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是指糖尿病患者因糖尿病所致的下肢遠端神經病變和/或不同程度的血管病變導致的足部潰瘍和/或深層組織破壞,伴或不伴感染,是導致我國糖尿病患者致殘、致死的嚴重慢性并發癥之一,其發病率高,治療困難,花費巨大。
按中國權威數據統計,糖尿病足的發生率至少為15%,即糖尿病患者中有15%的可能性患有不同程度的糖尿病足。糖尿病的患者非常多,中國現有的糖尿病患者已經超過1億。隨著糖尿病病情進展或者病程時間延長,會加速患者動脈硬化的進程甚至造成動脈硬化。糖尿病足的患者表現為足部發涼、麻木,甚至一側足部汗毛脫落、皮膚蒼白,間歇性跛行,即行走200-300m即可出現腓腸肌疼痛,休息后可適當緩解,另外,也可發生糖尿病周圍血管病變。
近年來,糖尿病足潰瘍(DFU)外科輔助用藥成為重要研究方向,尤其在干細胞及其相關衍生生物制品治療糖尿病足潰瘍臨床應用方面成果顯著。
干細胞具有可增殖、多重分化及分泌大量細胞因子、外泌體等生物學特征。研究表明,外周血干細胞移植與血管內皮細胞聯合可促進新生血管形成,細胞移植顯著改善了缺血肢體的毛細血管密度。
骨髓動員外周血干細胞(PBSCs)移植能促進缺血肢體新生血管形成,有效改善缺血肢體的疼痛和步行距離,并促進潰瘍愈合,且干細胞易于體外分離和擴增,分離后在低溫環境下冷凍保存,不影響其生物學活性,便于制備利用。
同時,干細胞治療可以替代部分手術治療,在一定程度上減輕老年患者由于手術所承受的身體負擔及并發癥等,尤其是下肢遠端動脈流出道差無法進行搭橋的患者,可使一部分患者免除截肢或降低截肢平面,改善生活質量。
研究證明,干細胞源外泌體(Exosomes,Exos)具有促進糖尿病創面愈合的機制,顯示外泌體可通過調節炎癥、促進血管新生、再上皮化和細胞外基質重塑等促進糖尿病傷口愈合。糖尿病足創面的本質就是缺血,改善血供即可從根本上治療潰瘍,促進創面愈合。
新報告60例:外泌體治療糖尿病足潰瘍創面效果改善
2024年8月,山西醫科大學的研究團隊在行業期刊《中國美容醫學》(2024年8期)上發表了題為《外周血干細胞聯合外泌體治療糖尿病足潰瘍創面療效觀察》的臨床觀察報告。
該項目主要是為了探究自體骨髓動員外周血干細胞(PBSCs)聯合外泌體對糖尿病足潰瘍創面的治療效果。
研究人員將60例潰瘍患足隨機分為對照組、外泌體(SC-Exos)外敷組(治療組A)、PBSCs注射組(治療組B)、PBSCs聯合SC-Exos組(治療組C)各15足,在常規治療(對照組)基礎上,分別予以SC-Exos外敷或/和PBSCs創面周邊注射,2周后第2次給藥,并于第1次給藥后第4、8和12周觀察患者潰瘍創面面積變化,肉芽形態評分,患足疼痛、冷感和跛行癥狀評分,足背動脈收縮期峰值流速(PSV)和血管內徑及總有效率。
結果證明:治療后,四組患足潰瘍創面面積變化,肉芽形態評分,患足疼痛、冷感和跛行癥狀評分,足背動脈PSV和血管內徑較治療前均有顯著改善,各指標組間兩兩比較,治療組A與治療組B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其余各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C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其他各組(P
臨床結論:PBSCs、SC-ExOs和兩者聯合治療均能促進DFU創面愈合,改善患足癥狀和血液循環,PBSCs和SC-Exos聯合應用的療效比單一應用更好。
近年來,外泌體在治療糖尿病足潰瘍方面受到廣泛關注,是創面修復和再生醫學的研究熱點。外泌體是多種類型細胞分泌的一類納米級細胞外囊泡,可通過“配體-受體”模式,與靶細胞受體結合后激活信號通路,并將信息物質傳遞到靶細胞內,調節靶細胞內的微環境和相關的蛋白功能。作為干細胞旁分泌的亞細胞成分,外泌體在組織修復和再生方面顯示出優越的特性,在調節炎癥反應、細胞免疫、促進血管再生、控制細胞的增殖和凋亡、延緩神經退行性變等生物過程中均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編輯:小果果,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448371.com/cells/wmt/41558.html
免責聲明:本站所轉載文章來源于其他平臺,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業相關知識,傳遞當前最新資訊。圖片、文章版權均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信息。
說明:本站所發布的案例均摘錄于文獻,僅用于科普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相關知識,不作為醫療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