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為轉化醫學網原創,轉載請注明出處
作者:Liz Zee
導讀:近年來,CAR-T細胞(嵌合性抗原受體T淋巴細胞)作為“活的藥物”在血液腫瘤和大腸癌等實體腫瘤治療中取得了令人振奮的效果,成為腫瘤治療新的發展方向,得到了醫學界廣泛的認可。任何一項新的治療手段從實驗室到臨床應用都需要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縱觀免疫細胞治療技術的發展歷程,CAR-T細胞治療技術同樣如此,雖然它在血液系統惡性腫瘤的報道顯示出前所未有的療效,但目前CAR-T細胞療法尚存在體內存續時間短、復發率高、對實體腫瘤療效不佳的缺陷。
CAR-T細胞療法就是通過基因工程技術,將T細胞激活,并裝上定位導航裝置CAR(腫瘤嵌合抗原受體),將T細胞這個普通“戰士”改造成“超級戰士”,即CAR-T細胞,利用其“定位導航裝置”CAR,專門識別體內腫瘤細胞,并通過免疫作用釋放大量的多種效應因子,高效地殺滅腫瘤細胞,從而達到治療惡性腫瘤的目的。
近日,耶魯大學的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超級強化”T細胞的方法,這一發現不僅可以提高基于細胞的癌癥免疫療法的有效性,而且還可以增加其可治療的癌癥種類。
CAR-T細胞介導的腫瘤免疫治療是癌癥治療的一種革命性手段。但抗原的丟失、惡劣的腫瘤微環境、T細胞代謝異常、免疫逃逸、T細胞的持久性不夠等因素都會導致CAR-T治療的失敗。因此,進一步提高CAR-T細胞治療腫瘤的效果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也是亟待攻克的難題。找到正確的分子靶點來設計T細胞,使其達到預期的功能,對于以T細胞為中心的治療具有廣泛的意義。
昨日(3月10日),耶魯大學醫學院的陳斯迪(Sidi Chen)團隊在《Cell Metabolism》上發表了一篇研究,題為“A genome-scale gain-of-function CRISPR screen in CD8 T cells identifies proline metabolism as a means to enhance CAR-T therapy”。

https://doi.org/10.1016/j.cmet.2022.02.009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基于“dead-guide”RNA (dgRNA)-CRISPR的全基因組激活篩選平臺,并利用該平臺在小鼠原代CD8 T細胞中實現了全基因組篩選,最終找到了Prodh2等多個新靶點。這項研究可以推動CAR-T細胞療法的進步。
在過去十年中,FDA(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已經批準了六種CAR-T細胞療法來治療B細胞淋巴瘤和多發性骨髓瘤。但是,這種療法盡管取得了早期的成功,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治療的有效性往往會降低,這就促使研究人員去尋找能夠增強T細胞功能的方法。此外,目前還沒有批準CAR-T細胞療法治療實體瘤。
在這項新研究中,耶魯大學遺傳學副教授、該論文的資深作者陳斯迪(Sidi Chen)的實驗室團隊設計了一種巧妙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掃描CD8 T細胞的基因組,以尋找可能增強細胞攻擊癌細胞能力的特定基因。
陳教授說,“我們開發了一種新型的全基因組功能篩選技術,以找到一種分子酶,這種分子酶的作用類似于“油門”,可以增加T細胞的代謝活性。”
他們發現,在用于研究三種不同類型癌癥(包括實體瘤乳腺癌)的小鼠模型中,有幾個基因的活性水平很高,其中包括PRODH2(一種參與細胞代謝的基因),刺激了CAR-T細胞活性的增加。

PRODH2是脯氨酸脫氫酶,是脯氨酸代謝通路的關鍵酶,而且特異的在線粒體中表達。通過直接在CAR-T細胞中過表達PRODH2可以重編程T細胞的脯氨酸代謝通路,增強CAR-T細胞的抗腫瘤能力。三種不同類型癌癥的小鼠模型都證實了過表達PRODH2可以增強CAR-T細胞殺傷腫瘤的能力。轉錄組、代謝組、免疫標志物的分析等實驗進一步驗證了PRODH2通過重編程脯氨酸代謝途徑促進了線粒體的增生,提高了氧化磷酸化的水平,同時降低了糖酵解水平,為CAR-T細胞提供了更多的能量。此外,當腫瘤細胞被PRODH2-CAR-T細胞清除之后會逐漸向記憶T細胞轉化,這有利于CAR-T細胞的持久性,提高抗腫瘤的治療效果。
研究人員表明,實驗結果證明了產出代謝旺盛的(hyper-metabolic)CAR-T細胞是有可能的,其性能優于現有的細胞療法。
陳教授說,利用這些新發現,未來的研究可以在臨床上測試新發現的代謝旺盛的CAR-T細胞類型,識別其他T細胞“超級充電器”,并將基于細胞的免疫療法擴展至不同的癌癥類型,特別是實體瘤。
參考資料:
https://news.yale.edu/2022/03/10/yale-scientists-supercharge-cancer-fighting-t-cells
注:本文旨在介紹醫學研究進展,不能作為治療方案參考。如需獲得健康指導,請至正規醫院就診。
編輯:小果果,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448371.com/linchuang/lcyj/10157.html
免責聲明:本站所轉載文章來源于其他平臺,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業相關知識,傳遞當前最新資訊。圖片、文章版權均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信息。
說明:本站所發布的案例均摘錄于文獻,僅用于科普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相關知識,不作為醫療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