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L療法的效應細胞是經過天然選擇與富集,腫瘤特異性T細胞比例高且多樣性豐富的腫瘤浸潤淋巴細胞(TIL)。其遷移到腫瘤并浸潤腫瘤,可識別腫瘤特異性抗原,是引發直接和間接細胞活性的淋巴細胞群。
TIL細胞由CD8+T細胞,CD4+T細胞,γδT細胞,B細胞,NK細胞等組成。殺傷性主要通過細胞毒性CD8+T細胞(CTLs)實現,機制包括直接靶向抗原的細胞毒性(IFNγ,顆粒酶,穿孔素),純株增殖和記憶形成。其治療本質依賴于機體內生的免疫系統來對抗腫瘤。
應對實體腫瘤的高度異質性,TIL細胞表達了更豐富的腫瘤反應性克隆(包括TAAs,CGAs和TSA):
腫瘤內異質性(intra-tumor heterogeneity, ITH)一直是癌癥治療的難題。ITH越高,越容易耐藥,癌癥進展越快,預后越差。這就像生態系統一樣,越多樣越強大,越不易消亡。
目前腫瘤抗原主要分為腫瘤特異性抗原(TSA)和腫瘤相關抗原 (TAA)。TSA表達于腫瘤細胞而不存在于正常細胞的抗原,TAA則不僅在腫瘤組織表達,在正常細胞上也有微量表達。
實體瘤通常與多種腫瘤特異性抗原(TSA)有關。然而,即使在相同的腫瘤類型下,也只有不到1%的患者共享相同的TSA。
免疫界的鼻祖Rosenberg及其團隊研發了一種全新的免疫療法:從腫瘤附近組織中分離出最有可能攻擊HPV感染的宮頸癌癌細胞的 T 細胞(人體的一種免疫細胞),加入生長因子IL-2進行體外大量擴增,再回輸到患者體內,從而擴大免疫應答,這就是大名鼎鼎的TIL療法。這種方式已被證明可以增強 T 細胞根除癌細胞的能力。
2019 年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年會上公布了初步數據,入組了27名標準治療失敗的晚期宮頸癌患者,平均回輸280億TILs細胞;6次白細胞介素-2。
結果顯示:
客觀緩解率(ORR)44%,完全緩解率(CR)11%,疾病控制率(DCR)高達85%。值得一提的是,2名幸運的患者接受治療后病灶全部消失,達到完全緩解。原文鏈接:2名患者完全緩解!TILs療法為癌癥患者帶來新希望!
2019年6月,FDA基于這項驚艷的數據,授予腫瘤浸潤淋巴細胞(TIL)治療方法LN-145為突破性的治療指定,這是用于實體瘤的細胞免疫療法首次獲此殊榮。
2021 年 免疫治療學會(SITC)年會上,TILs療法又公布了一項全新的數據,聯合PD-1抑制劑(pembrolizumab,K藥)治療的結果,更加令人鼓舞。
在14名未接受治療的晚期宮頸癌中,接受TILs聯合PD-1方案治療,總體客觀緩解率 (ORR) 高達 57.1%?,這意味著近60%的患者病灶顯著縮小30%以上,還有1名幸運的患者達到完全緩解(CR),腫瘤全部消失。5 名患者疾病穩定 (SD),疾病控制率高達92%!
目前,TIL療法有望在2023年遞交上市申請,加快其上市的進程,一旦FDA批準,這款用于實體瘤的細胞免疫療法將給癌癥患者帶來巨大的生存獲益。
卵巢癌中確認1例完全緩解;
在卵巢癌,頭頸癌,胃食管交界癌,膀胱癌和滑膜肉瘤五類腫瘤中均觀察到部分緩解;
總緩解率36%,疾病控制率高達86%。
新型TCR-T療法ADP-A2M4CD8 細胞療法在多個實體瘤中進行的 1 期 SURPASS 試驗的最新數據顯示,該療法具有抗腫瘤活性。
在代號為 SURPASS 的1 期試驗中,共招募了25位晚期轉移性癌癥患者,并且這些患者平均接受了3種治療方案,可以說是臨床上很難治療的患者。截止到2021年8月2日,這些患者都接受了ADP-A2M4CD8細胞療法,最終22名患者可評估。
實驗結果:
數據非常振奮人心,一期的試驗顯示了這一新興療法的療效和持久性都非常有希望,并且5類實體瘤出現響應。
1.總體客觀反應率(ORR)為36%,疾病控制率(DCR)高達86%;
2.一名卵巢癌患者報告了完全緩解,并且輸注后 6 個月仍在持續緩解;
TCR-T療法需要從患者身上獲取T細胞,為T細胞配備新的T細胞受體,使其能夠靶向特定的癌癥抗原的療法,這種新型的療法可以允許醫生為每個患者的腫瘤和不同類型的T細胞選擇最合適的靶點進行工程改造,使治療個體化,并為患者提供更大的緩解希望。
全球都在積極進行拯救女性癌癥患者的新藥研發,已經有大量取得突破的新進展,如國際上針對MSLN陽性卵巢癌的的CAR-T細胞療法,針對HPV陽性的TCR-T及TIL療法,癌癥疫苗,質子治療,電場療法等新技術等已步入臨床,未來會越來越好!前方的路會越來越亮!
編輯:小果果,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448371.com/cells/myxb/34148.html
免責聲明:本站所轉載文章來源于其他平臺,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業相關知識,傳遞當前最新資訊。圖片、文章版權均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信息。
說明:本站所發布的案例均摘錄于文獻,僅用于科普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相關知識,不作為醫療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