胞(Yescarta)治療顯示,完全緩解者為58%,部分緩解者為25%。目前國內外獲批的用于治療DLBCL的藥物共計五種,即Yescarta、Kymriah、Breyanzi、奕凱達(阿基倫塞注射液)、倍諾達(瑞吉奧倫塞注射液),治療靶點均為CD19。下面小編為大家總結了目前全球獲批上市的所有治療淋巴瘤的CAR-T產品(詳情見下表):
2、復發或難治性套細胞淋巴瘤(MCL)
套細胞淋巴瘤的特點是染色體相互易位t(11;14),病程進展迅速且通常更具侵襲性,故傳統化學療法很難完全治愈本病。FDA批準了一項CAR-T產品,即Tecartus(Brexucabtagene autoleucel),用于治療經化學免疫和BTK抑制劑治療后的復發或難治性MCL患者,治療靶點為CD19。
在ZUMA-2試驗中,68名接受了CAR-T細胞回輸的MCL患者,此前均接受過≥2種MCL定向治療,包括先前使用依魯替尼等BTK抑制劑。所有入組患者的客觀緩解率(ORR)為85%,其中完全緩解率(CR)為59%。結果顯示,經過至少7個月的隨訪,ORR為93%,CR率為67%;12個月的總生存期(OS)為83%,無進展生存期(PFS)為61%;中位隨訪17.5個月后,15個月的PFS預估為59%。目前我國套細胞淋巴瘤CAR-T細胞免疫正在招募患者中,癌友們可以聯系國際干細胞研究了解詳情,或進行申請。3、復發或難治性濾泡細胞淋巴瘤(FL)
濾泡細胞淋巴瘤是惰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常見變體之一,患者可能會發展為化療難治狀態,或者轉變為更具侵襲性的組織學狀態。根據ZUMA-5(即一項單臂、Ⅱ期、多中心國際試驗)結果顯示,91%的復發/難治性(R/R)濾泡性淋巴瘤患者可對Yescarta藥物產生應答。其中,74%的患者在治療的18個月時,處于持續緩解狀態;在14.5個月中位隨訪時間時,尚未達到中位緩解時間。中性粒細胞減少癥和貧血是較為常見的3級以上不良事件,分別發生在33%和23%的患者中。基于上述實驗結果,FDA批準將Yescarta(axicabtagene ciloleucel)用于治療復發或難治性濾泡細胞淋巴瘤,尤其適用于經兩種或多種全身治療失敗的患者。目前急招B細胞淋巴瘤、T細胞淋巴瘤、T細胞白血病(T-ALL)、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非霍奇金淋巴瘤、肝癌、胰腺癌、結直腸癌、間皮瘤、卵巢癌等癌種!
想要評估病情是否能夠接受CAR-T療法可將病理報告、治療經歷及出院小結等提交至國際干細胞研究醫學部進行初步評估!
CAR-T細胞療法的出現徹底顛覆了淋巴瘤的傳統治療模式,可以在相當大比例的復發或難治性淋巴瘤治療中實現持久緩解,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為高危人群提供一個對抗病魔的有力武器。
鑒于CAR-T在挽救生命和治愈癌癥方面的巨大潛力,研究人員也在逐步拓展其在實體瘤方面的研究。期望在不久的將來,CAR-T療法可以突破實體瘤瓶頸,并逐步納入醫保,惠及更多的患者!
如果您也想尋求CAR-T細胞療法及其他國內外治療新技術幫助,且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先將病理報告和治療經歷提交至國際干細胞研究醫學部(400-626-9916)進行初步評估。[1]Zelenetz AD,et al.NCCN Guidelines? Insights: B-Cell Lymphomas, Version 5.2021. J Natl Compr Canc Netw. 2021 Nov;19(11):1218-1230. doi: 10.6004/jnccn.2021.0054.
https://jnccn.org/view/journals/jnccn/19/11/article-p1218.xml
[2]Jacoby E,et al.CAR T cells for the long run in aggressive B-cell lymphoma. Lancet Oncol. 2021 Oct;22(10):1347-1348.?
doi: 10.1016/S1470-2045(21)00412-5. Epub 2021 Sep 10.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onc/article/PIIS1470-2045(21)00412-5/fulltext
[3]Denlinger N,et al.CAR T-cell therapy for B-cell lymphoma.Curr Probl Cancer.2022 Feb;46(1):100826.
doi:10.1016/j.currproblcancer.2021.100826. Epub 2021 Dec 25.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9284423/
[4]Che Y,et al.Recent advances in CAR T-cell therapy for lymphoma in China. Clin Transl Oncol. 2023 Oct;25(10):2793-2800.?
doi: 10.1007/s12094-023-03153-1. Epub 2023 Apr 16.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10462491/
編輯:小果果,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448371.com/cells/myxb/37614.html
免責聲明:本站所轉載文章來源于其他平臺,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業相關知識,傳遞當前最新資訊。圖片、文章版權均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信息。
說明:本站所發布的案例均摘錄于文獻,僅用于科普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相關知識,不作為醫療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