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腦卒中由腦血流阻斷而引起,阻斷的原因可以分為腦血管異常狹窄以及腦血管被血栓等堵塞。
腦卒中可導致眾多嚴重的臨床癥狀:突然昏倒意識不清、面部扭曲口眼歪斜、口齒不清表達費力、半身不遂行動障礙(偏癱),致殘率極高。更為嚴重的是:50%卒中發病史的患者會在兩三年內再次發生卒中,而且卒中復發的規律是,病情一次比一次嚴重,發病間隔時間一次比一次短。


目前,對于缺血性腦卒中的標準治療措施為靜脈溶栓和機械性血管內取栓術。通過治療,大多數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在發生中風后的第一年能夠存活。但是溶栓等治療方法有很強的時效性,即便患者接受最權威的腦卒中治療,也只有約10%的患者可以立即恢復腦供血,因此大部分患者會經歷長期殘疾的折磨,同時,存活的患者五年內的平均復發率高達40%以上。
缺血性腦卒中通常在病程后期產生一系列由神經功能障礙引起的后遺癥,臨床上主要采用康復運動和藥物輔助等手段治療。這些治療方法雖然有助于腦卒中后患者的功能恢復,但仍有部分患者存在語言、運動等方面的終生功能障礙。這不僅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同時也給家庭造成沉重負擔。
間充質干細胞是一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潛能的細胞,臨床上應用最多的臍帶間充質干細胞已用于糖尿病足、下肢缺血等多種缺血性疾病,臨床證實間充質干細胞治療有利血管新生、血流灌注、組織功能恢復,是改善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神經功能的理想治療方法。
1、細胞遷移和神經營養分泌
?
提供充足的外源間充質干細胞有利于修復受損神經元,間充質干細胞可以分化為形成神經組織的各種類型的細胞(例如成熟神經元、少突膠質細胞和星形膠質細胞),并釋放大量神經營養因子和細胞因子(例如VEGF、BDNF、bFGF、NGF、IGF-1),替代受損細胞并改善神經功能。
2、細胞凋亡和炎抑制
?
間充質干細胞通過防止神經元凋亡,有效促進體內神經功能恢復;通過減少炎癥標志物如白介素6(IL- 6)、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白介素1(IL-1)和腫瘤的分泌來協調其他細胞發揮抗炎作用。間充質干細胞還可以分泌多種其他因子,包括抗炎細胞因子,如IL-10、IL-12和TGF-β。


3、血管生成
?
研究表明,間充質干細胞可以促進新生血管形成,刺激血管生成并產生多種血管生成因子,有利于神經元再生和功能恢復,促進VEGF和bFGF的分泌。
4、神經回路重建
?
間充質干細胞可以與周圍的神經組織相互作用,并可以增強突觸連接以形成新的神經回路。
近年來,基于對間充質干細胞的療法給缺血性腦卒中治療帶來了變革。國內已經有2款間充質干細胞治療缺血性腦卒中的新藥IND獲得臨床默示許可,治療腦卒中的一條全新道路正在打開。
2021年9月,研究人員在Stroke雜志上發表了一篇名為《Efficacy of Intravenous Mesenchymal Stem Cells for Motor Recovery After Ischemic Stroke: A Neuroimaging Study》的文章。關于靜脈注射間充質干細胞對缺血性中風后運動恢復療效的評估,通過神經影像學研究,證實了通過MSC治療可以促進中風后運動恢復。




在本項試驗中,重度腦內動脈區梗死患者被分配到間充質干細胞治療組或對照組。完成干預的54例患者中,MSC治療組31例,對照組13例,運用神經影像學分析。采用Fugl-Meyer評定量表,對干預前和隨機分組后90天的運動功能進行評估。神經影像測量包括彌散張量成像的內囊錐體束和后肢的分數各向異性值,以及靜息狀態磁共振的運動網絡的連接強度、效率和密度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結果發現,在運動功能方面,MSC治療組Fugl-Meye改善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在神經影像學中,內囊部分各向異性的錐體束和后肢在間充質干細胞治療組中沒有減少,但在對照組隨機分組后90天顯著減少。間充質干細胞治療組大腦半球間連通性和同側連通性顯著增加。大腦半球間連接性的改變顯示出顯著的組間差異。
研究結果表明,間充質干細胞在治療嚴重中風患者中表現出相對積極的變化,保護錐體束免于退化,增強網絡重組的積極變化,促進腦卒中后的運動恢復。
2020年5月,臺灣大學的研究人員發表了名為《Potential of stem cell therapy in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的研究文章,綜述分析了PubMed上100多篇間充質干細胞治療中風的文獻,收集到的臨床研究數據表明,間充質干細胞治療能有效改善腦出血后的功能恢復。




綜上所述,干細胞療法是醫學領域的重大突破,被認為是腦卒中后神經再生的潛在治療戰略之一。干細胞能減少神經功能缺損、減少梗塞面積、減少炎癥以及增加神經發生和血管生成。隨著臨床試驗的進展,干細胞技術有望幫助千千萬萬的腦卒中患者盡快康復。
編輯:小果果,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448371.com/cells/gxb/25236.html
免責聲明:本站所轉載文章來源于其他平臺,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業相關知識,傳遞當前最新資訊。圖片、文章版權均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信息。
說明:本站所發布的案例均摘錄于文獻,僅用于科普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相關知識,不作為醫療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