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香山會議是我國科技的風向標,我國自從2005年,由王正國院士和吳祖澤院士領銜召開首屆干細胞和再生醫學香山會議以來,可以看到國內外的干細胞科研和轉化在這20年內的驚天巨變,此次香山科學會議青年學術討論會的召開,依托我國年輕一代科學家的眼光和視角,可以讓我們更好的展望未來20年!
近年來,飛速發展的空間譜系示蹤技術、單細胞時空組學測序技術、單分子技術、微量蛋白質組學分析技術、鄰近分子標記技術等新技術,極大地推動了干細胞研究,為實現功能性器官重構提供了技術儲備。
“目前,全球進入人體試驗的干細胞研究超過8000項,有望解決人類面臨的重大醫學難題,幫助人類實現修復創傷和病理組織、治愈終末期疾病的夢想,引發新一輪醫療技術革命。”在近日召開的香山科學會議青年系列第8次學術討論會上,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研究員沈建忠說。
參加會議的國內30余家單位的60余名青年專家學者對干細胞研究中的重大前沿科學問題與關鍵技術展開了討論。

為實現功能性器官重構提供技術儲備
干細胞研究發展如火如荼。干細胞研究新技術與新工具的開發,對解決由器官損傷、衰老等導致的器官功能障礙至關重要。
類器官是干細胞等自發組織形成的體外三維結構,是近年來干細胞研究領域的一大熱點。盡管類器官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體器官,但它能在結構和功能上模擬真實的器官。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高棟表示,由于類器官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及組織特性,移植后能較好地還原和修補受損器官的體內結構和功能,目前已經取得了一些階段性成果。
“比如人腸道類器官,能有效整合并修復人受損傷的腸道組織;體外培養的膽道類器官移植到離體條件下的人類肝臟中,可修復和再生受損膽道。這些案例展現了類器官技術在器官功能重現上的獨特優勢,類器官在再生醫學領域中也表現出廣闊的應用前景。”高棟說。
“理解和描繪組織器官中干細胞微環境的分子組成、動態變化和干細胞與其微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對揭示干細胞自我更新、分化和組織再生的機制十分重要。然而,目前能夠系統性研究干細胞微環境成分的方法還比較匱乏。”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韓碩表示,近年來,鄰近分子標記技術成為一種解析復雜細胞分子網絡的強大工具。
“鄰近標記需要用到工具酶和小分子底物。酶就像是畫圖的筆,底物就像是畫圖的墨水。通過遺傳學方法,科研人員可以將‘畫筆’定位到細胞中任意他們想探索的區域,再蘸上‘墨水’,就可以勾勒出相應區域的分子組成。”韓碩介紹,這項技術可以幫助科學家理解細胞中不同時空區域的組成成分,幫助研究人員發現一些新的治療靶標。
近年來,飛速發展的空間譜系示蹤技術、單細胞時空組學測序技術、單分子技術、微量蛋白質組學分析技術、鄰近分子標記技術等新技術,極大地推動了干細胞研究,為實現功能性器官重構提供了技術儲備。

研究始終圍繞臨床轉化和產業化進程
由于強大的自我更新和定向分化特性,干細胞也被稱為“萬用細胞”,在組織修復、器官再生和疾病干預等中,能發揮傳統藥物無法比擬的優勢。2015年,國家就出臺了初步的監管政策,推進干細胞應用研究有序發展,保障人民健康。
“目前我國干細胞應用研究仍存在很多待解決的問題。”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主任醫師蘇士成介紹,干細胞應用研究主要圍繞的兩大核心指標就是療效和風險。大多數干細胞制劑長期療效現在還不理想。
干細胞產品制劑的有效性取決于其細胞替換能力和器官定向能力等,還與制劑的細胞質量、注射途徑、最佳劑量、治療時機等緊密相關。“干細胞具有異質性,因此干細胞制劑非單一成分,直接影響治療效果。”蘇士成說。
此外,部分干細胞療法(特指IPSC和ES細胞)具有安全風險,主要包括致瘤性、異常免疫反應和非預期分化。蘇士成介紹,由于干細胞產品制劑純度尚待提高,制劑中可能殘留著未分化細胞,這些細胞在人體內異常分化會導致畸胎瘤或其他腫瘤。
免疫排斥是干細胞治療的另一風險問題,目前臨床上可采用免疫抑制劑、人類白細胞抗原(HLA)配型和隱藏等技術來規避免疫原性風險,不過這些技術尚不完善。比如,HLA配型和隱藏技術雖然具有用少量細胞株即可覆蓋全世界人口配型的顯著優勢,但同時也存在基因編輯脫靶等弊端。
干細胞應用研究始終圍繞臨床轉化和產業化進程。目前全球已有部分干細胞產品上市,但在我國尚未有上市的干細胞產品或技術。蘇士成表示,干細胞產業具有較高的技術和人才壁壘,我國在干細胞分離提取、大規模擴增、變異性調控、療效提升等各個環節亟待核心技術突破和專家人才儲備。此外,干細胞臨床研究方案目前仍沒有統一標準,且研究規模小、數據量有限。因此,亟須實現標準統一的多中心臨床研究,并建立針對干細胞制劑的評價體系。
在轉化應用方面,由于干細胞具有動態性和異質性,保障每一代細胞均一穩定、質量可控是轉化應用要解決的根本問題。盡管2015年我國已邁出干細胞治療政策監管的第一步,但政策法規與產業化進程仍不同步,從基礎研究到臨床試驗還需要人力、資金、資源、監管等大量投入。

干細胞與再生醫學是未來科技必爭之地
近年來,我國正加快推進干細胞領域的應用研究,國家《“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已布局干細胞治療新技術。此外,我國還成立了國家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促進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和產業發展。
“作為生命科學和醫學研究的前沿和制高點,干細胞與再生醫學是未來科學與技術發展的戰略必爭領域。”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李偉表示。
再生是指機體修復、替換受損或缺失的組織、器官,以恢復其結構和功能,傳統的再生醫學主要研究創傷受損的組織器官生理性修復及功能重建。
李偉表示,干細胞研究的不斷突破賦予了再生醫學新的視角和發展方向,隨著3D打印、基因編輯、生物材料等多個領域的發展,細胞治療、基因治療、器官再造等新興領域出現,再生研究的內涵與外延不斷擴大,形成了生物學與醫學深度交叉融合的再生醫學。
目前,再生醫學主要以干細胞研究和應用為基礎,以組織器官的修復與重建為目標,綜合利用生命科學、材料科學、計算機科學和工程學等學科的原理與方法,在基因、細胞、組織、器官等不同層面,研究、開發組織和器官修復改造技術和醫學手段。
進入21世紀,科技發展日新月異。隨著基因編輯、合成生物學等顛覆性生物技術不斷突破,干細胞研究不斷與人工智能等新技術交叉融合,革命性地改變了再生醫學的研究范式,并將帶來生命健康領域的產業變革。
“我國正處于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轉型期,多種挑戰疊加。我們亟須加強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的戰略布局,進一步聚焦領域重大問題,系統謀劃、有序推進,取得重大原創突破并實現轉化應用,搶占未來發展的制高點,支撐科技強國和創新型國家建設。”李偉說。
(轉自科技日報,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編輯:小果果,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448371.com/zixun/hydt/35218.html
免責聲明:本站所轉載文章來源于其他平臺,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業相關知識,傳遞當前最新資訊。圖片、文章版權均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信息。
說明:本站所發布的案例均摘錄于文獻,僅用于科普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相關知識,不作為醫療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