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南方醫科大學 Mie
專家審核:江蘇大學附屬醫院 李晶 教授
世衛組織數據顯示,2019 年全球有 1790 萬人死于心血管疾病,約占全球所有死亡人數 的32%,其中缺血性心臟病是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1]。盡管當前有溶栓、冠脈介入手術等方式可重新開通閉塞、狹窄的冠脈,及時挽救瀕臨缺血壞死的心肌,從而阻止心臟功能進一步下降,達到降低患者死亡率的目的,但是以上治療方法無法拯救已缺血壞死的心肌細胞,也無法解決永久性心肌組織丟失的問題。
近年來,干細胞及干細胞外泌體被廣泛應用到缺血性心臟病的治療研究當中,為解決永久性心肌組織丟失提供了新思路。近日,國際研究學者在European Journal of Pharmacology雜志上發表綜述 [2],系統總結了源自干細胞的外泌體在缺血性心臟病中存在的特性以及作用。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干細胞來源的外泌體作為治療缺血性心臟病的潛在療法所能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
解答
為什么干細胞及外泌體可以治療缺血性心臟病?
心肌細胞無法進行分裂增殖,心肌中也沒有存留類似干細胞的多潛能細胞。因此,一旦心肌細胞出現死亡,那就是不可逆的!缺血性心臟病指的是心臟缺血,導致心肌細胞出現缺血性壞死或凋亡,使心肌細胞數量減少,長此以往最終導致心力衰竭。
隨著深入的研究,越來越多證據證明干細胞療法可再生修復損傷心肌,改善心臟功能。干細胞來源廣、修復力強、可多向分化以及免疫原性低,不僅可分化為心肌細胞,同時還可以促進血管、心肌細胞再生,改善心肌功能,是當前心臟修復研究熱點之一。
除此之外,有些研究者還將研究范圍擴大到干細胞來源的外泌體。外泌體是干細胞分泌的蛋白質、脂質和核酸等成分的膜囊結構,其具有穩定性、一般耐受性和低副作用、易于分離和功效等特點。
有些研究者分析,干細胞之所以可以修復心肌損傷,都是通過分泌外泌體來達到修復作用的。外泌體在體內流動,例如通過調節某些miRNAs,可以調節心臟細胞之間的相互交流,通常通過各種信號機制增強心臟保護特性,導致血管生成增強,防止凋亡和減少纖維化。
以上種種使其成為理想的缺血性心臟病治療的候選藥物之一。
文獻佐證
干細胞及外泌體治療缺血性心臟病的效果
近年來,相繼有文獻發表了干細胞及其外泌體治療缺血性心臟病的臨床研究數據。2012年,柳葉刀雜志發表了一項關于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的前瞻性試驗[3],共納入了25例患者,分為兩組,一組接受心球衍生細胞(心臟祖細胞,CDC),一組接受標準治療。輸注CDC后24小時內無并發癥報告。經過6個月的隨訪,兩組均無患者死亡、也沒有發生心臟腫瘤或關于心臟的不良事件。
在第6個月時與對照組相比,磁共振成像(MRI)分析的CDC組患者瘢痕體積減少,心臟活力、局部收縮力增強,局部收縮期室壁增厚也顯著增加。這項研究也證實了基于細胞的療法可以改善患者的心臟情況。
圖來自文獻[3]
2021年,國內研究者開發了一種微創外泌體噴霧劑[4],可幫助修復心肌梗塞后的大鼠心臟。他們將外泌體、纖維蛋白原(可促進血液凝固)混合,然后將外泌體-纖維蛋白原溶液和凝血酶(可使纖維蛋白原凝聚)溶液置于雙腔注射器中,通過一個小的胸部切口將溶液噴灑到受損心臟上時,此時三種液體混合,形成了一種粘在心臟上的含有外泌體的凝膠,不僅改善了心臟功能,減少了纖維化,還促進了損傷后心臟的內源性血管生成。相比于手術,這種方式更方便、更安全,且外泌體噴霧持續時間更長,傷口愈合更好。
小結:當前,一直沒有可以逆轉缺血性心臟病所引起的心肌損傷的有效治療方法,眾多學者致力于研究干細胞、干細胞外泌體等新型治療藥物來逆轉心肌缺血性壞死。越來越多數據顯示,二者均可以從根本上改善患者心臟情況,從而使得患者獲得更好的預后。相信,未來隨著研究的進一步深入,有望實現缺血性心臟病的新療法,使得更多人獲益。
編輯:小果果,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448371.com/cells/gxb/11840.html
免責聲明:本站所轉載文章來源于其他平臺,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業相關知識,傳遞當前最新資訊。圖片、文章版權均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信息。
說明:本站所發布的案例均摘錄于文獻,僅用于科普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相關知識,不作為醫療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