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癥,全世界人民的公敵,發病原因復雜,經常被看作是遺傳因素和生活環境因素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
一個人身上每天有數萬億個細胞在復制,在致癌物(吸煙、酗酒、電離輻射、幽門螺桿菌等)影響下,每天約有50-100萬個細胞在復制過程中可發生突變。有的突變細胞進一步變為癌細胞。
近日,來自南京醫科大學的研究團隊在美國癌癥研究學會(AACR)旗下雜志 Cancer Research 上發表了最新研究,題目為“Genetic Risk for Overall Cancer and the Benefit of Adherence to a Healthy Lifestyle”。
該項研究構建了一套發病率加權的總體癌癥多基因風險評分(CPRS),通過對442501名參與者分析得出:97.17%的參與者(429984/442501)至少有一種癌癥的高遺傳風險。
此次研究共計將442501名參與者納入最終分析,其中包括202842名男性和239659名女性。在中位隨訪7.07年期間,共有26320例癌癥病例,其中男性13480例,女性12840例。樣本均來源于UKB。
而在對特定性別CPRS與總體癌癥風險的相關性進行研究后,與未患癌的參與者相比,罹患癌癥的參與者CPRS更高,而CPRS更高的參與者不論在男性還是女性中,都更易患多種癌癥。
簡單說起來就一句話:基因出問題了。再具體一點說,就是因為基因出了問題,導致人體的正常細胞失去了控制,變成了癌細胞。人體的免疫系統是我們身體強大的“保護傘”,當有外來的細菌、病毒或是體內任何異常生長的細胞都會被免疫系統識別并消滅掉。
免疫細胞清除癌細胞需要兩個重要步驟,第一步是識別,第二步是消滅。免疫細胞需要識別腫瘤細胞的一些表面特征,發現它是壞人。這就像警察從時間、地點和線索等綜合信息,判斷一個人是不是罪犯。警察光知道一個人是罪犯是不夠的,還需要能鏟除他們。同樣道理,免疫細胞也不能光發現癌細胞,還需要清除它。
但是當免疫系統出現問題時,癌癥細胞就可能逃脫免疫的殺傷,此時免疫系統常常因為分不清敵我,而放過了本應該被殺傷的癌細胞。癌癥的發生,說明免疫細胞的監管作用失靈了,這叫做“免疫逃逸”。?
有些時候,“識別”會出問題。因為狡猾的腫瘤細胞利用免疫系統自我保護機制,欺騙免疫細胞,傳遞一個錯誤信號:對方是好細胞,別殺死它,導致腫瘤細胞逃脫免疫系統的監視和清除,大量快速增長。還有些時候,“消滅”這一步出了問題。免疫細胞明明識別了癌細胞,但卻沒啥反應,變成“圍觀吃瓜警察”。
這是因為癌細胞很聰明,它們能給免疫細胞發送各種信號,來抑制免疫細胞的活性。就像罪犯給警察送禮一樣,讓它們“高抬貴手”。此外,還有一個特別的原因,腫瘤中的細胞大多來源于人體自身,免疫系統不會輕易把它們視為異物,因此不會主動對它們展開攻擊。
相信看完人體內這場沒有硝煙卻驚心動魄的戰爭,你會對癌癥的發生及免疫療法有更深刻的了解。
免疫療法簡單來講,就是通過強化自身免疫系統來治療疾病的一種概念。現代免疫學的發展,使人們認識到免疫功能的穩定在腫瘤發生、發展、轉移、逆轉、消退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僅可以預防癌癥的發生,即使癌細胞已在生長,通過強化人體的免疫力,也可能將其擊退。
通過強化人體免疫力而對付癌癥,就是目前世界上盛行的“免疫療法”。
免疫治療無疑是人類最新的武器,是當下腫瘤治療領域最具前景的發展方向之一。近些年,多項免疫療法取得突破性的進展并且通過FDA的批準用于臨床。
第一種是免疫細胞療法,簡單說就是抽取患者體內的免疫細胞,把腫瘤的特征“告訴”免疫細胞,在體外培養、誘導出可能具有殺傷腫瘤能力的細胞,再輸回患者體內進行“戰斗”,此類療法包括LAK,DC,CIK,DC-CIK,CAR-T,TCR-T,NK,CAR-NK,腫瘤浸潤性淋巴細胞(TILs)等等。經過十數年的研究,很多方法被淘汰,眼下還比較出色的是CAR-T,TCR-T、NK這幾種方法,都是通過改造人體的免疫細胞來殺傷腫瘤。其中CAR-T目前全球已有6款產品獲批上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另一種則是免疫檢測點阻斷劑藥物,這些藥物能使癌細胞周圍削弱免疫系統的信號失效,使免疫細胞不被蒙蔽,繼續攻擊腫瘤細胞,如抗體阻斷CTLA-4以及PD-1通路,能阻斷腫瘤細胞對T細胞的“欺騙”,讓T細胞恢復對腫瘤細胞識別和殺傷的能力。
面對癌細胞,人類的研究步伐不會停止,無論是血液腫瘤還是實體腫瘤,免疫療法都能發揮其優勢,做到精準治療,有望為所有癌癥帶來突破。
編輯:小果果,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448371.com/cells/myxb/11889.html
免責聲明:本站所轉載文章來源于其他平臺,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業相關知識,傳遞當前最新資訊。圖片、文章版權均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信息。
說明:本站所發布的案例均摘錄于文獻,僅用于科普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相關知識,不作為醫療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