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細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潛能,是神經再生和修復的理想細胞來源。近年來,干細胞已經成為難治性神經系統疾病的一個非常有希望的治療新方向。
?
圖片來源于視覺中國
2019年7月,由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以及中山大學附屬第七醫院等單位組成的科研團隊在國際干細胞學術期刊“StemCell International”發表了新成果,提供證據證明了間充質干細胞具有潛力改善神經系統疾病。
01.新研究涉及14種疾病37例病人
間充質干細胞已經成為再生醫學中最常用的成體干細胞。臨床前研究表明,間充質干細胞是神經系統疾病潛在的治療方法。
這項研究評估了神經系統疾病患者鞘內注射基因間充質干細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鞘內注射具有獨特的特征,能夠使干細胞直接遷移到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患者的病變部位。
這是一項開放標簽的臨床研究,2014年12月至2018年3月期間,共評估了14種疾病37例患者,其中腦梗塞12例,創傷性腦損傷1例,腦出血1例,老年癡呆癥2例,運動神經元疾病5例,脊髓損傷4例,脊髓炎3例,脊髓小腦性共濟失調2例,多系統萎縮癥2例,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1例,腦病綜合征1例,遺傳性痙攣性截癱1例,多發性硬化癥1例,熱射病1例。
02.臨床結果:間充質干細胞改善神經系統疾病安全可行
在這項臨床研究中,符合條件的患者接受基線評估,并移植同種異體骨髓間充質干細胞,劑量為100萬細胞/千克,連續4次治療,每次治療間隔一周。4次移植后,患者接受了至少6個月的隨訪。
研究人員通過不良事件、腦脊液測試結果、臨床癥狀、體格檢查以及血液學和影像學檢查結果來評估這次治療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此外,研究人員還對所有類型的移植干細胞的安全性進行了 系統評價,并將此次研究結果與之前的研究進行了比較。
結果顯示,發生概率最高的不良事件是移植部位輕微疼痛(4.11%),其次是發燒(3.42%)和輕度頭痛(2.05%),未出現嚴重不良事件。
鞘內注射后,30例患者腦脊液中白細胞增加,26例腦脊液中蛋白濃度均超過正常值,其他腦脊液指標維持正常。血液學和影像學檢查顯示,間充質干細胞輸注后沒有異常變化。與之前的研究相比,頭痛、發燒、惡心和頸部疼痛的不良事件發生率幾乎一致,甚至更低。
根據以上的數據,科研人員認為,重復移植同種異體骨髓間充質干細胞治療神經系統疾病是安全可行的,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03.干細胞治療神經系統疾病部分案例
1、脊髓損傷病例
年福,男,41歲,中國
病史:患者于入院前1年因車禍致胸背部受傷,胸背部疼痛,下肢活動障礙,傷后入急診行胸椎CT顯示:T10椎體骨折。進行了”胸椎板減壓 釘棒系統復位內固定術”后進行康復治療。但仍遺留有雙下肢L1以下感覺減退,L3以下感覺消失;雙下肢肌力喪失,肌張力明顯增高,雙下肢嚴重痙攣致雙腿難以分開,被動臥位,小便頻繁難控,大便約5-6天一次。
干細胞移植:進行了2個療程的神經干細胞的移植,結合傳統康復治療。
治療后情況:首次干細胞治療后3月,運動功能較前好轉,可自主從臥位轉為座位,從座位轉移至輪椅,腰背肌力量明顯增強,并在支具的扶助下可緩慢步行。
體檢:雙下肢L1以下淺感覺減退,左側下肢L4以下淺感覺消失;雙上肢肌力5級,肌張力正常,雙側大拇趾可主動屈曲,肌力1級,雙下肢肌力1-2級;肌張力仍高但較前減輕,雙腿之間可向兩側分開,雙側腱反射亢進,雙下肢有不自主痙攣,病理征陽性,大小便正常。
首次干細胞治療后半年進行了第二療程治療。
治療后情況:可自動翻身、坐起、支具支持下行走。不帶支具下站立可持續半個小時。
體檢:左側L1以下淺感覺下降,L4以下消失,右側L1以下淺感覺減退;雙上肢肌力5級,肌張力正常,雙下肢肌力2-3級,左側腳趾指可主動屈曲,肌力2級,右側腳趾主動屈曲,肌力5級;肌張力高,腱反射活躍,雙下肢痙攣較前明顯好轉,目前僅小腿部痙攣。髕陣攣、踝陣攣陽性,病理征陽性,大小便正常。
2、腦出血后遺癥病例
郭某,男,55歲
病因:左側肢體活動不靈伴感覺減退5年,在多家醫院治療都無進展。
入院診斷:蛛網膜下腔出血后遺癥。
入院情況:左側上肢近端肌力IV級,遠端肌力I級,左側下肢近端肌力IV級,遠端肌力III級。腱反射亢進,肌張力增強,病理癥陽性,左深淺感覺減退。
治療方法:進行了4次神經干細胞移植。
治療后情況:腿比治療前更有力,走路更輕松。天冷后身體僵硬程度減輕很多,溫度升高。左側上肢自近端向遠端感覺較前靈敏,定位至手心,手指感覺無明顯變化。左側下肢自近端向遠端感覺較前好轉,定位至足心,足趾無變化。左側下肢支配身體有明顯好轉,現可以自主活動。左側上肢緊張時肌張力增強好轉。
3、帕金森綜合癥病例
易某,男,69歲
癥狀:入院4年前開始四肢震顫,右側較嚴重,右側肢體明顯肌肉萎縮,肌強直。口水不能自主下咽,垂涎。沉默不語。油脂臉,“面具臉”。面部、手、腳顏色呈暗紅色。頑固便秘(6-7天一次),大便如石塊。以碎步、前沖動作行走,身體向前彎曲,走路、轉頸和轉身動作特別緩慢、困難。行走時上肢協同擺動動作消失,步幅縮短。一直吃藥維持,出現過幻聽、幻視。
診斷:帕金森綜合癥。
治療:接受微創干細胞療法,藥物全部停用。
治療后情況:治療6個月后老人面色紅潤,手腳顏色均勻正常。皮膚白皙有光澤。身體肌肉豐滿且有彈性,面具臉消失,油脂減少。口水可以自主下咽。震顫已幾乎不再出現。步幅接近正常,并且可以小跑,打乒乓球,放風箏。大便2-3天一次,條狀黃軟便。生活可以完全自理。
4、共濟失調癥病例
吳某,男,31歲
入院時癥狀及體征:
癥狀:于11年前在騎車下坡時不慎摔倒,頭部著地,四五個月后無明顯誘因出現雙手不自主運動,寫字、拿筷子時癥狀加重,未給予診斷。2年后在當地醫院行頭顱MR顯示:小腦萎縮。后就診于合肥市神經研究所診斷為:急性炎癥脫髓鞘性多發性神經病,具體治療不詳。4年前出現行走不穩;3年前出現言語不清、面部肌肉痙攣,脖子不能自主抬起;2年前出現飲水嗆咳。并且以上癥狀逐年加重。
體征:神志清晰,查體合作,言語不清,構音障礙,記憶力、理解力可、計算力可。嗅覺正常;眼球活動自如,無復視,無眼球震顫,雙瞳孔等大同圓,左:右約3:3毫米,對光反射存在;角膜反射正常。左右顏面感覺正常,咬肌有力,額紋對稱,雙眼閉合有力,鼻唇溝對稱,口角無歪斜,鼓腮有力對稱。偶有飲水嗆咳,懸雍垂居中,咽反射存在,吞咽正常;伸舌居中,舌肌纖顫,舌肌無萎縮。無肌肉萎縮及肌纖維束震顫;無靜止性震顫;雙上肢肌力Ⅴ-級,雙下肢肌力Ⅳ級,雙上肢肌張力正常,雙下肢肌張力略高,靈活性差。淺感覺、深感覺及復合感覺基本正常。雙側指鼻試驗、指指運動、跟膝脛反射:完成差,閉目難立正。寬基地步態。生理反射:肱二頭肌( )、肱三頭肌( )、橈骨骨膜反射( )、膝腱反射( ),淺反射存在。病理反射:雙側Babinskis’征(-)。腦膜刺激征陰性。皮膚劃痕癥陰性。
?
診斷:共濟失調
住院治療過程:住院24天,給予神經干細胞移植治療4次,同時配合功效營養素、康復、針灸等綜合治療。
出院時癥狀及體征:生命體征平穩,一般情況良好,精細動作諸如寫字較前明顯規范,使用筷子較前靈活,綠豆大小食物也可以順利夾起,飲食嗆咳明顯減少,行走平穩步態基本正常,上下樓梯較容易。查體:言語不清,雙上肢肌力Ⅴ級,雙下肢肌力Ⅳ級,雙下肢肌張力略高,靈活性稍差。淺感覺、深感覺及復合感覺正常。雙側指鼻試驗、指指運動、快復輪替試驗、跟膝脛反射:欠穩準,閉目難立征( -)。病理反射未引出。
5、肌萎縮側索硬化癥(ALS)
廣東省某醫院為29位ALS患者進行了4次臍帶間充質干細胞移植治療,治療后第14 天,患者的穿衣、衛生和上肢肌群肌力評分明顯高于治療前;治療后第28天,言語、穿衣和衛生功能評分明顯高于治療前,上肢肌群肌力評分進一步增加,且言語功能評分明顯高于治療后第14 天,由此證實臍帶間充質干細胞移植治療ALS短期效果好且安全。
北京武警總醫院收治了47例ALS患者,有22人在移植干細胞后機體功能獲得改善,其中8人尤其明顯。一位患者李女士剛入院時言語不清、上肢乏力、下肢抬舉困難,治療后可以邁開雙腿走路。對住院接受臍帶間充質干細胞治療的99位ALS患者進行了療效分析,發現臍帶間充質干細胞移植可以改善ALS患者的運動功能,在短期內(半年內)效果較好,整個過程是安全的。
在此,我們匯總了使用人類間充質干細胞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的人體臨床試驗,以及所獲得的臨床結果。
4.未來展望
編輯:小果果,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448371.com/cells/gxb/8587.html
免責聲明:本站所轉載文章來源于其他平臺,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業相關知識,傳遞當前最新資訊。圖片、文章版權均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信息。
說明:本站所發布的案例均摘錄于文獻,僅用于科普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相關知識,不作為醫療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