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蝸是平衡和聲音感知的重要感覺器官,耳蝸的發育形成是一個復雜的生物學過程。小的細胞外囊泡(Small extracellular vesicles, sEVs)是一類直徑在30-200nm范圍的囊泡,它作為一種重要的信息傳遞介質參與到正常的生理和病理的過程。目前,對于組織中sEVs的研究尚少,其中組織sEVs研究中涉及的sEVs的提取就是一項很難的工作,而在耳蝸組織的研究領域還未探索過sEVs的功能以及其參與耳蝸發育過程中的作用。
2022年2月28日,東南大學生命健康高等研究院柴人杰教授團隊在Cellular and Molecular Life Sciences(IF 9.261)上在線發表了題為“Characterization of the microRNA transcriptomes and proteomics of cochlear tissue-derived small extracellular vesicles from mice of different ages after birth”的研究論文。本研究提出了一種分離耳蝸組織sEV的方法,并且探究了在耳蝸發育過程中耳蝸組織sEVs發揮的生物學功能作用。
在本研究中,研究人員通過超速離心的方法從出生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以及第21天的小鼠耳蝸組織中分離sEVs。首先,通過透射電鏡(TEM),納米粒子分析(NTA)對sEVs的形態和大小進行表征。接下來,利用免疫印跡(Western blot)和免疫熒光染色的方法對sEVs的標志性蛋白進行表征。最后,采用small RNA-seq和LC-MS/MS的方法對耳蝸組織sEVs進行miRNAs和蛋白組學分析進一步探究在發育過程中的sEVs中miRNAs和蛋白質發揮的重要作用。結果表明,本研究中提出的分離方法可以有效的從耳蝸組織中提取出sEVs,并且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生改變的miRNAs和蛋白質參與了內耳的發育,解剖結構的形成,聽覺神經系統形成等多種功能。因此,在整個耳蝸的發育過程以及聽力的形成中sEVs發揮著至關重要的生物學功能,在本研究中篩選出的miRNAs以及蛋白質也為未來聽覺研究提供了一些研究靶標。
東南大學生命健康高等研究博士生江佩,馬翔宇為本論文第一作者,東南大學生命健康高等研究院柴人杰教授、張莎莎副研究員和生醫學院陶緯國教授為本論文通訊作者。
論文鏈接
https://doi.org/10.1007/s00018-022-04164-x
來源:AutophagyAdvances
編輯:小果果,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448371.com/linchuang/lcyj/9638.html
免責聲明:本站所轉載文章來源于其他平臺,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業相關知識,傳遞當前最新資訊。圖片、文章版權均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信息。
說明:本站所發布的案例均摘錄于文獻,僅用于科普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相關知識,不作為醫療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