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應性皮炎 (AD) 是一種廣泛存在的慢性皮膚病,與異常的過敏性炎癥有關。目前的治療涉及廣泛或靶向免疫抑制策略。
然而,增強免疫系統以控制疾病的方法仍未得到檢驗。研究證明 AD 患者存在血液自然殺傷 (NK) 細胞缺陷,既具有診斷價值又可通過治療改善。
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臨床研究團隊在國際學術期刊Sci Transl Med.發表了題為Blood natural killer cell deficiency reveals an immunotherapy strategy for atopic dermatitis(血液自然殺傷細胞缺乏揭示了特應性皮炎的免疫治療策略)的研究報告。
特應性皮炎(AD)又名特應性濕疹,曾稱為“異位性皮炎”、“遺傳過敏性皮炎”,是一種慢性、復發性、炎癥性皮膚病,臨床上以皮膚干燥、劇烈瘙癢和濕疹樣皮疹為特點,常自嬰幼兒期開始發病。
常反復發作,夜間瘙癢嚴重,可影響睡眠,嚴重者影響日常生活、工作和學習。
特應性皮炎(AD)是皮膚科常見疾病之一,已成為全球一大公共衛生問題。近30余年全球AD的發病呈逐漸升高的趨勢,發展中國家患病率明顯增加,可能與城市化、工業化有關。
本病通常初發于嬰幼兒期,1歲前發病者約占全部患者的50%,該病呈慢性經過,部分患者病情可以遷延到成年,但也有成年發病者。
該報告指出,特應性皮炎或濕疹是最常見的炎癥性皮膚病,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重大負面影響,在美國每年花費 53 億美元。
AD 的特征是 2 型細胞因子白細胞介素 4 (IL-4)、IL-5 和 IL-13 的產生增加,這會促進 AD 的發病機制 。
盡管通常與適應性 T 輔助細胞 2 型反應相關,但最近的研究發現先天免疫細胞群如嗜堿性粒細胞和先天淋巴樣細胞 (ILC2s) 是 AD 中這些細胞因子的主要來源。
因此,目前 AD 的治療策略完全集中在廣泛或選擇性免疫抑制上,以對抗病理性炎癥。
然而,盡管眾所周知免疫細胞促進 AD 發病機制,但維持免疫穩態和抑制 AD 炎癥的內源性機制仍不清楚。
除皮膚損傷外,中度至重度 AD 與全身免疫反應相關,包括血液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免疫球蛋白 E (IgE) 升高以及其他特應性疾病(如哮喘和食物過敏)的發展。
抑制 AD 中炎癥的免疫通路的鑒定可能會揭示以前未被識別的細胞通路,這些細胞通路可以作為治療目標來改善 AD 和潛在的其他過敏性疾病。
除了嚴重的 2 型炎癥外,已知 AD 患者的抗病毒免疫力下降,并增加了發展為嚴重播散性皰疹病毒 (eczema herpeticum) 和痘苗病毒 (eczema vaccinatum) 感染的風險。
自然殺傷 (NK) 細胞是先天性淋巴細胞,占循環外周血單核細胞 (PBMC) 的 5% 至 10%,并且通過產生干擾素-γ (IFN-γ) 來關鍵地促進抗病毒免疫。
自 20 世紀 80 年代初期以來,研究證實AD 患者的 NK 細胞數量、殺傷能力和 IFN-γ 產生發生了變化; 然而,這一特征的特異性和臨床應用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視了。IFN-γ 已被證明可以抑制炎癥,這表明 NK 細胞失調是 AD 的一個功能相關特征。
最近的研究表明,NK 細胞和 IFN-γ 可以在體外和過敏性肺部炎癥期間抑制 ILC2 炎癥反應,這表明 NK 細胞廣泛參與調節過敏性炎癥。
NK 細胞缺乏是中度至重度 AD 的診斷特征
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選擇了388位受試者,首先對 25 名患有中度至重度 AD 的成年患者(43 ± 3.4 歲;52% 為女性)的血液淋巴細胞亞群進行了綜合分析,并將其與 363 名沒有 AD 的受試者(50 ± 1 歲;64 %女性)進行比較。
分析顯示,與對照組(178.1 ± 0.7 NK 細胞/mm 3;P = 0.00016 )相比,AD 患者的血液 NK 細胞數量(平均 116.7 ± 24.6 NK 細胞/mm 3 )顯著和選擇性減少,在AD 隊列中 72% 的 NK 細胞數量低于正常值的第 2.5 個百分位數(
使用接受者操作特征 (ROC) 曲線對診斷價值的分析表明,血液中 NK 細胞數量可以有效地區分患有 AD 的患者和在多個醫院部門看到的沒有 AD 的所有患者隊列。
血液中 NK 細胞在區分 AD 和中度至重度不明原因慢性瘙癢癥 (CPUO) 方面更為有效,CPUO 是另一種目前缺乏區分生物標志物的瘙癢癥 。
這些發現表明,與 AD 相關的慢性炎癥可以促進血液 NK 細胞的活化、成熟和整體丟失。
與目前 AD 的免疫抑制治療方法不同,這些發現提供了一種新的范例,其中逆轉患者的 NK 細胞缺陷可能提供治療益處。
癌癥免疫療法中的NK 細胞激動和 NK 細胞檢查點抑制策略已被證明在擴增宿主個人NK 細胞和增強其功能方面非常有效。
因此,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建議將基于 NK 細胞的免疫療法輸注作為 AD 的治療方法。
編輯:小果果,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448371.com/cells/myxb/31181.html
免責聲明:本站所轉載文章來源于其他平臺,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業相關知識,傳遞當前最新資訊。圖片、文章版權均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信息。
說明:本站所發布的案例均摘錄于文獻,僅用于科普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相關知識,不作為醫療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