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科技部公布了2022年度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名單,全國194家孵化器上榜。其中,華衛天和大健康產業基地、九州數字醫療健康產業園、太倉生物醫藥企業孵化器等10家生物醫藥孵化器入選。
生物醫藥產業門檻高、投入大、環節多、風險高,孵化器為入孵企業提供基本生產要素服務、專業技術平臺,減少初創企業基礎設施投入,加速產業資源整合,在成果轉化、企業培育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萬丈高樓平地起,以創新研發為驅動的生物醫藥企業更是如此,初期將地基筑牢是建起摩天大廈的前提,孵化器則是初創企業在此階段積累早期能量的伙伴。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代表了第一梯隊的孵化能力,是初創企業更強有力的合作伙伴。
一批優質生物醫藥孵化器脫穎而出
在全球范圍內,生物醫藥產業發達的國家都有著優質孵化器。美國五大生物技術產業區的發展壯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當地孵化器對創新企業的培育,如波士頓和舊金山灣區就聚集著Lab Central、IndieBio等知名生物技術孵化器。
在國內,動脈網綜合科技部數據及其他公開信息梳理,全國已有1620家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其中生物醫藥類孵化器也占有一席之地,格局特征與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分布一致,廣東、江蘇、山東等省份占比較高。
2022年度新認定的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中,有10家生物醫藥專業孵化器。
2022年度獲評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的生物醫藥孵化器,資料來源:科技部、公開報道
按照科技部《科技企業孵化器管理辦法》規定,認定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時,對孵化載體的場地面積、孵化資金規模、專業孵化服務人員、在孵企業、畢業企業等都有一定要求。
專業孵化器方面,在同一產業領域從事研發、生產的企業占在孵企業總數的75%以上,且提供細分產業的精準孵化服務,擁有可自主支配的公共服務平臺,能夠提供研究開發、檢驗檢測、小試中試等專業技術服務的可按專業孵化器進行認定管理。
科技部火炬中心還對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建立了評價機制,每年分別評選出A、B、C、D四個類別,分別對應優秀、良好、合格、不合格。
在評價機制中,《科技企業孵化器評價指標體系》從服務能力、孵化績效、可持續發展、加分項指標等四大方面對孵化器進行評價,并細化為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建設和開展技術服務情況、開展產學研合作、推動大中小融通等方面的工作及成效等21個細分指標。
截至目前,已有一批優質的生物醫藥孵化器脫穎而出。2022年底,科技部公布的《2021年度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評價結果》中,38家生物醫藥孵化器獲A類評價,其中多家孵化器已經連續數次或此殊榮。
2021年度獲評A類的生物醫藥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資料來源:科技部、公開報道
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的認定、評價,都有多維度標準,這些標準綜合考慮了全行業的科技創業生態體系。對生物醫藥產業而言,入選“國家隊”或獲評A類的孵化器,則有其特定的價值。
“國家隊”孵化器產業價值何在?
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環節通常涉及基礎研究、臨床前研究、臨床試驗、注冊報批、產業化和臨床應用等多項內容,且細分領域眾多,各個細分領域在上述環節都可能有不同要求。處于不同孵化階段的企業,對基礎設施、資金等要素也有不同需求。
通常,孵化器為企業提供場地、項目和資本對接、產品注冊等基礎服務,而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在專業服務、孵化鏈條、資金配備、產業生態等方面有更多動作。
其一,建設公共技術平臺建設,為企業降低早期投入成本。
生物醫藥初創企業投入成本高,絕大部分來自早期研發;早期研發開支除了人力成本之外,另一部分高成本開支來自實驗設施設備,“共享”模式成為降低這部分成本的很好方式。
這一產業特征要求生物醫藥孵化器提供與園內重點細分領域相匹配的專業設施,例如在新藥研發、中試放大、CRO等方面,通過自建或與科研機構、高校共享資源的方式,滿足企業對專業技術服務的需求。
在上海張江藥谷公共服務平臺,入孵企業可以享受3萬多平方米的孵化實驗場地,可用作生物和化學專用實驗室的孵化單元總數近150個,同時還可以享受藥谷平臺提供的專業技術服務。
青島生物科技創新園孵化器內,搭建了實驗室設備共享平臺、色譜/質譜檢驗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等4個專業技術服務平臺,在孵企業中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領域從事研發、試制及服務的企業占比達到82.35%。
防城港市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原是一家綜合型孵化器,近年來隨著防城港國際醫學開放試驗區的建設,逐步轉型升級為聚焦生物醫療產業培育的專業型孵化器。在此過程中,中心搭建了生物醫藥公共技術服務平臺、食品藥品檢驗所公共服務平臺等,逐步吸引到更多“專業對口”的公司,3年來已服務100多家生物醫藥企業。
作為連接平臺,生物醫藥孵化器聚集起多家規模尚小的企業,整合其共性需求,共享必要的專業設備、技術服務等資源,能有效解決初創企業的高額設備成本,或者投入后設備利用率低等問題。
其二,建立“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鏈條,助力企業快速成長。
孵化器的初級目標是通過各種公共資源與服務的供給,提升企業存活率。企業生存下來之后,必然會面臨生產、產能擴大、市場拓展等問題。
在孵化器之外尋找這些資源,勢必又會為企業帶來信息搜尋和資源協調成本。為了給在孵企業搭建全鏈條的創新資源體系,孵化器可利用自有空間或與外部載體協同,搭建“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的孵化鏈。
華衛天和大健康產業基地位于中關村高新技術園區大興生物醫藥產業基地,借助當地產業生態優勢,華衛天和大健康產業基地近兩年來先后落地醫藥健康加速器、國際科貿創新中心兩個園區,是孵化器向前后兩端延伸的載體。其中,國際科貿創新中心提供共享辦公空間、專業合作平臺等服務,加速器可供企業建設GMP廠房、中試車間等。
Biotech生物醫藥創新中心是深圳市生物醫藥創新產業園的孵化載體,依托產業園及周邊的生物產業資源,創新中心為創業人才和初創企業提供技術開發、成果轉化、科技金融及第三方專業服務;經培育發展壯大的企業,創新中心將其引導至產業園生產區域或周邊的產業空間。
此外,諸如光谷生物醫藥科技企業孵化器、南京生物醫藥谷科技創業園等,都能憑借其所在的大型產業園資源,形成更長流程的孵化服務,讓企業成長更迅速。
其三,引入或自建產業基金,更好地破解企業的融資問題。
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認定條件要求,孵化器配備自有種子資金或合作的孵化資金規模不低于500萬元人民幣。這樣的資金規模是一個門檻,對生物醫藥產業來說,追求原始創新、前沿技術攻克,百萬級資金可能只是杯水車薪。
為了拓寬融資渠道,孵化器引入投資機構、開展創投活動、搭建企業與資本之間的橋梁已是常規動作。一些資金實力雄厚的孵化器,也自建產業基金,對園內企業擇優進行直投。
2014年,達安基因在廣州創立了達安創谷生物醫藥健康產業孵化器,開啟“資本+產業資源”的孵化模式。據廣州市科技局發布的數據顯示,目前,達安創谷已有自建的直投資金、聯合外部創辦的產業投資基金,總規模超50億元,累計投資孵化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生物醫藥企業超過300家。
無錫國際生命科學創新園也已匯聚了一批投資團隊,并成立專項基金。截至目前,園區已聚集創業投資企業53家,認繳規模達211.13億元。
2022年,無錫國際生命科學創新園成立了專項基金,重點挖掘阿斯利康產業鏈及生態圈企業投資機會,投資硬科技企業,并推動生物醫藥創新項目在無錫高新區產業化落地。
孵化器設立直投基金,既解決了企業融資問題,又實現了園區對企業的股權投資,后續可追求財務回報或產業鏈協同。
其四,孵化器帶動區域產業,激活區域創新動能。
現階段,各地生物醫藥產業發展不均衡,不同地區的資源稟賦、重點產業領域也有較大差異。不過,在全國生物醫藥產業版圖上,幾大知名產業集群有一項共同的優勢:高校集中、人才相對充足,科研實力雄厚。
隨著更多省份將生物醫藥列為重點產業,產業聚集區“下沉”至地市、縣級城市甚至是小鎮,對科研及人才資源流動的需求就更為迫切,孵化器在其中起到了重要連接作用。
啟東是江蘇省南通市代管的縣級市,2016年,啟東市政府與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簽約共建北京大學生命科學華東產業研究院(以下簡稱“北大華東院”)。
此前,啟東市已吸引了拜耳、蓋天力等知名品牌,具備一定產業基礎,且背靠江蘇省諸多生物醫藥扶持政策,距上海地理位置近。北大華東院落戶啟動后,累計引進各類生物醫藥項目28個,引入博士以上高層次人才30多人。
北大華東院生物技術孵化器則集創業孵化、成果轉化、股權投資、中試實驗、平臺服務、人才培育等服務于一體,助力引入項目成長,這一系列動作進一步為當地生物醫藥產業帶來活力。
在成都,天府生命科技園大力推進創新企業和先進技術孵化,推動校地合作、引進龍頭企業。截至目前,天府生命科技園已孵化出成都先導、康諾亞、海創藥業等上市公司,聚集了國家精準醫學產業創新中心、天府錦城實驗室(前沿醫學中心)、北京大學成都前沿交叉生物技術研究院等科研機構,引入阿斯利康中國、倍特藥業等大型企業。
以上機構、企業及其形成的上下游產業鏈,不只能推動園區本身的發展,還可輻射成都甚至西南地區的生物醫藥產業。
很顯然,生物醫藥孵化器早已不只是 “二房東”角色,而是企業以及區域產業生態成長的原點。
如何“批量”培育瞪羚、獨角獸企業?
縱觀科技創新領域,瞪羚、獨角獸幾乎是巨頭形成的必經之路,這兩個動物名詞常被用以表述企業的創新性、成長性。
在生物醫藥孵化器內,培育瞪羚、獨角獸企業已成為運營方的重要目標之一。近幾年來,隨著孵化器專業服務能力提升,在前沿技術突破、科創政策扶持、創新資金傾斜等因素加持下,孵化器內正“批量”跑出瞪羚或獨角獸。
2022年12月,廣州市科技創新企業協會公布了2022年廣州獨角獸創新企業榜單,按照企業培育成長生態,分為種子獨角獸、未來獨角獸(估值1億-10億美元)、獨角獸(估值10億美元及以上)三大類。其中,24家生物醫藥企業進入未來獨角獸榜,8家生物醫藥企業進入未來獨角獸榜。
上榜企業有不少來自孵化器。
廣州萊迪創新科技園產生了5家未來獨角獸創新企業,分別是:微遠基因、瑞風生物、康威、華津醫藥、華銀康集團,這些企業分別聚焦于基因診斷與感染精準醫療、基因編輯藥物、抗腫瘤創新藥、醫學檢驗及病理診斷等領域,其中多家已獲得由高特佳、約印醫療基金、中金資本、聯想之星等機構的投資。
在上述榜單公布時,位于廣州國際企業孵化器的云舟生物入選了未來獨角榜。到2023年5月,云舟生物完成了C+輪融資,估值70億元,成為獨角獸。
在云舟生物創立和成長過程中,廣州國際企業孵化器為其提供了政策輔導、投融資、生物醫藥專業技術、國際交流合作等一系列服務。
?
截至目前,廣州國際企業孵化器累計培育了科技企業1000多家,其中廣州開發區瞪羚企業20多家,已成為頗具區域影響力的孵化載體。
在江蘇醫療器械科技產業園(Medpark),2022年,澤達興邦、德品醫療等10家企業被認定為省級瞪羚企業;康多機器人、怡道生物、諾一邁爾、心擎醫療、諾一邁爾、虎丘影像5家公司入選GEI中國潛在獨角獸榜。2023年6月發布的GEI中國獨角獸企業榜單中,康多機器人已躋身獨角獸行列。
Medpark依托中國科學院蘇州醫工所資源,引進東南大學蘇州醫療器械研究院等創新平臺、蘇州協同創新醫用機器人研究院、國仟創新醫療科技研究院等孵化平臺,引入江蘇省醫療器械檢驗所蘇州分所、醫療器械可用性測試平臺等服務平臺,為企業孵化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此外,部分產業空間較大的孵化載體也已跑出上市公司。除了前文提到的天府生命科技園之外,西安聯創生物醫藥孵化器的康拓醫療、無錫(惠山)生命科技產業園的時代天使等都是典型案例。不過,由于上市公司所需的服務內容、產業資源有較大差異,本文暫不做探討。
生物醫藥孵化器除了從前文所述角度進行分析之外,還可按建設運營方劃分類型,對事業單位型、國資型、民營型的孵化器進行觀察,建設運營方的差異,決定了孵化器在企業選擇、服務內容、培育任務等方面的不同。
不過,孵化器始終是存在于某個空間的載體,需與所處位置的各類社會資源協同,所以,無論是哪種類型的孵化器,都需與當地政府部門、投資機構、第三方服務機構密切合作,共同服務企業。而對于切實將生物醫藥列為重點產業的區域來說,不妨將孵化器作為落地起點。
注:本文提及的生物醫藥類孵化器,主要是基于科技部、各地政府部門、園區公開信息等梳理,指以生物醫藥、醫療器械、大健康等為核心產業領域的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不包括涉及多個產業(生物醫藥相關產業為其中之一)的孵化器。
編輯:小果果,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448371.com/zixun/hydt/35658.html
免責聲明:本站所轉載文章來源于其他平臺,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業相關知識,傳遞當前最新資訊。圖片、文章版權均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信息。
說明:本站所發布的案例均摘錄于文獻,僅用于科普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相關知識,不作為醫療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