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2006年曰本學者山中伸彌首次建立了誘導多能干細胞以來,特別是山中伸彌獲得2012年諾貝爾生物學或醫學獎,日本政府大力加強了對干細胞的研發資助,同時在審批和政策上做岀相應調整,希望能加速日本干細胞基礎研究向臨床應用的轉化,特別將iPSC技術轉化成為臨床應用的具體形式。若有任何健康問題咨詢,請關注我們,私信我們“中科西部干細胞研究院”。
2014年9月,日本驕傲地向全世界宣布:“日本神戶理化研究所(Kobe RIKEN)啟動了全球第一例誘導多能干細胞的人體臨床研究,日本科學家將再次領先干細胞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鑒于審批政策的彈性增加,日本將這一首次誘導多能干細胞的人體試驗稱之為臨床研究,而不是臨床試驗。

高橋雅代(Masayo Takahashi)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將iPSC用于人體臨床研究的人。2013年7月日本監管部門批準日本神戶理化學研究所,發育生物學中心眼科醫生高橋雅代帶領的團隊開展iPSC細胞的臨床研究工作。他們首先分離培養患者的皮膚細胞,然后誘導皮膚細胞轉化成為iPSC,并進一步生長分化形成視網膜組織的薄片,將其移植入患者的眼中。2014年9月8 B,高橋提供的證據表明,這些細胞在遺傳上的穩定性和安全性,接受治療的患者沒有經歷嚴重副作用。

日本首次誘導多能干細胞臨床研究的對象是老年干性黃斑蛻變(AMD)患者,計劃招募六名AMD患者。研究人員將用患者的皮膚細胞制備iPSC,然后在體外誘導iPSC生成單層細胞薄片,約1.3毫米x 3.0毫米,植入受試者的一只眼球內。第一位接受誘導多功能干細胞治療的是一名70多歲的日本女患者,作為防范風險的措施之一,每個患者接受治療的時間相距8周,如果一切順利的話,第2個病人將在2014年11月中旬接受治療。
AMD是導致中老年人視力障礙的常見原因,第四章介紹了美國的ACT公司在2011年用從胚胎干細胞衍生的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簡稱RPE)進行AMD的臨床試驗。為什么眼病成為胚胎干細胞和誘導多功能細胞臨床研究的首選?眼睛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器官,眼球內的液體與循環血液之間有一道屏障,醫學上稱之為血眼屏障,包括血-房水屏障和血-視網膜屏障,血眼屏障可以阻止血液中的蛋白質和血液細胞進入眼球內,包括抗體和淋巴細胞,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機體對植入眼球內的細胞發動免疫排斥反應,萬一植入的細胞發生惡變,血眼屏障同樣可以限制癌細胞向其他部位轉移,最壞的情況就是摘除眼球。

日本研究人員計劃在植入手術后,對患者進行為期一年的密切觀察,重點是衡量1PSC的安全性,監測植入細胞與視網膜的功能整合狀態以及任何不良影響,然后隨訪三年。舉世都拭目以待,因為它的成功將翻幵iPSC研究的新篇章,證明了人類可以用自身細胞制備新型干細胞,進行個體化的治療。
另一值得注意的動向是繼美國ACT生物公司的RPE臨床試驗幵始之后,最近ACT又幵始設計一項具有創新性的臨床試驗,他們設想用癌癥患者的細胞制備iPSC,然后在體外誘導iPSC分化成為血小板,再將這些血小板輸回患者體內,因為經過大劑量的化療或放療后,癌癥患者自身的造血系統受到了極大的破壞,通常需要輸注血小板預防不能控制的體內出血。ACT的首席科學家羅伯特-蘭哲指出“雖然iPSC生成癌細胞的風險較高,但由它們的分化而來的血小板沒有細胞核,不攜帶轉基因病毒或染色體基因突變,不可能形成腫瘤,它們將是實現iPSC臨床應用潛能的最理想方式”。
聽上去很有道理,當時ACT公司計劃2014年遞交臨床試驗申請,如獲得FDA審批,這將又是一個非常令人期盼的iPSC臨床試驗。若有任何健康問題咨詢,請關注我們,私信我們“中科西部干細胞研究院”。
編輯:小果果,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448371.com/linchuang/lcyj/3422.html
免責聲明:本站所轉載文章來源于其他平臺,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業相關知識,傳遞當前最新資訊。圖片、文章版權均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信息。
說明:本站所發布的案例均摘錄于文獻,僅用于科普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相關知識,不作為醫療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