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子宮內膜過薄會影響子宮內膜容受性,從而降低育齡期女性胚胎著床率、臨床妊娠率及活產率,甚至導致不孕癥。薄型子宮內膜的治療方式眾多,但療效欠佳。近年來,干細胞作為一種潛在的基于細胞的治療方法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其具有較低的免疫原性以及更高的自我更新和分化能力等優勢,是一種很有前景的細胞替代療法。
據統計,2007—2020年中國不孕癥的發病率已從12%上升到18%,雖然輔助生殖技術的發展使不孕癥得到了有效的治療,但妊娠成功率卻不高,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子宮內膜過薄導致其容受性降低,不能維持正常的胚胎著床和妊娠。
目前,薄型子宮內膜的定義尚未形成共識,但大多數專家將在黃體中期(排卵后6~10天)或最大卵泡直徑≥18mm時,子宮內膜厚度
但是對于薄型子宮內膜的治療,目前仍是一個巨大的挑戰。而干細胞是一種未分化的原始細胞,具有良好的增殖能力及定向分化為受損組織原生細胞的潛力。
大量的動物或臨床試驗已經證實了干細胞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有效改善子宮內膜厚度及妊娠結局,這為薄型子宮內膜不孕癥的治療提供了新方向。因此,基于干細胞移植對子宮內膜再生的重要意義及其對難治性薄型子宮內膜不孕癥的現實作用。
病理子宮內膜薄的原因眾多,如口服避孕藥、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氯米芬等藥物治療所導致的功能性薄型子宮內膜,大多在停藥后可恢復;子宮內膜炎、子宮內膜結核引起的宮腔粘連、嚴重子宮腺肌病、反復宮腔操作等造成的器質性薄型子宮內膜,往往會因子宮內膜的基底層和血管受損,導致子宮內膜修復再生障礙,最終形成頑固性薄型子宮內膜;以宮腔形態正常,僅表現為內膜菲薄、容受性降低的原因不明性薄型子宮內膜在臨床中也很多見。
間充質干細胞修復薄型子宮內膜18例
浙江大學醫學院邵逸夫醫院、浙江省生殖功能障礙管理重點實驗室的臨床研究團隊在行業專業期刊StemCell Res Ther上發表了題為?Unresponsive thin endometriumcaused by Asherman syndrome treated with umbilical cordmesenchymal stem cells on collagen?scaffolds: a pilot study(膠原支架上臍帶間充質干細胞治療Asherman綜合征引起的無反應薄子宮內膜:一項初步研究)的臨床成果。
該臨床研究選擇因子宮內膜厚度≤5.5mm而取消凍融胚胎移植(FET)的薄型子宮內膜無反應的不孕癥患者18例,連續2個月經周期將UC-MSC移植到宮腔內。
結果顯示,移植后3個月子宮內膜厚度由治療前的(4.08±0.26)mm增加至治療后的(5.87±0.77)mm;在15例進行FET的患者中3例妊娠,其中2例成功分娩,1例于孕25周流產;2例未行FET的患者中,1例移植UC-MSC后自然妊娠并正常分娩;且免疫組織化學分析顯示,臍帶來源的間充質干細胞(UC-MSC)移植后,子宮內膜微血管密度增加,Ki-67蛋白、雌激素受體α和孕激素受體表達上調,證明UC-MSC可以促進子宮內膜血管生成、增殖和分化,增強子宮內膜對激素的生物學反應。
以上研究表明,UC-MSC不僅可以改善薄型子宮內膜的厚度、促進血管形成、抑制纖維化,還可以有效改善薄型子宮內膜不孕癥的妊娠結局,這為薄型子宮內膜的治療提供了新視野。
編輯:小果果,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448371.com/cells/gxb/39718.html
免責聲明:本站所轉載文章來源于其他平臺,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業相關知識,傳遞當前最新資訊。圖片、文章版權均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信息。
說明:本站所發布的案例均摘錄于文獻,僅用于科普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相關知識,不作為醫療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