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是由數萬億個細胞組成的復雜有機體,每個細胞都有自己的結構和功能。
科學家們在估計普通人體內的細胞數量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最近的估計表明,細胞數量約為 30 萬億。寫出來,那是30,000,000,000,000!
這些細胞都協調工作以執行人類生存所需的所有基本功能。但這不僅僅是您體內的人體細胞。科學家估計,人體內細菌細胞的數量很可能超過人體細胞的數量。

人體內有多少種不同類型的細胞?
體內大約有 200 種不同類型的細胞。這里僅舉幾個例子:
人類是多細胞的復雜生物。我們體內的細胞是“特化的”。這意味著每種類型的細胞都執行獨特的特殊功能。出于這個原因,體內 200 種不同類型的細胞中的每一種都具有不同的結構、大小、形狀和功能,并且包含不同的細胞器。

紅細胞
?例如:
- 大腦中的細胞形狀可能更長,因此它們可以更有效地傳輸信號。
- 心臟細胞有更多的線粒體,因為它們需要大量的能量。
- 呼吸系統中的細胞負責吸收氧氣和釋放二氧化碳。
所有細胞協同工作,使人體保持高效運轉。
人體內有多少個細胞?
根據最近的研究,估計一個普通人包含大約 30 萬億個人體細胞。
當然,這是一個粗略的近似值。對人體細胞進行計數非常復雜。這不是計算單個細胞的大小或重量并根據人體體積進行估算那么簡單。
人體內 200 種不同類型的細胞中的每一種都有不同的重量和大小。在體內,一些細胞更密集,而另一些細胞則更分散。

細胞不斷死亡,同時新的細胞也在產生。最重要的是,實際細胞數量因人而異,取決于他們的年齡、身高、體重、健康狀況和環境因素。
我們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找到一個基于普通人的估計。最近的一項研究使用了一名 20 至 30 歲、體重 70 公斤(154 磅)、身高 170 厘米(5 英尺 7 英寸)的男性作為參考。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遍歷了每種細胞類型,并使用各種繁瑣的方法來估計每種類型的數量。他們使用可用的最新信息來制作身體每個器官的體積和密度的詳細列表。一旦他們估計出所有不同的細胞類型,他們就把它們加在一起。他們得出的數字是30萬億。
您可能已經讀過,人體中的細菌數量比人體細胞多 10 比 1。這一比例的主要來源可以追溯到 1970 年代,當時美國微生物學家使用一系列假設來計算腸道內的細菌數量。
新數據顯示,人體內的細菌數量約為38萬億個。事實證明,這更接近于估計的 30 萬億人體細胞。
因此,盡管在任何給定時間,您體內的細菌都可能比人體細胞多,但差異并不像以前想象的那么大。

血細胞分為三種類型: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紅細胞 (RBC) 是迄今為止人體內最豐富的細胞類型,占所有細胞的 80% 以上。
成年人體內平均有大約 25 萬億個紅細胞。女性的紅細胞通常比男性少,而生活在高海拔地區的人通常會有更多。
根據最近的計算,體內還有大約 1.47 億個血小板和另外 4500 萬個淋巴細胞(一種白細胞)。
根據新的研究,平均男性大腦中大約有 1710 億個細胞,其中包括大約 860 億個神經元。神經元是幫助在整個大腦中傳輸信號的細胞。大腦中還有 850 億個其他細胞,稱為神經膠質細胞,幫助支持神經元。
人體每天產生多少細胞?
很難準確測量您的身體在任何一天產生的細胞數量。200 種細胞中的每一種的壽命差異很大,因此并非每種類型的細胞都以相同的速度生產。
一個好的開始是查看每天產生的紅細胞數量,因為紅細胞是體內最豐富的細胞類型。紅細胞存活約 120 天,此時它們會被脾臟和肝臟中的巨噬細胞從循環中移除。與此同時,特化干細胞正在以大致相同的速度替換死亡的紅細胞。
人體平均每秒產生大約 2 到 300 萬個紅細胞,或每天大約產生 173 到 2590 億個紅細胞。

身體中的大多數(但不是全部)細胞最終都會死亡并需要更換。幸運的是,健康的人體能夠在產生的細胞數量和死亡的細胞數量之間保持精確的平衡。
例如,由于身體每天產生 173 至 2590 億個紅細胞,因此死亡的紅細胞數量大致相同。
弄清楚每天有多少人體內的細胞死亡是很有挑戰性的。就生命周期的長度而言,細胞并非生而平等。例如,白細胞只能存活約 13 天,而紅細胞可存活約 120 天。另一方面,肝細胞可以存活長達 18 個月。大腦中的細胞將在人的一生中保持活力。
新的研究使用比以前更復雜的方法,估計普通人體內大約有 30 萬億個人體細胞。紅細胞占這些細胞的大部分。
當然,人體細胞并不是我們體內唯一的細胞。新研究還發現,普通人體內也有大約 38 萬億個細菌。這使總數超過 68 萬億個細胞(無論是否為人類)。
這絕不是對人體細胞數量的最終估計,但這是一個好的開始。隨著時間的推移,科學家們將繼續微調這些計算。
編輯:小果果,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448371.com/cells/gxb/10606.html
免責聲明:本站所轉載文章來源于其他平臺,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業相關知識,傳遞當前最新資訊。圖片、文章版權均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信息。
說明:本站所發布的案例均摘錄于文獻,僅用于科普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相關知識,不作為醫療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