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上迫切需要找到一種治療DN安全有效的新方法,因此,福州總醫院干細胞治療科采用經胰背動脈、雙腎動脈介入及外周靜脈移植臍帶間充質干細胞(UCMSC)治療DN患者,觀察其臨床療效和安全性。
本次研究選用經胰背動脈、雙腎動脈介入移植UCMSC,考慮UCMSC在胰腺內可分化為胰島細胞,從而提升患者胰島細胞數量及改善胰島細胞功能,增加胰島素分泌量,從而緩解DN患者的臨床癥狀,以及UCMSC在腎臟可分化為多種腎臟細胞,從而改善患者腎功能。
研究通過監測實驗組與對照組2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后3個月的血壓、血糖、C肽值以及腎功能指標的變化情況,來分析比較2組患者的治療效果,評價經胰背動脈、雙腎動脈介入及外周靜脈移植UCMSC對治療DN的臨床療效。
資料與方法
一、病例選擇
實驗組:干細胞治療科收治的15例DN患者,男8例,女7例;年齡(46.40±8.91)歲,病程(5.40±1.92)年;對照組:腎內科收治的15例DN患者,男8例,女7例;年齡(46.6±7.89)歲,病程(5.53±1.41)年。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入選患者均為臨床期DN患者,其診斷標準為:持續性蛋白尿(24h尿蛋白定量>0.5g,且連續2次),并排除其他可能引起尿蛋白增加的原因;腎功能進行性下降,可伴有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水腫、高血壓等其他糖尿病的慢性合并癥。
兩組患者均排除合并惡性腫瘤、全身感染、局部嚴重感染、結核感染及心、肺、肝等重要臟器的功能障礙者等,對治療及實驗方案知情同意,并且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推。
二、方法
(一)? UCMSC制備???用于治療DN的UCMSC均由福州總醫院福建省移植生物重點實驗室自行制備。產婦知情同意,通過倫理委員會批準,獲取足月妊娠的產婦臍帶。分離UCMSC:分離并去除臍帶外膜和血管組織,取臍帶基質,將其剪碎,加入質量分數為0.1%膠原酶IV消化過夜。
離心后,取下層沉淀再用0.25%胰蛋白酶37℃消化1h,過100目篩網,收集含細胞的濾液,離心后計數,接種于低糖DMEM無血清培養基中,置于37℃、5%CO2培養箱中培養。
移植前所用臍帶干細胞均經過檢測:細胞呈紡錘狀,病原學檢查陰性(包括細菌和真菌等),具有典型的間充質干細胞的免疫表型,內毒素試驗陰性。
(二)??治療方法???兩組患者均持續治療1個月,根據病情需要均給予常規治療:糖尿病飲食,控制蛋白質攝入量,纈沙坦(80mg,口服,每天1次)控制血壓,皮下注射甘精胰島素控制血糖,并且在治療過程中,根據患者實際血圧、血糖情況及時調整纈沙坦、甘精胰島素用量。實驗組患者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用經胰背動脈、雙腎動脈介入及外周靜脈移植UCMSC進行治療。
(三)??實驗組患者經胰背動脈、雙腎動脈介入及外周靜脈移植UCMSC???每周1次,共4次。第1次行導管介入經胰背動脈、雙腎動脈移植UCMSC。術前用藥:仙特敏、非那根針、安定注射液。經右側股動脈穿刺,置入穿刺鞘,肝素生理鹽水間斷推注抗凝,置入動脈造影導管至腹腔干,打入造影劑,保存造影圖像。
定位胰背動脈,用5F導管置入胰背動脈,行造影,保存圖像,確認該血管正確無誤。20min內將UCMSC懸液40m1(細胞數:體質量kg×106個)輸注完畢,輸注過程中不斷檢查導管位置,保證導管不從動脈中脫出。之后行雙腎動脈介入術,分別定位左右腎動脈,定位退出導管,用5F導管先后置入左、右腎動脈,行造影,保存圖像,確認該血管無誤,左右各20min內將UCMSC懸液40m1(細胞數:體質量kg×106個)輸注完畢,輸注過程中不斷檢查導管位置,保證導管不從動脈中脫出。
術畢拔出穿刺鞘,局部壓迫止血15min后,加壓包扎,患者平臥,穿刺肢體制動24h。第2~4次UCMSC經外周靜脈途徑輸入移植,每次均輸注UCMSC懸液50m1(細胞數:體質量kg×106個),UCMSC移植后均給予心電監護及其他對癥支持治療。
三、療效評價指標
于治療前及治療后3個月監測患者收縮壓、舒張壓、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空腹C肽,餐后2h C肽以及腎功能指標,如尿素氮、血清肌酐、24h尿白蛋白定量。
四、統計學分析方法
運用R(Version3.2.2)統計軟件,收縮壓、舒張壓、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空腹C肽、餐后2h C肽、尿素氮、血清肌酐、24h尿白蛋白定量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分別對實驗組治療前、后及對照組治療前、后各項指標的差異進行統計分析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對實驗組、對照組治療前、后各項指標的差值進行統計分析比較,以P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一、療效評估???經治療后,兩組患者的收縮壓、舒張壓、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尿素氮、血清肌酐、24h尿白蛋白定量均較治療前下降,空腹C肽、餐后2h C肽值均較治療前升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表1、2)。
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指療后3個月的各項指標差值進行比較,在舒張壓、尿素氮、血清肌酐、24h尿白蛋白定量這4個指標方面,實驗組患者下降程度較對照組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表3、4);在收縮壓、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空腹C肽、餐后2h C肽這5個指標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3)。
二、安全性分析???經胰背動脈、雙腎動脈介入及外周靜脈移植UCMSC后,患者出現穿刺點滲血1例、乏力癥狀2例、低熱(體溫36.9℃)1例,給予對癥處理后可完全緩解。
討論
DN是糖尿病常見的微血管并發癥,是糖尿病終末期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其發病機制包括:(1)氧化應激損傷;(2)晚期糖基化終產物的堆積;(3)慢性炎癥反應,(4)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的改變。
DN組織學改變包括腎小球硬化、腎小管間質纖維化、小動脈玻璃樣變等。目前DN常規治療的效果欠佳,只起到延緩病情發展的作用。
UCMSC是存在于新生兒臍帶組織中的多功能干細胞,在特定的條件下可誘導分化為破骨樣細胞、心肌細胞和神經元樣細胞等。
UCMSC生物學特性有以下幾點:(1)多能性或全能性:(2)自我更新能力:(3)高度增殖能力;(4)免疫二元性,可以抑制不同物種間的免疫排斥反應,同時對同種異體屏障具有免疫耐受性。因其具有良好的多向分化潛能和活躍的增殖特性,因此,UCMSC移植為DN的治療提供了一種新方法。
?
本次實驗結果提示:經胰背動脈、雙腎動脈介入及外周靜脈移植UCMSC治療DN,與單純控制血圧、血糖等常規治療DN的方法均能有效控制患者血壓、血糖以及改善患者腎功能。
但經胰背動脈、雙腎動脈介入及外周靜脈移植UCMSC治療DN,在控制好舒張壓、尿素氮、血清肌酐和24h尿白蛋白定量方面,其療效優于單純控制血壓、血糖等常規治療方法,尤其在改善患者腎管功能方面效果顯著;其作用機制可能為UCMSC移植后。
在體內分化為胰島細胞或促進胰腺內源性胰島細胞再生,同時UCMSC可以分化為多種腎臟細胞,包括系膜細胞、內皮細胞、上皮細胞,促進腎臟結構和功能恢復,UCMSC也可通過旁分泌/內分泌營養性生長因子,調節免疫反應,最終促進腎臟修復,從而顯著改善患者腎功能。
治療后兩組的空腹和餐后2h血糖比較,實驗組雖低于對照組,但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兩組的空腹和餐后2hC肽值比較,實驗組雖高于對照組,但無統計學意義,可能與胰島細胞的誘導分化和成熟比較緩慢而觀察時間尚短有關。
?
與傳統的治療方法相比,UCMSC移植治療DN是一種新型且有效的治療方法,能顯著改善患者腎功能和延緩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的進展,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編輯:小果果,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448371.com/cells/gxb/9135.html
免責聲明:本站所轉載文章來源于其他平臺,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業相關知識,傳遞當前最新資訊。圖片、文章版權均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信息。
說明:本站所發布的案例均摘錄于文獻,僅用于科普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相關知識,不作為醫療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