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療效和安全性的劑量-暴露-反應關系
(1)療效的暴露-反應關系




-
CAR的獨特設計結構包括胞外、跨膜、胞內、以及共刺激域,都與潛在的MHC I類和II類免疫反應相關;
-
嵌合受體的近膜表達,以及正常細胞更新產生的可溶性受體,也可能導致T細胞引發的體液/抗藥物抗體(ADA)反應;
-
基因編輯過程中引入的基因編輯組分、基因組和病毒載體中的蛋白質,也可能激活先天免疫應答;
-
來自生產培養過程中的污染物以及輸注過程中的聚集/團塊細胞,也被認為可能激活早期免疫應答。
同時,適應性細胞介導的T細胞應答(CTL和效應性Th)通常在輸注后大約3-6個月左右發生,其并不影響細胞的擴增和靶標結合的階段,但可能具有長期的記憶成分,并對CAR-T細胞再次給藥或連續治療過程中的CK和療效產生顯著影響。需要注意的是,抗藥物抗體(ADA)不太可能干擾基于qPCR的CAR-T藥代動力學測定,但有可能干擾基于流式細胞術的CK。
首先,TCR-T療法通常包含依賴內源性信號機制的天然或工程化TCR,在安全性上比CAR-T細胞更具有優勢;同時,如果敲除了內源性TCR(例如,為了防止TCRα/β錯誤配對),可能需要對輸注產品中的其他T細胞亞群進行表征/監測(例如,同時具有內源性和轉導TCR的細胞,或既沒有轉導又沒有內源性TCR的細胞);
其次,與血液惡性腫瘤相比,更高比例的TCR-T細胞療法正在積極開發用于實體腫瘤,因此,對T細胞在作用部位的生物分布和活性的理解,可能在指導臨床藥理策略方面發揮更為關鍵的作用;
第三,TCR-T的細胞輸注量通常更高,達到10億級別(1×10^9-100×10^9),這可能與TCR-T輸注后擴增較低、生物分布限制以及腫瘤微環境差異有關。同時,評估了四項TCR-T研究顯示,輸注后TCR-T的暴露量隨著劑量增加而呈明顯上升的趨勢,并且不受相關因素的影響(例如,淋巴清除、生產制造、IL-2合并給藥、腫瘤類型等);
第四,由于物種間的免疫系統差異,將TCR-T臨床前研究數據轉化為臨床CK/PD更具挑戰,由于需要MHC-I肽段呈遞,同種小鼠模型無法復制人類TCR-MHC-I相互作用,除非進行人源化改造;
第五,TCR-T細胞療法在親和力和T細胞活性之間的關系方面,與CAR-T細胞存在不一致。單一TCR-肽段-MHC相互作用的親和力較弱,通常需要四聚體或六聚體之后形成足夠的結合親和力,以進行可靠的測量;同時,準確測量細胞表面通過MHC表達的肽段,也可能非常具有挑戰性。出于上述原因,通常使用功能親和力(functional avidity)的指標——即在不同濃度的肽段表位下,T細胞的健康/活性,作為最大半數有效濃度,來進行體外到體內的轉化。
?
參考文獻:
Mody H, Ogasawara K, Zhu X, et al. Best Practices and Considerations for Clinical Pharmacology and Pharmacometric Aspects for Optimal Development of CAR-T and TCR-T Cell Therapies: An Industry Perspective. Clin Pharmacol Ther. 2023;114(3):530-557.
編輯:小果果,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448371.com/cells/myxb/36730.html
免責聲明:本站所轉載文章來源于其他平臺,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業相關知識,傳遞當前最新資訊。圖片、文章版權均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信息。
說明:本站所發布的案例均摘錄于文獻,僅用于科普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相關知識,不作為醫療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