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的持續蔓延帶來的長期健康問題日益得到人們的關注,其中Long COVID指的是感染新冠病毒后持續一定時間的(以及復發的或新發的)所有癥狀、病征和不良反應的統稱,包括“COVID急性后遺癥”、“COVID慢性綜合征”等癥狀。目前,全球患Long COVID的人數尚不清楚。
那么對于普通人群,Long COVID到底是怎么回事?就讓我們一起跟隨《柳葉刀》子刊發布的迄今為止最新、最全面的數據,來了解下“Long COVID”對于新冠感染患者的長期健康影響。

該文章報道封面 | 圖片來源:eClinicalMedicine雜志官網
本次研究對數據庫中標題中含有“Long COVID”的研究進行了檢索,在經過對數據及內容分析后,共計納入了194個研究項目,共計包括735006名參與者,其中在歐洲進行的項目最多,為106項;其次則為亞洲,49項。研究中患者的平均隨訪時間為126天。

納入本次分析的194項研究的篩選過程 | 圖片來源:The prevalence and long-term health effects of Long Covid among hospitalised and non-hospitalised population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對住院組數據進行分析后發現:不論患者感染后住院的嚴重情況如何,因為感染新冠病毒出現至少一種未解決癥狀的COVID幸存者的匯總發病率達到了52.6%!感染新冠后住院的患者群體中有超過一半的人會出現至少一種癥狀!

住院人群中Long COVID癥狀發生率排序,共計包含12項研究,匯總了46種癥狀的出現情況 | 圖片來源:The prevalence and long-term health effects of Long Covid among hospitalised and non-hospitalised population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本次報告中指出,住院組患者最常出現的5個癥狀分別為疲勞(28.4%,70項研究中出現)、疼痛和不適感(27.9%,10項研究中出現)、睡眠障礙(23.5%,34項研究中出現)、呼吸困難(22.6%,70項研究中出現)以及日常活動能力受損(22.3%,10項研究中出現)。
而對于非住院組,在隨訪時出現至少一種癥狀的COVID-19 幸存者的匯總患病率為 34.5%,也就是說:即使感染了未住院,每3個人中約有1個人會出現Long COVID相關癥狀。對于非住院組,最常見的5個癥狀為疲勞(34.8%,12項研究中出現)、呼吸困難(20.4%,9項研究中出現)、肌肉疼痛(17.0%,9項研究中出現)、睡眠問題(15.3%,9項研究中出現)以及感覺問題氣味喪失(12.7%,14項研究中出現)。

非住院人群中出現癥狀發生率的排序,匯總了14種癥狀的出現情況 | 圖片來源:The prevalence and long-term health effects of Long Covid among hospitalised and non-hospitalised population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而對住院和非住院人群進行混合分析中發現,在隨訪時至少出現一種癥狀的COVID-19幸存者的和合并發病率為37.8%,最常見的5種癥狀為疲勞(25.2%,33項研究中出現)、呼吸困難(18.2%,26項研究中出現)、日常活動受損(14.9%,5項研究中出現)、味覺喪失(14.9%,9項研究中出現)以及感覺問題氣味喪失(14.1%,14項研究中出現)。

混合組(住院和非住院人群)癥狀發生率排序,共計報告了28種癥狀 | 圖片來源:The prevalence and long-term health effects of Long Covid among hospitalised and non-hospitalised population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研究人員表示,這篇系統綜述對住院和非住院人群中Long COVID的發生率以及長期影響做了目前最新最全面的評估,研究顯示在平均隨訪達126天時有45%的患者仍在經歷一些尚未緩解的癥狀,包括疲勞、睡眠障礙以及呼吸困難等問題。研究人員呼吁醫療保健系統對Long COVID進行分層護理,以保證醫療系統的有效運行。而對于個人而言,做好防護、避免COVID感染,才是有效地呵護自身健康的應對策略。
審校:Coco
編輯:小果果,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448371.com/linchuang/lcyj/23277.html
免責聲明:本站所轉載文章來源于其他平臺,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業相關知識,傳遞當前最新資訊。圖片、文章版權均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信息。
說明:本站所發布的案例均摘錄于文獻,僅用于科普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相關知識,不作為醫療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