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一些互聯網科技公司創始人都開始對生命科學領域展示出興趣,無論是今日頭條創始人張一鳴,還是美團創始人王興,都開始研究生命科學方面相關的知識,沈南鵬也頻繁與科學家和醫生交流,尤其是在信息科技與生命科學的交叉點,投資人看到了未來技術的發展方向。業內人士認為,生物技術與信息數字化領域的結合越來越緊密,企業也迎來新的投資機遇和挑戰。
近日,橋水創始人達里歐和紅杉全球執行合伙人沈南鵬進行了一場線上對話。在動蕩的全球經濟環境中,投資領域出現了新的趨勢。尤其是在中國,過去幾年互聯網發展帶來的紅利逐漸消退,隨之而來的是生物技術等硬科技的發展,對于資本而言,需要更快地適應技術領域的變化。
達利歐說道,科技變化以太快的速度發生,他向沈南鵬提出問題:“如何保持應對這些變化的能力?換言之,當你不了解一個新技術時,如何做出投資?如何在技術發生巨大變化的情況下遴選最好的技術?”
對此,沈南鵬回應道:“我們應該相信科技創新的潛力,比如新能源領域、合成生物學、生物科技等領域。在艱難時期,我們更要保持敏銳,保持信心繼續投資,繼續幫助創業者探索如何穿越障礙,幫助他們實現創造偉大企業的夢想?!?/span>
在回答達里歐關于如何在一個流動性變差的市場中保持流動性的問題時,沈南鵬表示:“在過去五年里,大多數時候我們都能看到大量的流動性,尤其在科技領域,企業估值變得越來越昂貴,競爭變得更激烈了。不過最近的6-9個月里,全球科技行業趨向平和。我們首次看到,投資者在實際投資私人企業時能得到更合理的估值。”
沈南鵬認為,科技公司自身的競爭因此變得更理性了,健康的競爭環境不僅有利于科技創新,而且有利于投資者。
查詢公開資料發現,近兩年來,相對于傳統的TMT行業,紅杉資本明顯加速了對生物技術領域的布局。例如去年7月,紅杉資本領投合成生物技術公司恩和生物;今年1月,紅杉資本領投了骨科醫療器械公司博志生物A輪融資;去年9月,紅杉資本持股8.62%的AI醫療企業數坤科技在香港上市。
近年來,一些互聯網科技公司創始人都開始對生命科學領域展示出興趣,無論是今日頭條創始人張一鳴,還是美團創始人王興,都開始研究生命科學方面相關的知識,沈南鵬也頻繁與科學家和醫生交流,尤其是在信息科技與生命科學的交叉點,投資人看到了未來技術的發展方向。
業內人士認為,生物技術與信息數字化領域的結合越來越緊密,企業也迎來新的投資機遇和挑戰。畢馬威管理咨詢生命科學領域主管合伙人黃灝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對于生物科技領域而言,無論是醫藥行業,還是醫療器械行業,都在朝著數字化的方向發展,需要結合云計算、互聯網、大數據等多種信息技術?!?/span>
在近期畢馬威評選的50家創新中國生物科技參選企業中,涵蓋了細胞治療、基因編輯、抗體偶聯小分子藥物、納米抗體平臺,融合蛋白,siRNA藥物等。“2021年涌現出眾多新的商業模式與創新業態,比如AI醫療、癌癥早篩、3D 打印、生命科學、健康服務等?!碑咇R威生命科學行業合伙人侯春熠表示,“基于諸多的行業變化及衍生出來的細分賽道,醫藥行業投資邏輯從對產品和技術平臺也都發生了一定的變化?!?022不該錯過的三十大生物醫學領域熱門行研報告
2021年伊始,當人們紛紛為21世紀又一個新10年勾畫藍圖的時候,我們希望從醫療健康甚至生命科學層面找到更多答案。 問題一:在醫療健康的細分行業中,你認為哪些特定領域會令人興奮或者值得投資? 沈南鵬:未來10-20年,我認為醫療健康將變成一個由細胞、基因和生物工程技術驅動的領域,疾病早期篩查和治療將取代漸進式療法,這將給現在的傳統制藥企業帶來挑戰。 以上這些都是帶來變革的基礎因子。當然,中美在公共醫療體系等諸多方面都有所不同,所以中國的醫療健康企業需要聚焦中國的本土人口,采用差異化的方案,尤其是在診斷和數據方面更加符合本地特點。 在創新藥研發領域,中國領先的醫藥企業聚焦在細胞療法、基因療法、免疫治療等方面。 雖然在國際舞臺上具備競爭力還需要較長時間,但它們已經開始了很多積極的探索,取得了一些階段性的進步。在醫療人工智能應用層,中國不少地方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 另外,醫藥分家、分銷渠道的改革等方面都有很多機會,IT技術驅動的公司可以在其中發揮巨大的作用,它們的技術能力可以應用在很多垂直領域。 中國的醫院在整個生態系統中將扮演關鍵角色,它們對新技術抱有積極的態度,希望通過信息化、智能化等技術手段更好地服務患者。 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在醫療健康領域得到廣泛使用。機器學習領域有望出現一批真正的全球性公司,令中國和美國的醫療健康服務行業同時獲益,也可以幫助全球的醫藥公司提高新藥研發的效率。從商業的角度來看,這是許多初創企業的機會。 問題二:最令你印象深刻的投資組合是什么? 沈南鵬:過去多年間,我們看到了一批領先的創新藥企業在短時間內快速發展,比如我們投資的信達生物、再鼎醫藥、基石藥業等等,它們的領導者都非常具有前瞻性,另外比較獨特的一家企業是小藥藥。 小藥藥可以說是一家SaaS公司,通過一整套系統來幫助藥店管理庫存、供應鏈和客服。在中國,如果一家公司只依靠技術的話,發展空間有限。 小藥藥定位于發展成為一家整合型企業:它們提供供應鏈服務,有自己的倉庫,而且直接將藥店對接藥企和保險公司,尋求合作。 這種行業整合型的方案,解決了中國醫藥領域的分銷問題。這種技術、服務共同輸出賦能的平臺比傳統藥店的兼并收購更加有效率。 另外一家比較獨特的企業是健適醫療(Genesis Medtech)。它是一家生產高附加值醫療器械的企業,業務覆蓋從研發、生產到供應鏈的整個價值鏈。 在中國,分銷是醫療健康行業非常重要的環節,企業應該將產品與分銷網絡進行有效結合,包括從海外引進優質的醫療產品,也有本土創新的產品。 健適醫療的發展模式應對的是中國市場的碎片化問題,探索出了另外一種獨特的實現市場集聚的方式。 問題三:怎么看互聯網等其他領域的巨頭進入醫療健康行業? 沈南鵬:?亞馬遜、沃爾瑪、谷歌、阿里……這些巨頭未來都將成為某種類型的醫療健康企業。比如谷歌已經表示會成為供應商,我認為亞馬遜和沃爾瑪也會在這些領域布局。 如果10年后,亞馬遜和沃爾瑪在藥品配送之外也開始提供醫療護理服務,我絲毫不會驚訝。我們也看到中國的互聯網企業騰訊、阿里和京東也都在這一領域有所投資和布局。 從投資人的角度來看,當投資一家醫療健康領域的初創公司的時候,需要更多展望它們將和什么類型的公司競爭,會不會包括亞馬遜、沃爾瑪這種巨頭。我認為這些巨頭既是合作伙伴,也是競爭對手,還是收購者。 在某些方面,這些新入局的選手可能比行業內的人更有遠見,比如當你和谷歌談論數據的時候,它們理解數據的方式就比制藥公司更好。 問題四:中美在醫療健康領域創新的驅動力是什么? 沈南鵬:我認為人才在醫療健康創新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大量優秀人才聚集在這一領域里,中美兩國在這點上非常相像。 現在有這么多曾經擔任過全球知名醫療健康企業高管的中國創業者,這在20年前完全是另一幅光景。 事實證明,投資最終投的是人,而不只是某個技術或者某項資產,人才永遠是第一位的。 和美國一樣,中國新藥從研究走向商業化的進程越來越快。雖然從整體上說,中國在技術復雜和精細程度上還和美國有一定差距,但中國頂尖大學的醫學、生物和化學等學院都積淀了很強的科研力量,并且有能力在研發中轉化出優秀的應用成果。 中國政府出臺了一系列鼓勵創新的政策,而且將科技創新放到了“健康中國”頭等重要的位置上,在不斷降低普藥成本的同時,還從法律維度推動創新藥盡快上市。 而在地方政府層面,很多省市都在想方設法吸引最好的醫藥人才和企業來到本地建址設廠,并提供了許多優惠政策等。 中國正在圍繞醫療健康的創新建立一個巨大的生態,正如20年前信息技術領域的發展一樣,一個創新生態的逐步建立是最令人振奮的。 問題五:給未來醫療健康領域的創業者什么建議? 沈南鵬:創新可能是必須的,這已經成為公司發展壯大的一個關鍵參數。 在中國有一種現象,很多創業者容易被別人做的事情帶著跑,大家都追逐同一個商業模式。但是如果去觀察所有的頂尖創業者,無論是醫療健康、TMT,大家都在做原創想法、原創產品。 專業的選擇:從數學系轉到工商管理 童年的沈南鵬,就很喜歡讀書,7歲后便離家到上海上學,18歲因數學成績被保送進入上海交通大學應用數學系,彼時他的理想是數學家。1989年7月15日,21歲的沈南鵬從上海交通大學數學系畢業,來到了美國紐約的哥倫畢業大學,這所學校給了他極其高額的獎學金,足以支撐他在異國他鄉生活與學習上的開銷。 這個時候的沈南鵬,正處于春風得意馬蹄疾之中,等待他的,是肉眼可見的光明未來。 沈南鵬從小就是“神通”,初中時拿過全國數學競賽一等獎,拿過美國中學生數學競海外區冠軍,總分600分的中考,他考到了594分。高中時從未接觸過計算機的他,憑借著出色的數學能力,在全國第一屆中學生計算機競賽中拿到獎牌,得以免試進入上海交通大學數學系學習,并且成績始終遙遙領先。 進入哥倫畢業大學后,以前在數學方面未逢對手的沈南鵬,驚訝地發現,自己引以為傲的數學成績,竟已泯然眾人,在這個群英璀璨的校園中并不突出。
編輯:小果果,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448371.com/zixun/hydt/36634.html
免責聲明:本站所轉載文章來源于其他平臺,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業相關知識,傳遞當前最新資訊。圖片、文章版權均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信息。
說明:本站所發布的案例均摘錄于文獻,僅用于科普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相關知識,不作為醫療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