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三位科學家因囊泡運輸調控機制獲得諾貝爾獎后,相關領域的研究迅速成為熱點。特別是近幾年外泌體相關基金和文章屢創新高,全球科研大咖紛紛扎堆此領域,有關外泌體載藥、診斷、預后監測、免疫療法等方向的文章陸續發表在Cell、Nature等各大頂級期刊上。外泌體已成為生命科學/臨床醫學研究的一大熱點。目前該領域累計已經發表了8,000余篇Medline論文,而我國的外泌體領域研究更是如火如荼,國自然資助項目數量均呈現井噴式增長,2019年外泌體國自然項目資助數達581項,總金額達2.45億。
外泌體的研究領域十分廣泛,除了癌癥領域,在神經系統疾病、心血管等領域也均有研究進展。在此背景下,外泌體研究必然是醫生科學家切入的最好時機。一方面,外泌體的機制已經比較清楚;另一方面,針對外泌體在不同疾病中的干預效果研究還遠遠不夠,更重要的是,針對外泌體研究資助的研究項目仍在迅速增長。
為此,測序中國與國際細胞外囊泡學會(ISEV)教育委員會執行主席、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細胞外囊泡分會(CSEV) 副主委鄭磊教授、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沈琳教授、廣東省人民醫院張緒超教授、第三軍醫大學大坪醫院心血管病專科醫院曾春雨教授、北京恩澤康泰CEO孔關義進行了深入對話,從不同疾病領域暢談外泌體技術的臨床應用現狀與難點。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鄭磊教授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廣東省醫學領軍人才,珠江學者特聘教授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檢驗科主任 廣東省重大疾病快速診斷生物傳感技術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國際細胞外囊泡學會(ISEV)教育委員會執行主席,世界華人檢驗與病理醫師協會副會長,中華醫學會檢驗分會常委,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細胞外囊泡分會(CSEV) 副主委,廣東省醫師協會檢驗醫師分會主任委員等。
測序中國:您作為CSEV創建者,積極推動中國囊泡研究與應用,與國際囊泡學會深度接軌,同時您課題組也一直專注于外泌體研究和轉化,碩果累累。能否分別介紹一下?
鄭磊教授:2017年由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王前院長牽頭,我作為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依托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成立了國內第一個細胞外囊泡學會—中國細胞外囊泡研究與應用專業委員會(CSEV),專委會已連續組織四屆學術年會,非常高興的是每年參會人數都是成倍增加的。尤其是在新冠疫情防控壓力劇增的去年冬季,CSEV第四屆學術年會改為線上舉行,會議注冊人數達2,100余人,點擊量高達5萬人次,關注度創歷史新高。我們依托學會,聯合國內囊泡研究領域學者,在2019年第三屆全國細胞外囊泡大會上發布了由CSEV組織編寫的國內第一本專業書籍《細胞外囊泡基礎研究與臨床應用》,累計發行3,800冊,為本領域初學者提供全面的學習資料。此外,在2020年全國積極抗疫的大環境下,我們學會攜手北京恩澤康泰推出了《外泌體大講壇》系列線上直播課,目前已經累計舉辦26期,給相關研究者盡可能提供學習交流的平臺。
為了與國際細胞外囊泡研究接軌,我們始終堅持走出去引進來方針,在深入參與ISEV學會領導工作的同時,積極邀請國際囊泡領域知名學者參與中國細胞外囊泡學術活動。1.走出去方面:我曾連續兩屆當選為國際細胞外囊泡學會(ISEV)Board of Director 執行委員,并于2020當選為ISEV教育委員會執行主席,積極推進ISEV全球教育培訓,也在亞太地區積極推進細胞外囊泡研究與應用,進一步提升了中國在國際細胞外囊泡研究領域的影響力。2.引進來方面:連續三年在CSEV學術年會期間舉辦“ISEV走進中國”環節,特別邀請到ISEV的主要領導者和知名學者進行開幕致辭和大會報告,包括:ISEV主席、JEV主編Jan L?tvall、ISEV Science/Meeting執行主席、JEV Associate Editor Kenneth Witwer;ISEV標準化委員會聯合主席Rienk Nieuwland;ISEV Communication執行主席 Susmita Sahoo等ISEV核心成員。此外,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應急管理項目的支持下,我們在廣州成功承辦了ISEV在中國的首個Workshop(2018 ISEV Guangzhou Workshop——EV-based Clinical Theranostics),在國內外產生積極影響。
本課題組研究工作也長期圍繞細胞外囊泡來開展,我們成功鑒定出了系列新型囊泡疾病標志物,同時創建了微液滴數字化定量分析等精準檢測新技術,近年來,研究成果發表在J Extracell Vesicles、Nano Lett、ACS Sensors、Biosens Bioelectron等專業期刊多篇,多項研究成果入選國內外學術會議交流。
測序中國:您是如何看待外泌體在臨床醫學的應用前景?
鄭磊教授:外泌體在臨床醫學中具有巨大的應用前景,主要包括疾病診斷和治療兩個方面。在診斷方面,尤其是在血液與體液等液態標本中檢測外泌體標志物從而獲取疾病相關信息的實驗診斷,比如腫瘤早期診斷,療效的預后評估等,美國Exosome DX公司已經有基于尿液的外泌體診斷產品進入NCCN指南;在治療方面,研究報道了,天然未經過工程化改造的外泌體在對其有較多攝取的臟器相關疾病中具有治療作用,比如體表相關的如衰老/脫發等、肝臟/腎臟/脾臟/肺部等疾病和腫瘤等。而工程化改造的外泌體很可能會增加外泌體的適用范圍,甚至具有作為臨床藥物的應用潛力。2015年成立的Codiak公司是第一個成功在納斯達克上市的專注于外泌體載藥應用轉化的公司,另外Evox和Capricor等許多新銳公司也都專注于外泌體療法的開發,并吸引了國際知名制藥公司和資本的支持;在國內,也有越來越多公司進軍外泌體應用轉化領域。
測序中國:近年來科研中對于外泌體的研究越來越活躍,您有什么建議或意見想提給已經或準備涉及外泌體領域的學者?
鄭磊教授:目前,針對外泌體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針對外泌體的定義,來源,合成與分泌、攝取等機制研究;2.針對微環境尤其是從外泌體角度解釋疾病發生發展機制的研究;3.尋找疾病診斷和預后生物標志物;4.將外泌體作為藥物載體類的研究。不管是研究哪一個方向,都有很多科學問題待解決,系統深入的研究對整個行業的發展都具有推進作用,例如:目前外泌體的分離方法較多,具體研究中采用哪一種較合適,還需要根據研究對象和目標確認。分離后的外泌體需要進行鑒定,這一點也需要行業達成共識。總之,針對外泌體研究的每一個環節,都需要我們逐步建立標準和共識,逐步規范。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沈琳教授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副院長、北京市腫瘤防治研究所副所長、消化腫瘤內科主任、I期臨床試驗病房主任、蘇州工業園區康林腫瘤科技創新研究院院長、2019年北京學者,衛健委胃癌/結直腸癌診療規范執筆人/組長,中國醫師協會外科醫師分會MDT學組主委,中國抗癌協會胃癌專委會秘書長,大腸癌專委會副主委,腫瘤精準治療專委會侯任主委,中國臨床腫瘤學會臨床研究專委會主委,中國醫藥創新促進會抗腫瘤藥物臨床研究專委會副主委,北京癌癥防治學會輪值理事長,中國老年醫學學會腫瘤分會會長
測序中國:液體活檢技術CTC、ctDNA技術在腫瘤臨床應用逐步規范和成熟,外泌體作為后起之秀最近發展很快,您如何看待液體活檢新貴外泌體技術的發展前景?
沈琳教授:液體活檢技術目前在腫瘤臨床領域最主要的應用價值在于診斷和監測,尤其對于精準治療而言,對治療靶點和標志物的及時檢測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臨床醫生提前做出治療決策,選擇合適的藥物方案,避免耐藥或者嚴重不良反應的問題,為患者爭取寶貴的時間。同時在治療過程中,液體活檢技術也能夠實時反映患者的病情變化,以便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液體活檢的本質都是對患者體液中生物標志物的探索,而外周血就是最可得、提供信息最多的生物樣本,目前腫瘤臨床應用中比較成熟的液體活檢方向以外周血為主,包括CTC和ctDNA在臨床的應用都非常深入。但CTC和ctDNA各自都存在一些優勢和劣勢,例如CTC是循環腫瘤細胞,能夠直接反映腫瘤的存在和復發轉移的可能,更加直接,同時攜帶從DNA、RNA到蛋白的完整生物信息,但缺點是數量太少,且穩定性差,無法保存,很難進行回顧性的研究。ctDNA在外周血中廣泛存在,相對來說更加穩定,易于保存,數量多,因此檢測起來有天然的優勢,目前國際國內都有大量基因檢測公司進入這一領域,其中多家佼佼者也已經上市,并且基于NGS的臨床診療指導也已經逐步被多種腫瘤指南所采納并推薦,但缺點在于只能檢測DNA層面的變異信息,離執行生物學行為的轉錄組和蛋白水平還有距離。外泌體檢測是近幾年逐步興起的方向,胞外囊泡這一概念2013年就獲得了諾貝爾獎,近幾年也獲得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外泌體從活體細胞分泌出來,可以攜帶多種DNA、RNA和蛋白多種組分,在患者血液、尿液、腹水胸水等體液中廣泛存在,且能夠在低溫條件下穩定保存,可以說綜合了CTC和ctDNA的優點,因此對臨床轉化意義是重大的。近幾年科學研究發展迅速,文章課題基金也在迅猛增加,這也加速了轉化,臨床試驗翻倍增長,并且國外有公司已經有產品進入FDA綠色通道,同時治療產品也進入臨床研究,說明了轉化的前景還是非常巨大的。
測序中國:外泌體在腫瘤應用的方向有哪些?
沈琳教授:外泌體在腫瘤中的應用前景非常廣闊。在液體活檢層面,外泌體相對易于獲取,攜帶足夠的生物信息,因此能夠攜帶腫瘤早期標志物信息,提供早期診斷的機會。對于中晚期患者而言,外泌體能夠用于治療標志物預測,幫助臨床選擇治療方案,同時在治療過程中提供動態監控,幫助更好地獲益。此外作為囊泡,外泌體載藥治療也是正在探索的方向。外泌體可以向腫瘤細胞運送組分,影響腫瘤的進展、轉移和耐藥等行為。而反過來說,也可以將外泌體作為藥物遞送的媒介,為其構建靶向性,使其用于遞送治療劑,從而擴展現有精準治療的給藥方式。
測序中國:外泌體轉化還有哪些問題和不足?針對這些問題有哪些改善的建議?
沈琳教授:首先,外泌體只是載體,關鍵的生物學功能在于內含物,因此關鍵在于對外泌體內含物影響腫瘤發生、發展、藥物應答的機制,以及作為診斷和治療標志物的價值進行充分研究,這和整個腫瘤研究領域的發展是分不開的。其次,外泌體作為微小囊泡,生物穩定性存在一定波動,在分離提取方面有諸多的方法,可能對結果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需要逐漸開發、推廣統一、高效的標準。此外,由于外泌體概念相對較新,研究基礎還不夠,且投入資助不夠,公司參與度不夠,臨床隊列研究不夠,因此外泌體在應用方面目前也還在發展之中,在臨床應用方面目前相對CTC和ctDNA還很稀缺,有待更多的規范建立。
但目前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始重視外泌體,希望未來業界不斷深入研究外泌體相關機制的基礎上,開發穩定方法,建立標準和質控,申請大型課題支持,加強基礎研究、企業合作和臨床轉化的聯系,更好地推動外泌體在腫瘤領域的發展和應用。
廣東省肺癌研究所-張緒超教授
廣東省肺癌研究所所長、中心實驗室主任、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理事會常務理事、CSCO腫瘤生物標志物專家委員會秘書、廣東省轉化醫學會腫瘤學分會主任委員、廣東省抗癌協會肺癌專業委員會常委、廣東省抗癌協會靶向與個體化治療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抗癌協會分子診斷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藥理學會腫瘤藥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測序中國:液體活檢是目前精準醫學發展最快的領域,包括CTC、ctDNA、外泌體,目前CTC和ctDNA已經在肺癌精準治療領域應用比較成熟,深刻的改變了臨床實踐,推動醫學發展。做為三駕馬車之一,外泌體雖然研究逐步增多,但是比較集中基礎研究,臨床試驗雖然也逐步開展,可能還走在轉化的路上,您如何看待這種基礎研究和臨床轉化的關系?
張緒超教授:在腫瘤學臨床實踐和研究中,液體活檢技術已經被廣泛應用,并在技術上處于快速發展過程中。采用cfDNA、CTC兩種生物材料已經積累了較多的證據,在晚期腫瘤中得到了臨床推廣和應用,特別是來自血漿的cfDNA,被用于分子診斷、疾病或微小殘留病監測、靶向治療耐藥機制分析、甚至是疾病早期檢測。采用這些生物材料,患者血漿中的另一種重要生物材料外泌體也正得到加強研究。腫瘤患者的外泌體是一種細胞分泌的微囊泡結構,其中攜帶了DNA、RNA、蛋白質等腫瘤相關信息成分。因而,理論上能夠從外泌體中檢測到DNA序列變異、RNA的表達變化、蛋白質變化等。由于存在外泌體分離技術、分離量、及檢測技術的挑戰,外泌體在腫瘤學中的應用還需要加強和深入研究。特別是應該做好基礎研究和轉化應用的銜接,即圍繞上述挑戰性的技術難題,如何將實驗室的工作成果轉化到的臨床場景的成功應用。
測序中國:您對外泌體的轉化前景如何看待?是否有可能進入到臨床實踐中?
張緒超教授:總的來看,外泌體在臨床腫瘤學和其他學科中的轉化應用前景良好。外泌體攜帶了DNA、RNA和蛋白質因子等信息。這些分子有潛力能夠幫助判斷腫瘤的發生、靶點分子分型、預后判斷、靶向治療耐藥機制、PDL1表達水平、殘留疾病監測等。在未來,是否能夠進入主要取決于臨床轉化應用研究的成果和證據級別。如果能夠解決外泌體的特異性分離,并在達到一定分離產量的基礎上,采用NGS/免疫細胞化學等技術穩定監測到靶點基因突變、PDL1或HER2等蛋白表達水平,結合干預性臨床隊列分析能夠給患者帶來精準診斷和有效指導用藥的好處,那么外泌體就可能會得到真正的臨床實踐應用。
測序中國:在2016年第十三屆肺癌高峰論壇——液體活檢:規范與精準同行形成的專家共識中,提到液體活檢包括血液循環腫瘤細胞、血漿游離DNA和外泌體。外泌體已經進入到臨床專家的視野中。您認為外泌體真正走到臨床應用中應該需要大家做出哪些努力?
張緒超教授:在2016年的第十三屆肺癌高峰論壇專家形成的共識中,外泌體已經被納入作為臨床轉化研究的主要內容之一。但在今天來看,外泌體的臨床研究證據尚處于低級別的證據水平。所以,在當前和未來,需要大家多方努力,共同協作,才可能將外泌體應用真正推向臨床。這些努力需要包括以下幾點:(1)在外泌體的材料獲得方面,應該結合分析技術的敏感性,優化外泌體的分離技術,提高外泌體產量,并使之標準化。處于分析流程上游的外泌體分析相關試劑盒和耗材的研發很重要。(2)分析技術方面,應該結合臨床應用目的,提高分析性能,提高臨床分析敏感性和特異性。利用外泌體分析的分子標志物內容可能包括DNA變異、RNA表達變化、蛋白質表達變化等。臨床分子標志物的分析準確性需要研究來驗證,譬如采用外泌體分析EGFR、KRAS、ALK、ROS1、HER2、NTRK、MET、RET、BRAF等靶點基因變異時,和利用腫瘤組織及血漿游離DNA進行比較,基于外泌體分析的準確性是否達到非劣效水平是判斷臨床應用價值的重要依據。(3)需要結合臨床隊列,設計合理的隊列研究,來證實外泌體的臨床場景下應用能夠給患者帶來有效指導靶向用藥、預后預測,甚至是早期疾病檢測或微小殘留病分析等。總之,在上述各個環節都需要獲得高質量可信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外泌體才能真正應用于臨床給患者帶來獲益。
第三軍醫大學大坪醫院心血管病專科醫院-曾春雨教授
第三軍醫大學大坪醫院心血管病專科醫院院長、重慶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長、心血管內科主任、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國家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首席科學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美國Clin Exp Hypertens雜志副主編、Hypertension等10余種SCI雜志編委、重慶市醫學會心血管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測序中國:能否介紹一下您在心血管領域的工作情況?
曾春雨教授:EVs研究領域非常寬泛,包括EVs的來源、靶向、與受體細胞的融合過程,也包括EVs本身的分泌、構成、內容物的成分,作為標志物和治療手段的應用前景等等問題。我們前期針對EVs中的一些問題做了一點點的工作。如:在EVs的構成方面,我們發現EVs中除蛋白、mRNA外,還存在DNA片段,某些DNA片段具有完整的結構,可以在轉入受體細胞后發揮作用,如:EVs中的AT1受體基因、SRY 基因等(Clin Sci, 2015;129:259;J Mol Cell Biol. 2013;5:227)。在EVs作用方面,我們發現間充質干細胞EVs中miR-210可以通過影響Efn3基因促進心梗后微血管的形成,從而保護心功能(Biochim Biophys Acta – Mol Bas Dis.2017;1863:2085);細菌感染后LPS刺激單核細胞釋放富含miR-27a的EVs,通過作用于血管內皮,損傷Mas受體功能,發揮升高血壓的作用(Am J Hypertens 2020;33:31)。在診斷方面,我們發現 EVs中的長鏈非編碼RNA,CoroMarker,可以用于診斷動脈硬化性疾病(Clin Sci. 2015;129:675;Cardiovasc Res 2016;112:714)。
測序中國:外泌體在心血管領域的研究和應用現狀如何?
曾春雨教授:EV攜帶蛋白質、RNA和/或microRNAs(miRNAs)等分子,在細胞間通訊中起著載體的作用。大量證據表明,EVs參與許多生理和病理性心血管過程,包括血管生成、血壓調節、心肌細胞肥大,以及心肌纖維化。由于EV普遍存在于血液和尿液等體液中,EV已被用作心血管疾病的潛在生物標志物。此外,由于EVs是干細胞旁分泌效應的重要組成部分,EVs作為干細胞治療替代方案得到人們的重視。臨床前研究已顯示了EVs在保護心肌缺血損傷以及促血管生成等方面的治療潛力。
現在用于心血管疾病治療的EVs 包括間充質干細胞和造血祖細胞或干細胞(CD34+細胞),這些EVs應用促進心肌梗死(MI)后的心臟修復。隨著EVs的應用,人們還嘗試對EVs進行生物工程化改造,具體目標包括調節EVs釋放、提高其生物活性、穩定性、靶向性和向心血管系統轉送(通過開發EVs運載系統)等技術。如:靶向技術可以增加EVs在心血管系統中的積累,從而減少所需的劑量。
測序中國:外泌體研究和轉化如火如荼,美國exosome dx公司開發的尿液外泌體診斷產品EPI已經納入醫保并進入FDA綠色通道;codiak公司2020在納斯達克上市,通過工程化外泌體治療癌癥和罕見病,很多國際制藥巨頭也紛紛投入這個領域來,您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曾春雨教授:EV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不僅因為來源不同,功能不同;即使在同一機體同一細胞,不同的狀態下分泌的EVs差別也很大,因此,如何實現EVs的標準化一直是大家關心的問題。此外,EVs在機體的穩定性、靶向性也是困惑大家的關鍵細節,但這些細節又決定了EVs治療的成敗。codiak公司通過工程化外泌體治療癌癥和罕見病為人們在這方面的努力提供了有益的借鑒,相信隨著材料學、藥物學、工程學等加入EVs轉化研究隊伍中,必將為EVs臨床應用添加助力。
北京恩澤康泰CEO-孔關義
中國醫藥質量管理協會臨床試驗及大數據質量管理分會青年委員。畢業于武漢大學,生物信息領域資深應用專家。先后在諾禾致源、菲沙基因、百邁客工作,曾擔任生物信息總監和醫學事業部總監。主導和參與的科研合作項目成果發表在Science,Nature biotechnology ,Nature communication,JEV等雜志上。申請發明專利20余項及多項軟件著作權。2017年創立恩澤康泰,領導恩澤康泰成為外泌體臨床轉化領域的領跑者。
測序中國:外泌體分離和使用的技術一直是行業難點,作為國內首家致力于外泌體技術開發與臨床轉化的創新型高科技公司,您是如何解決這一難點的?
恩澤康泰CEO孔關義:科學研究領域基于超離的差速離心和梯度密度離心應用較為廣泛,但是其受到本身設備通量及可標準化程度的影響,并不能滿足臨床轉化的需求。要解決外泌體的分離,首先要解決外泌體分離質量(包括純度、得率及活性等方面)的評估,然后才是技術路線的選擇。我們在這兩個方面做了非常深度的研究和比較,形成了外泌體分離方法及質控方法等一系列的專利,目前多數已經獲得授權,也發表了相關的方法學論文,并且基于自主知識產權開發了Exosupur試劑盒(SEC原理)主要用于大批量臨床樣本的分離,有效解決了通量和重復性的問題。針對外泌體的治療應用則需要解決大體積起始樣本的外泌體分離,基于自主技術與工業化供應商的合作,結合國際外泌體治療領域的工業化進展,我們形成了一套切向流+層析的分離體系能夠有效的解決大體積的外泌體分離,并且有效保障外泌體的純度和得率。
測序中國:作為外泌體頂級期刊JEV發表研究文章的公司,您如何看待科研服務和臨床業務的關系?
恩澤康泰CEO孔關義:外泌體臨床應用前景廣闊,已經在一些領域有了明確應用場景,但是還有更多的應用潛力有待挖掘。外泌體更多應用場景的挖掘離不開外泌體基礎科研及臨床研究的突破,外泌體的基礎研究能夠發現更多的潛在治療靶點和生物標志物,而臨床的研究能夠對治療靶點及標志物進行有效的驗證。高質量的科研服務能夠有效的促進外泌體基礎研究和臨床研究的進展,挖掘更多的潛在應用場景,并結合臨床研究推動外泌體應用的臨床進展,有效促進臨床轉化。因而,科研服務能夠有效的促進臨床轉化業務,同時也能夠讓企業保持敏銳的嗅覺,時刻關注外泌體領域基礎和臨床研究的進展。基于此,我們發起了E100計劃,以疾病的臨床診斷和治療為切入點,依托特有的外泌體技術和多維度檢測及功能機制研究平臺,與國內相關領域的臨床專家合作,以系統性的篩選、發現、建立、驗證一系列可用于疾病診斷和治療的單個或多個標志物分子,進一步在體內、體外層面對目的分子的功能機制進行研究探索,最后通過大量不同腫瘤、不同疾病的系統性研究,建立基于大樣本量的具有統計學意義的臨床應用評價,最終建立可用于疾病臨床診斷、預后評估和治療相關的外泌體醫學數據庫,助力臨床精準治療。
測序中國:目前這個細分領域快速發展,企業在推動行業發展中如何做出貢獻?
恩澤康泰CEO孔關義:外泌體領域快速發展,整個產業還處于早期階段,企業規模還不大,這是國內行業的現狀。對于企業在推動行業發展如何貢獻力量可以有以下五個方面:首先,企業要能夠堅守正確的價值觀,提供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為客戶創造正向的價值,我們核心價值觀的第一個就是“專業嚴謹”,這是我們立志于做臨床科研首選合作伙伴的根本;其次,企業要投入到外泌體臨床應用關鍵技術問題的解決上,以技術出發推動應用的進展,比如我們針對外泌體微量特征開發了外泌體UMIRTM建庫技術,針對外泌體RNA獨特性建立了嚴格的六步質控法;再次,企業保持開放,開展與基礎及臨床專家的合作,促進外泌體基礎科學和臨床的突破;然后,企業要建立高要求的內部質量標準,并與行業協會合作共同推動行業標準的建立,推動行業有序發展,比如我們公司CTO趙立波博士積極參與執筆了國內首個外泌體專家共識—《外泌體研究、轉化和臨床應用專家共識》;最后,企業還應起到正確的行業知識教育和傳播的作用,讓更多的人關注并理解外泌體這個行業,比如3月6日我們與CSEV、醫藥加聯合主辦的共識與實踐 探索與挑戰2021外泌體臨床應用難點與行業展望學術沙龍會議。以上這五個方面,也是恩澤康泰一直在努力的方向。
編輯:小果果,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448371.com/cells/wmt/4938.html
免責聲明:本站所轉載文章來源于其他平臺,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業相關知識,傳遞當前最新資訊。圖片、文章版權均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信息。
說明:本站所發布的案例均摘錄于文獻,僅用于科普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相關知識,不作為醫療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