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感染性疾病嚴重威脅到生命健康
冠狀病毒、結核桿菌、艾滋病毒、瘧疾和流感病毒的持續流行,以及新的人畜共患病病原體的出現,構成了世界范圍內的重大臨床管理挑戰,是世界范圍內發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原因之一。宿主的先天和適應性免疫監視機制決定了感染是否會得到控制,或者進展為臨床疾病,或是康復抑或死亡。幾個宿主因素影響抗菌治療的結果,并導致感染后疾病的進展、治療反應差、組織損傷、長期功能殘疾和死亡率增加。這些因素包括任何原因引起的免疫失調或過度炎癥反應,以及與非傳染性疾病(如糖尿病、癌癥、吸煙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2
細胞療法


3
MSC應用于感染性疾病的機理
3.1,MSC的免疫功能具有可塑性


3.2,MSC分泌抗菌物質


抗菌肽可以通過與直接抗菌活性協同作用的間接作用來幫助解決炎癥或感染,還表現出間接的生物效應,包括趨化因子和抗內毒素活性,有助于根除感染。比如,放線菌素對單核細胞、中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具有趨化性,LL-37結合并中和脂多糖(LPS),在敗血癥小鼠模型中防止內毒素休克。
逐漸積累的數據表明,MSC通過間接或直接機制發揮強大的抗菌作用,潛在機制可能是通過抗菌肽和蛋白因子的分泌來介導的。在人類中,MSC的抗菌作用是由LL-37介導的,參與了體外和體內的細菌清除。人的抗菌肽與細胞表面或細胞內的不同分子靶點相互作用。抗菌肽介導的細胞殺傷通過破壞細胞膜的完整性、抑制蛋白質、DNA或RNA的合成以及與某些細胞內靶點的相互作用而發生。MSC對傷口的愈合作用是亦得益于抗菌肽的分泌,同時觸發中性粒細胞的殺菌功能,如吞噬和中性粒細胞細胞外陷阱(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NET)的形成。

3.3,MSC增強免疫細胞的功能
在MSC分泌的細胞因子作用下,單核/巨噬細胞和中性粒細胞的吞噬和殺傷能力增強,能有效降低敗血癥模型動物的死亡率。體內內毒素血癥模型(盲腸結扎穿孔和注射內毒素)中,靜脈輸注MSC通過下調Th1比例和增加分泌IL10的Treg細胞,顯著改善了結腸炎的臨床和組織病理變化,減輕了腹瀉和炎癥因子,提高了存活率。

在MSC應用前,對MSC進行預處理,從而增強特定MSC功能,預處理方案包括添加生物活性物質(細胞因子、生長因子和先天免疫受體激動劑)、缺氧培養環境和改良的培養方式等等。比如,MSC分泌炎癥標志物和趨化因子,包括RANTES、嗜酸性粒細胞趨化因子、干擾素-γ、IP-10、IL-6、IL-8和白細胞介素受體拮抗蛋白(IL-1ra)。然而,牙齦假單胞菌中的LPS可以激活NLRP3炎癥體,抑制MSC的功能,從而加速MSC功能障礙,延緩創面愈合。
小結
MSC的迷人之處在于“MSC是一塊磚,哪里需要哪里搬”。
面對一些難治性疾病,總能找到MSC的身影。正因為MSC具有強大的免疫調節功能和促進損傷的組織器官的修復功能,使得MSC成為宿主導向療法的一種重要武器。探索MSC在感染性疾病的治療及其作用機制,逐漸成為一個研究熱點。MSC一直在應用研究的路上奔跑,不斷地給我們帶來驚喜和期待!
編輯:小果果,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448371.com/cells/gxb/5245.html
免責聲明:本站所轉載文章來源于其他平臺,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業相關知識,傳遞當前最新資訊。圖片、文章版權均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信息。
說明:本站所發布的案例均摘錄于文獻,僅用于科普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相關知識,不作為醫療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