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性關節炎全球發病率為0.24%,我國的RA患病率目前為0.3%,在我國有超過500萬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可發生于任何年齡,并且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生的頻率也越來越高。
關于類風濕性關節炎
提到類風濕性關節炎,大家通常會將其與風濕性關節炎、骨關節炎混為一談。
骨關節炎不屬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病變部位以大關節為主,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變態反應性疾病,是風濕熱的主要變現之一,多發于膝、踝、肩、肘等大關節。
而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以侵蝕性關節炎為主要癥狀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現為關節僵硬、疼痛、炎癥、活動受限以及關節侵蝕,可導致關節畸形及功能障礙。具體發生的病理機制還在研究中,主要涉及多種免疫細胞的異常激活,導致持續慢性炎癥,進而導致關節損傷和破骨細胞活性增強介導過度的骨吸收。
該疾病也可累及關節外器官。

針對于類風濕關節炎傳統治療是以非甾類抗炎藥、抗風濕藥、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及免疫調節劑等為主,可以起到一定的緩解癥狀的效果,但對于難治性、反復病例效果不明顯,并且存在患者不耐受、藥物不良反應多、產生抗藥性的可能。
目前對于干細胞的研究成為類風濕關節炎治療的熱點,其中間充質干細胞以其多向分化能力、免疫抑制性能,以及組織損傷修復能力和低風險性,為類風濕關節炎的臨床應用提供了新的前景。
臨床進展及應用案例
類風濕關節炎的疾病特征主要為優勢致病免疫細胞釋放促炎因子,同時外周免疫耐受改變所導致的免疫應答缺陷。
MSCs可通過調節來自先天免疫細胞亞群及獲得性免疫細胞亞群的激活、增殖及分泌功能來實現對自身免疫系統疾病方向的應用。
值得注意的是,MSCs在類風濕關節炎應用中獲得的一些令人欣喜的結果。近年來由于MSCs的特性和臨床應用潛力,MSCs對于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改善已成為一種新穎且有前途的應用方案。
研究進展
空軍第九八六醫院腎臟病科、陜西省組織細胞庫的臨床研究團隊在《空軍軍醫大學學報》上發表了題為《間充質干細胞對類風濕關節炎的免疫調節作用研究進展》的研究報告。
該報告指出,MSCs是一種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及多向分化潛能的成體干細胞,已被證實具有免疫調節、促進損傷修復再生、促進血管形成和防止纖維化等作用,特別是對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炎癥性疾病的臨床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案例①
陸軍軍醫大學/第三軍醫大學西南醫院2014年12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用改善病情抗風濕藥(DMARDs)?治療無效的難治性RA住院患者4例, 給予患者使用臍帶間充質干細胞。
治療后3名患者關節腫脹壓痛數、血沉及DAS28 (4) 明顯改善, 另1名患者無效。所有患者均未發生過敏、排斥及其他嚴重不良反應, 血常規肝腎功無異常變化。結論臍帶間充質干細胞對于RA臨床應用的安全性良好, 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部分難治性RA患者的病情。
?案例②
172名參與臨床癥狀得到緩解。中國人民解放軍323醫院細胞治療中心的臨床研究團隊在國際專業期刊Stem Cells Dev. 上發表了一篇人臍帶間充質干細胞治療活動期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臨究研究報告。
在這項大規模非隨機對照試驗中,172名對傳統治療藥物反應不足的活動性RA患者中,36名患者作為對照組接受DMARDs(一種抗風濕藥物)常規治療,136名接受人臍帶間充質干細胞聯合傳統DMARDs治療。
患者在使用UCMSCs期間未出現任何嚴重副作用,在實驗中還觀察到UCMSCs聯合DMARDs在治療12h內,有患者關節痛疼、腫脹和僵硬等臨床癥狀得到緩解,顯示了UCMSCs治療活動性RA的安全性及快速臨床反應性。
MSCs的免疫調節能力已被研究數年,已證實MSCs可與參與免疫反應的多種因子、細胞等相互作用,且牽扯機制廣泛。
隨著科研人員正在不斷地探討干細胞療法對類風濕關節炎的新策略,同時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和發展,終將完美實現干細胞療法對類風濕性關節炎方向的應用,配合綜合護理共同管理疾病,為患者緩解痛苦以及減少關節致殘帶來的沉重負擔。
編輯:小果果,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448371.com/cells/gxb/34519.html
免責聲明:本站所轉載文章來源于其他平臺,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業相關知識,傳遞當前最新資訊。圖片、文章版權均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信息。
說明:本站所發布的案例均摘錄于文獻,僅用于科普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相關知識,不作為醫療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