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內障多常見于老年人,是我國老年人致盲的第一位眼病。在60-89歲的老年人中,白內障的發病率達80%,90歲以上人群發病率可達90%以上,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病率越來越高。
許多人都知道手術治療白內障的方法,但出于對疾病的不了解以及對手術的恐懼等各種原因,我國白內障的手術率依然較低。這就導致了很多人“因障致盲”,事實上,白內障是完全可以通過手術治愈的,對白內障加強認識非常必要。為此,安安網特邀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副院長林浩添為我們解答相關科普問題。
專家照片
說起白內障,大多數人都認為這是老年人才會得的疾病,但其實并不然,兒童也會得。先天性白內障就是一種罕見但具有致盲性的眼病,且它發生年齡小,對終身影響大,是造成兒童失明和弱視的重要原因。根據國家衛健委2021年6月發布的《0-6歲兒童眼保健核心知識問答》中顯示,我國先天性白內障發病率約為4‰,在嬰兒中的發病率約0.2‰-0.5‰,約占新生兒致盲性眼病的30%。
困難:發病原因復雜且手術風險大
白內障是由于晶狀體混濁導致的視覺障礙性疾病。晶狀體是人眼球中重要的光學部件,正常情況下是透明的。由于各種原因導致晶狀體蛋白質變性而發生渾濁,阻礙了光線傳遞到視網膜,看東西變模糊變暗甚至變黑失去光明。
先天性白內障通常發生在出生或1歲以內。與一般“人老珠黃”引起的年齡相關性白內障不同,由于嬰幼兒的視網膜發育還不成熟,需要確切的光線刺激,渾濁的晶體除了直接遮蔽光線導致現有的視力下降外,還嚴重影響了視網膜發育。可以認為,錯過了視網膜發育關鍵時期的嬰幼兒,即使去除白內障,視力也終身無法提高。
由于先天性白內障影響孩子視神經的發育,對于處于生長發育階段的孩子來說,這是一個病程單項進展的過程。先天性白內障不僅病因有很多,遺傳、胎內感染、孕婦懷孕期間服藥以及其他不明原因,而且病情差異還很大。
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副主任(副院長)林浩添認為:“就如同一塊美玉,有些是中間部分出現渾濁,對視力影響較大,容易被察覺。而有些是周邊出問題,不容易察覺,容易耽誤病情。由于先天性白內障沒有藥物可以治療,對于明顯影響視力的先天性白內障,手術摘除是唯一治療方案。雖然現在白內障手術較為成熟,但兒童不是縮小版的成人。”
一般來說,手術治療白內障,目的是摘除已經渾濁的晶狀體,并植入人工晶體。“雖然隨著技術的成熟,現在白內障手術的創口基本都小于3.2毫米,患者當天做完手術,當天就可出院,不用輸液、不用口服藥物,護理簡單,但對兒童來說,手術既復雜還不是一勞永逸,后續還需要一系列的治療和隨訪。”林浩添補充道。
突破:用內源性干細胞再生器官
先天性白內障主要因于晶狀體不通透而形成,醫生需要根據晶狀體渾濁的具體狀態來決定是否進行手術。但兒童眼球不僅比成人小,組織也更加柔軟,晶狀體囊膜比較堅韌,后囊膜的處理更為復雜,且2歲以內的幼兒眼球還未發育完全,人工晶體參數固定,目前還無法跟隨眼球的增長自發調整和適應,且置換人工晶體對眼球損傷較大。因此,處在發育期的嬰幼兒并不宜安裝人工晶體。
而單純摘除白內障的患兒也顯示出高度遠視的狀態,尤其是屈光度數會達到1800、2000度以上,因此,術后患兒還需佩戴一種很厚的無晶體的高度遠視鏡,以盡快形成視力,一直到可以安裝人工晶體的年齡再行安裝。
不過現在有了新突破,林浩添團隊創造了一種全新的超微創白內障術式,可將病變組織清除,保護利于細胞生長的基底膜和再生微環境,并利用自體內源性干細胞實現晶狀體原位再生,從而治療嬰幼兒先天性白內障。
“有了這項技術,就可以讓無晶體的高度遠視鏡慢慢變薄,讓光線通過自體再生的晶狀體更確切地刺激正在發育的視網膜。此外,從生物醫學的角度來說,這項技術首次實現了人體有生理功能的實體組織器官再生。”林浩添自豪地說。
手術只是治療先天性白內障的第一步,隨訪比手術更重要。因為兒童的眼球還處在發育階段,為了防止術后伴發并發癥,比如發生繼發性青光眼、后發性白內障等,對視力有非常大的影響。因此,術后的隨訪復查極其重要。
“有時我們還會一個月隨訪一次,以便及時發現問題,及早進行干預和有效治療。”林浩添認為這是真正對患者負責。
編輯:小果果,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448371.com/cells/gxb/6481.html
免責聲明:本站所轉載文章來源于其他平臺,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業相關知識,傳遞當前最新資訊。圖片、文章版權均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信息。
說明:本站所發布的案例均摘錄于文獻,僅用于科普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相關知識,不作為醫療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