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一名60歲的男性患者,無吸煙史,有咳嗽、腰痛和疲勞的癥狀,被診斷為NSCLC。計算機斷層掃描(CT)顯示,左肺上葉有一個原發腫瘤,大小為25×31毫米,侵入縱隔組織,圍繞主動脈(圖1A)。縱膈出現了幾個淋巴結,最大的尺寸為5×15毫米,而右肺上葉顯示有兩個結,尺寸分別為5毫米和7毫米。在CT引導下經皮穿刺活檢結節,經組織病理學檢查(PHE)證實為腺癌。病理分期為T4N2M1a(第四期)。腫瘤標志物顯示CA125略有增加(55U/ml),CA199和CEA正常。分子分析顯示沒有EGFR的突變。由于病灶較大,并侵入縱膈,因此無法進行手術。
圖1.首次診斷時原發腫瘤的CT掃描檢查(A)。一線治療后原發腫瘤的PET/CT掃描檢查(3個周期的卡鉑650mg(AUC5)加紫杉醇300mg(175mg/m2),在第三周期聯合放療)(B)。
從2019年6月到2019年12月,患者接受了一線治療,即3個周期的卡鉑650mg(AUC5)加紫杉醇300mg(175mg/m2),在第三個周期聯合放療。他取得了部分反應,其中臨床和輔助癥狀都有改善。患者的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PET)/CT掃描顯示原發腫瘤的大小減少(12×7毫米)(圖1B),腫瘤標志物的數值在2019年12月恢復正常。
盡管如此,疾病在2020年5月出現了局部進展。PET/CT掃描顯示,原發腫瘤的大小為28×29毫米(圖2A),最大標準化攝取值(SUVmax)11.2,與縱隔胸膜和主動脈粘連。此外,還出現了左鎖骨上淋巴結,大小為9×6毫米(圖2B),左肺有幾個小結,大小在10毫米以下。
圖2.一線治療一年后疾病進展:原發腫瘤(A),左鎖骨上淋巴結(B)。
他的PD-L1表達呈陽性(25%),并被指示接受4個周期的阿霉素(500毫克x2)、卡鉑(150毫克x2,450毫克x1)、keytruda(4ml x2)的二線治療。然而,在2020年9月的PET/CT掃描中,他的病情沒有得到穩定的表現。原發腫瘤見證了增加到26×35毫米(SUVmax:22.6)(圖3A)。此外,還出現了新的表現,如右鎖骨上淋巴結、前縱隔和氣管一側的淋巴結,以及兩側肝臟的少量淋巴結。由于病情的發展,患者的治療方案被改變。
圖3.聯合治療前后的原發腫瘤。二線治療(4個周期的阿霉素、卡鉑、keytruda)后,原發腫瘤出現進展(A)。在聯合自體NK細胞治療、吉西他濱、貝伐單抗(B)、3個月后(C)、6個月后(D)的治療結束后,原發腫瘤減少。
2020年10月,患者在4-5個月內接受了6次自體NK細胞群的輸注,每3周一次(圖4)。在此期間,他接受了吉西他濱(1800毫克)的聯合治療,第1天,第8天(2個周期,每3周一次)加上阿斯匹林(400毫克,每3周2個周期)。聯合治療4.5個月后的結果:干咳和胸痛的癥狀消失了,同時患者的飲食也得到了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得到了明顯的改善(圖5)。在使用聯合治療期間,沒有發現明顯的副作用,肝腎功能評估也在正常范圍內(圖6)。2021年3月和2021年9月進行的PET/CT掃描顯示,與聯合治療前相比,原發腫瘤的大小(圖3B,3D)明顯下降。此外,縱膈淋巴結和兩側鎖骨上淋巴結在此片中沒有發現。
圖4.NK細胞治療的免疫表型監測。患者從2020年10月開始接受細胞治療。患者接受了6個療程(每個療程1次輸液)的NK細胞治療,為期4.5個月。每3周進行一次輸液,共6次輸液。
圖5.治療前后對患者生活質量的評價。A. 生活質量:患者的一般情況較好,癥狀明顯減少。B. 功能性癥狀:6次輸液后患者的疼痛和咳嗽明顯下降。
圖6.血液生化檢查。大部分的生化指標:在NK細胞治療前后,CEA、AST、Creatinin都保持在正常水平。在治療期間,讀血細胞、白血球和血小板在某些時候比正常值低一些。A. CEA, B.谷草轉氨酶,C. 肌酐,D. 紅細胞,E. 白細胞,F. 血小板。
自然殺傷(NK)細胞已經發展成為癌癥免疫治療的有效工具。特別是那些一線治療或維持治療失敗的患者,在與其他方法聯合使用免疫療法后得到了良好的反應。這種治療方案是一種潛在的治療PD-L1表達的晚期NSCLC的方法。
原文地址: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21300712200226X?via%3Dihub
編輯:小果果,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448371.com/cells/myxb/31228.html
免責聲明:本站所轉載文章來源于其他平臺,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業相關知識,傳遞當前最新資訊。圖片、文章版權均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信息。
說明:本站所發布的案例均摘錄于文獻,僅用于科普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相關知識,不作為醫療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