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注定會在中國細胞藥物研發史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
中國藥監局(NMPA)首次批準2款免疫細胞療法(CAR-T)上市,填補了國內空白,打消了從業者對細胞能否成藥的政策疑慮,意義重大。
干細胞作為細胞治療的另一大分支,新藥研發進展與監管路徑的逐漸明晰,也讓干細胞臨床轉化迎來發展“黃金期”。
細胞和基因治療破繭而出
2021年新獲批上市細胞與基因治療產品2個,均為CAR-T產品,分別來自復星凱特(阿基侖賽注射液)和藥明巨諾(瑞基奧侖賽注射液)。該兩款產品均為靶向CD19的CAR-T細胞療法,用于治療大B細胞淋巴瘤,是我國目前僅上市的兩款CAR-T產品。
以 CAR-T、TCR-T、TIL 和CIK這四種常見的免疫細胞療法為例,美國和中國的臨床研究規模遠超過其他國家,呈現 “雙雄爭霸” 的格局。 其中,中國開展的CAR-T 細胞產品臨床試驗數量為全球第一。 干細胞療法臨床數據豐富 除了MSCs,還有8個其他類型細胞的臨床申請獲得受理;其中,有3個獲批臨床。江西仙荷和羅蓋肌母細胞醫學研究院各申請2項,其余均為1項。 截至2021年11月,我國干細胞臨床研究備案項目達到111個,涉及心血管疾病、骨科疾病、神經系統疾病等等。國內已批準成立的干細胞臨床研究備案機構140家。 近幾年,全球每年新增的干細胞臨床研究數量穩定在400項左右。我國每年臨床研究數量穩步增加。其中近 7成臨床研究中所使用的干細胞來源于骨髓、外周血和臍帶的造血干細胞及間充質干細胞。 截止2021年,在ClinicalTrials.gov網站檢索到的間充質干細胞臨床試驗超過1300個。 據不完全統計,全球曾經獲準上市的間充質干細胞產品有18款,符合藥品定義的有10款。 細胞藥物研發突飛猛進 細胞藥物數量上的逐步攀升,而國內細胞藥物研發在多個領域得到突破: 首個通用型CAR-T的臨床申請獲得受理(CTA101 UCAR T細胞注射液)。 政策監管日趨完善 《溶瘤病毒類藥物臨床試驗設計指導原則(試行)》,20210209 《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CAR-T)產品申報上市臨床風險管理計劃技術指導原則(征求意見稿)》, 20210918 截至2021年12月31日,CDE共發布17個指南(試行和征求意見稿合并),最早可追溯至2008年發布的《人體細胞治療研究和制劑質量控制技術指導原則》和《人基因治療研究和制劑質量控制技術指導原則》。 近日,國家發改委和商務部聯合發布的《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21年版)》(2022年實施)規定,禁止外商投資“人體干細胞、基因診斷與治療技術開發和應用”。在新冠疫情、生物安全和各種謠言和陰謀論的大背景下,獨立自主的研發之路,才是中國細胞藥物的正途。 雖然,我國獲批上市的細胞藥品較少,但是正在臨床研究的項目非常多。有了這些,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會有越來越多的藥物獲批上市。
全球層面,雖然免疫細胞療法的研究規模不如干細胞療法,但治療效果方面取得的進展較為顯著,特別是針對淋巴和造血系統惡性腫瘤。
編輯:小果果,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448371.com/cells/gxb/15367.html
免責聲明:本站所轉載文章來源于其他平臺,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業相關知識,傳遞當前最新資訊。圖片、文章版權均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信息。
說明:本站所發布的案例均摘錄于文獻,僅用于科普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相關知識,不作為醫療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