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腫瘤免疫療法作為第四代腫瘤治療技術,成功彌補了傳統三大療法的缺陷。晚期癌癥往往被稱為“絕癥”,無藥可治,腫瘤免疫療法的出現,給晚期癌癥治愈帶來了可能。
?
?
01
腫瘤免疫循環
第一步,由腫瘤發生產生的新抗原被樹突狀細胞(DC)釋放并捕獲以進行處理,(步驟1)。為了使此步驟產生抗腫瘤T細胞反應,必須伴隨著指定免疫的信號,以避免誘導對腫瘤抗原的外周耐受性。這種免疫原性信號可能包括促炎細胞因子和垂死腫瘤細胞或腸道生物群釋放因子。
接下來,DC細胞將MHCⅠ和MHCⅡ分子上捕獲的抗原呈遞給T細胞(步驟2),導致針對腫瘤特意惡性抗原的效應T細胞反應(步驟3)的啟動和激活。免疫反應的性質在此階段確定,代表T效應細胞與T調節細胞比例的關鍵平衡是最終結果的關鍵。
最后,活化的效應T細胞通向(步驟4)并浸潤腫瘤微環境(步驟5),通過其T細胞受體(TCR)特異性識別并結合到腫瘤細胞(步驟6),并殺死靶腫瘤細胞(步驟7)。
殺死腫瘤細胞會釋放額外的腫瘤相關抗原(再次步驟1),以增加循環后續抗腫瘤免疫反應的廣度和深度。
02
腫瘤患者腫瘤免疫循環受抑制
可能的原因有:腫瘤抗原無法檢測到;DC細胞和T細胞可能將抗原視為自身而不是外來抗原,從而產生T調節細胞反應而不是效應反應;T細胞可能無法正確歸巢于腫瘤組織,可能被抑制浸潤腫瘤,或者腫瘤微環境中的因素抑制效應細胞的功能等。
腫瘤免疫療法的目標是啟動或重新啟動腫瘤免疫的自我維持循環,使其能夠放大和傳播,且不會產生不受限制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炎癥反應。
圍繞著腫瘤免疫循環7個步驟,腫瘤免疫療法需要克服腫瘤免疫循環負反饋機制,從而重新激活抗腫瘤免疫。當前涌現了腫瘤治療疫苗、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過繼性細胞治療等多種免疫療法。
03
DC癌癥疫苗
DC細胞抗腫瘤的路徑機制
2.抽取外周血——分離單個核細胞,體外誘導DC細胞——DC細胞負載腫瘤抗原并與自體的淋巴細胞混合,刺激自體T細胞產生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將這些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通過皮下注射回輸給病人——直接殺傷腫瘤細胞。
04
過繼性細胞療法
過繼性細胞免疫治療分類
非特異性細胞治療
特異性細胞治療
05
免疫檢查點阻斷療法
CTLA4
已有研究表明CTLA-4阻斷可以增強抗腫瘤免疫反應,CTLA-4阻斷并沒有引起實質性的自身免疫。對晚期黑色素瘤患者的臨床試驗結果表明,沒有其他治療方案的情況下可以延長患者的生存率,ipilimumab與長期生存效果有關。
2011年,FDA批準了ipilimumab用于治療無法手術切除或轉移性黑色素瘤患者。目前,正積極推進多個腫瘤類型的廣泛探索,雙免疫療法在肺癌、肝癌、胸膜間皮瘤等多種癌種上研究與應用。
PD-1/PD-L1
臨床試驗表明PD-1抗體在多種腫瘤類型中具有較強的抗腫瘤活性和較低的免疫毒性,但免疫毒性的發生率高于CTLA-4阻斷治療。
目前,已經有了基于PD-L1抗體的治療方法,可應用于黑色素瘤、非小細胞肺癌,肝癌、腸癌、胃癌等多個癌種,成為一線療法。
據目前的臨床統計數據表明,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單藥治療的有效率大概在20%左右。要想達到治愈的目標,還有很長一段路需要探索。
06
結語
當前,免疫療法成為熱門方向,多種療法獲批在臨床上使用。目前,研究人員也不斷拓展免疫治療的適應人群,通過與其他治療手段相結合,進一步提升免疫治療的效果,造福更多腫瘤患者。
編輯:小果果,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448371.com/cells/myxb/30883.html
免責聲明:本站所轉載文章來源于其他平臺,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業相關知識,傳遞當前最新資訊。圖片、文章版權均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信息。
說明:本站所發布的案例均摘錄于文獻,僅用于科普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相關知識,不作為醫療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