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關鍵詞:肝癌,炎癥,微環境,代謝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8-021-00383-9
1.?健康的肝臟微環境
1.1?肝臟的免疫抑制傾向

?
HSCs通過產生抗炎因子如轉化生長因子β(TGF-β)促進肝臟發揮免疫抑制作用,從而激活組織再生通路,并激發炎性單核細胞向骨髓源性抑制細胞(MDSCs)分化。
?
小鼠肝臟中,NK細胞有兩種亞型:常規NK細胞(不表達CD49a但表達DX5)和肝臟特異性 NK細胞(表達CD49a但不表達DX5)。特異性NK細胞類似于經典記憶細胞,表達高水平的IFNγ。
?
Treg細胞是一類控制自身免疫反應性的T細胞亞群,分泌抗炎因子(如TGFβ和IL-10),發揮免疫抑制特性。
?
LSECs表達PDL1、分子識別受體和粘附分子1(如細胞內粘附分子ICAM1)和血管細胞粘附分子(VCAM1),調節淋巴組織滲透性和MHC Ι類和ΙΙ類。
?
由于細胞膜完整性缺失,死亡的肝細胞釋放出大量與損傷相關的分子。這些“內源性抗原”與過量酒精或脂肪酸分解代謝的產物和異常代謝物,使平衡的免疫耐受性崩潰。KCs最先做出反應,激活受體識別通路,產生大量的促炎因子(如IL-1、IL-6 、TNF、CCL1、CCL2 和?CCL5),上調細胞粘附因子ICAM1和VCAM1的表達水平,下調LSECs上募集單核細胞、中性粒細胞和血小板的PECAM1的表達水平。
?
固有的先天免疫細胞激活后,適應性免疫細胞和炎癥細胞繼而被激活(圖2)。在NASH小鼠和NASH患者中檢測到CD4+和CD8+T細胞的積累。有研究證明,CD4+T細胞促進IFN-γ分泌,從而促進肝臟炎癥;CD8+T細胞的免疫消耗可促進NASH誘導的肝臟損傷。
圖2 肝臟炎癥引起的免疫反應 在炎癥性肝病的進展過程中,炎癥或代謝異常促進肝臟應激部位固有免疫反應(例如,Kuppfer細胞的激活,中性粒細胞、樹突狀細胞(DCs)和單核細胞的招募)和適應性免疫反應的激活。免疫激活進一步破壞肝細胞穩態,引起肝細胞循環、肝星狀細胞激活和肝竇內皮細胞(LSECs)黏附分子表達,進而引發肝炎。
1.3?肝臟代謝微環境

圖3 健康肝組織的結構和功能 ?肝細胞沿空間結構和氧濃度梯度完成新陳代謝、合成、解毒功能,這些功能是根據能量需求即氧含量來劃分的。

圖4 肝臟代謝微環境在病理條件下會發生特定的改變,并發展成癌癥。代謝微環境的破壞激活先天免疫反應,進而維持炎癥過程。這些變化又導致肝細胞的代謝適應,在慢性壞死性炎癥的背景下,導致形成癌前期特征并經歷代謝重排。箭頭表示代謝物及其中間體在肝小葉的不同區域的運輸。
2.1促進癌癥發生的炎癥通路
?
炎癥引起的細胞死亡和增殖引起氧化應激,進而引起肝細胞DNA損傷和基因突變。8-氧-7,8-二氫-20-脫氧鳥苷和8-硝基鳥嘌呤,誘發ROS和活性氮積累,抑制DNA修復機制中的關鍵酶,并進一步提高突變率。在氧化應激環境下,細胞癌基因的激活和細胞融合誘導肝細胞衰老。如果沒有遺傳和免疫監測系統的有效消除,這些衰老細胞就具有癌變潛能。
2.2?肝癌環境下的代謝情況
?
在NASH和ASH誘導的肝癌中,代謝重排機制至關重要,代謝底物的改變一方面可以增強肝細胞的增殖能力,另一方面還能改變免疫活性。代謝重排機制包括脂質攝入失衡和外周脂肪組織的脂肪酸動員,產生高水平的脂肪酸和葡萄糖,最終誘導癌細胞適應葡萄糖和脂質分解代謝作為主要的能量來源。這種代謝重排不僅使肝癌細胞具有強大的增殖和擴散能力,而且使其容易對化療藥物產生抗性。
?
代謝環境可以改變肝臟中的免疫反應,使腫瘤細胞發生免疫逃逸(圖5)。此外,免疫細胞的代謝重排能引起自身功能異常。肝癌微環境中的巨噬細胞發生M2極化,這種表型與脂肪酸氧化能力的增強和腫瘤細胞遷移有關。代謝重排還會影響T細胞的抗腫瘤活性,在HCC微環境中,Treg細胞的增多與它們利用含能底物(如脂類和葡萄糖)的能力有關。在腫瘤微環境中,促炎免疫細胞的有氧糖酵解速率增加。

圖5 肝癌條件下的免疫微環境 在肝癌中,代謝重排通過支持癌細胞和腫瘤免疫微環境的能量需求在疾病的進展中起著核心作用。腫瘤細胞上調糖酵解、糖異生和β-氧化來支持快速增殖,導致葡萄糖缺乏和乳酸豐富的微環境。
3 腫瘤的監督途徑
3.1?基因監督
3.2免疫監督
NK細胞和自然殺傷T細胞是另一免疫監督機制。肝癌患者外周血和瘤內組織中的腫瘤浸潤NK細胞數量減少,并且在細胞因子生成和細胞毒性方面功能受損。自然殺傷T細胞產生IFN-γ且激活NK細胞,抑制腫瘤生長。
炎癥相關的巨噬細胞和單核細胞具有抗腫瘤作用。在腫瘤微環境中,這些細胞被稱為腫瘤相關巨噬細胞,具有免疫抑制表型,并通過組織重塑(如血管生成和傷痕修復)促進腫瘤進展和轉移。

圖6癌變肝臟組織?? LSECs ?分泌IFN-γ、?一氧化氮(NO)和活性氧(ROS)?殺死腫瘤細胞;Kuppfer細胞通過吞噬作用和募集T細胞產生抗腫瘤免疫反應;自然殺傷細胞(NK)也參與抗腫瘤免疫反應。
4. 展望
盡管我們對肝癌的起源和分子特征的認識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能夠顯著提高患者生存率和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的治療方案仍然很少。最近,PDL1抑制劑atezolizumab聯合抗VEGF藥物bevacizumab獲得批準,一種新的治療晚期肝癌的標準療法成功實施。最新的數據表明,這種聯合免疫療法對病毒誘導的肝癌能起到有效地免疫監測。相比之下,非病毒型肝癌限制了免疫療法觸發的免疫監視的功效。
因此,靶向治療和重塑肝臟炎癥和代謝微環境,以及更好地理解和精確靶向血管生成、纖維化和營養供應,能夠增強腫瘤的淋巴細胞浸潤,重新建立有效的免疫監測和免疫檢查點封鎖反應。
編輯:小果果,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448371.com/linchuang/lcyj/10300.html
免責聲明:本站所轉載文章來源于其他平臺,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業相關知識,傳遞當前最新資訊。圖片、文章版權均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信息。
說明:本站所發布的案例均摘錄于文獻,僅用于科普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相關知識,不作為醫療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