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巨頭阿斯利康(AstraZeneca)是全球領先的制藥公司,由前瑞典阿斯特拉公司和前英國捷利康公司于1999年合并而成。作為一家以創新為驅動的全球性生物制藥企業,阿斯利康全球總部位于英國倫敦,全球約有61,500名員工,業務遍布全球100多個國家,公司在17個國家設立生產基地。三大戰略研發中心分別位于英國劍橋、美國馬里蘭州蓋瑟斯堡和瑞典蒙道爾,每年研發投入達到40億美元以上。
阿斯利康 (AstraZeneca) 的目標是創建一個“已經從健康捐贈者的細胞中開發出來的現成患者可用細胞資源療法庫”。
隨著近日出巨資(約22億人民幣)對NeogeneTherapeutics的收購,以及由合作伙伴提供的目前處于第一階段的CAR-T細胞療法,阿斯利康希望通過建立細胞資源庫,提供“現貨型”細胞療法,大規模開展細胞醫療服務,為實體瘤患者快速的提供有效的細胞療法。
這家總部位于英國的全球性生物制藥企業可能是細胞治療領域的相對后來者,但它正在彌補失去的時間。上周,該公司宣布斥巨資收購 Neogene公司,后者將 T 細胞受體療法 (TCR-Ts) 視為治療實體瘤的最佳方法,這是許多專注于細胞療法的生物技術公司的一個關鍵適應癥。
12月6日,在接受 Fierce Biotech 采訪時,阿斯利康腫瘤研發執行副總裁 Susan Galbraith 博士熱衷于將此次收購定位為更廣泛的細胞治療戰略的一部分,該戰略還包括傳統和下一代 CAR-T細胞療法。
“如果你要為大量實體瘤患者提供有效的細胞療法,那么你真的需要這種基于 TCR 的能力來補充細胞表面靶向療法,并且能夠快速的提供現貨細胞,而不是要等待幾個月時間,這對患者來說是痛苦的”Galbraith 說。
阿斯利康研發自己的現貨型細胞療法
雖然阿斯利康在第一代CAR-T開發人員中沒有加入同時代的大型制藥公司強生、諾華和百時美施貴寶的競爭,但Galbraith解釋說,該療法針對一種稱為癌胚抗原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 3 或 GPC3 的細胞表面受體,于 5 月進入肝細胞癌的 1 期試驗。
其實多年前,阿斯利康已經收Cellular Dynamics公司,Cellular利用iPSC(誘導多能干細胞)生產的人類心肌、血管、神經細胞以及肝細胞。
Cellula是由科學家James Thomson博士創立的。Thomson博士是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的生物學家,1998年,他領導的研究團隊首次分離得到了人類胚胎干細胞,并在2007 年發表了美國的iPSC研究成果。
很多的時候,一個看起來非常有潛力的藥物會在后來的臨床試驗中失敗。有時候是因為藥物沒有表現出應有的效果。有時,盡管表現出了應有的效果,但是其副作用的危害性比疾病本身更大。藥物試驗失敗導致的花費是藥物研究之所以昂貴的一個重要原因。
阿斯利康因希望利用iPSC對藥物的毒性和有效性進行試驗,從而盡量減少第二種原因所致的藥物失敗的數量,避免造成時間和資金的大量浪費。更重要的是利iPSC建立細胞資源庫,開展細胞醫療服務,為實體瘤患者提供現貨的有效的細胞療法。
干細胞將給人類醫療帶來變革
Galbraith 指出,今年出現的證據表明,針對抗原 claudin-6 等目標進行訓練的 CAR-T 可能對實體瘤有效,但他表示還有幾個障礙需要克服:“一個是增加可以通過添加靶向癌癥的范圍T 細胞受體到細胞表面受體的范圍。其次,我們需要了解我們需要用這些 T 細胞做的其他事情,以使它們能夠克服實體瘤中更具免疫抑制性的微環境。”
這就是 Neogene 的用武之地,因為結合 TCR 技術“增加了可以靶向的癌癥范圍,”Galbraith 說。“你可能需要將其與裝甲結合起來,并可能與我們的一些雙特異性免疫療法結合使用,以幫助克服衰老的可能性。”
在接下來的幾個月里,我們能否期待看到更多來自阿斯利康的 CAR-T 試驗?“在過去的三年里,我們一直在建立研發細胞治療能力,”Galbraith說。“所以你可以想象,我們計劃在未來幾年內讓幾種不同的細胞療法進入臨床。”
這些不同的細胞療法努力的目的是創造阿斯利康上周所描述的“已經從健康捐贈者的細胞中開發出來的現成患者可用細胞資源療法庫”。該細胞資源庫的愿景是建立一個篩選系統,以更快地將患者與最相關的細胞療法相匹配,從而帶來更好的治療結果。
根據 Galbraith 的說法,這些基于 T 細胞受體的療法需要與每位患者的 HLA 單倍型相匹配。
“所以這意味著你需要進行大量篩查,以確定可能適合個體治療的相對較少的患者。如果你知道病人的單倍型HLA是什么,并且你提前知道他們有什么突變,你就有可能快速的從細胞資源庫提取細胞用于治療或康復需要,這將惠及更多患者”她說。
編輯:小果果,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448371.com/zixun/hydt/23801.html
免責聲明:本站所轉載文章來源于其他平臺,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業相關知識,傳遞當前最新資訊。圖片、文章版權均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信息。
說明:本站所發布的案例均摘錄于文獻,僅用于科普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相關知識,不作為醫療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