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糖尿病是一組由多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為特征的終身性代謝性疾病,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與糖尿病相關的并發癥高達100多種,是已知并發癥最多的疾病,沒有之一。而且糖尿病的許多并發癥有著非常高的致殘率和致死率,一旦罹患,痛不欲生。
我們都知道糖尿病是一組由多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為特征的終身性代謝性疾病,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與糖尿病相關的并發癥高達100多種,是已知并發癥最多的疾病,沒有之一。而且糖尿病的許多并發癥有著非常高的致殘率和致死率,一旦罹患,痛不欲生。
根據目前糖尿病最新流行病學數據發布顯示,我國糖尿病患者總人數已達1.298億,其中男性患者為7040萬,女性患者為5940萬,其爆發主要集中在低學歷、低家庭收入者、超重肥胖人群、有糖尿病家族史人群,城鄉患病率幾乎沒有差異,漢族患病率高于少數民族,并且隨著年齡的增加,患病風險也隨之增加,50歲以后增長更快。
作為糖尿病最嚴重的并發癥之一,糖尿病足帶給患者身心雙重折磨的同時,也帶給家庭萬分的痛苦,據國家衛健委統計,我國糖尿病足患病已經達到了患病總人數的4%,這意味著我國已經有超過500萬的糖尿病足患者。 國際頂級醫刊《新英格蘭醫學雜志》的評述中指出,糖足潰瘍患者,第一年截肢率為3%,第三年截肢率為10%,第五年截肢率高達12%,這也就意味著500萬的糖尿病足患者,有60萬患者面臨著截肢的風險,并且糖足患者截肢五年后的死亡率高達70%,充分表明糖尿病足不僅有極高的致殘率,也有極高的致死風險。
據《2021年糖尿病眼病人群洞察報告》顯示,糖尿病可以引起各種各樣的眼部疾病。其中糖網是致盲風險最高,也極為常見的一種,糖網 在糖尿病人群中的患病率高達24.7%~37.5%,而且病變早期無明顯癥狀,易被忽視,一旦癥狀發生,患者往往已經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
糖尿病的主要潛在原因之一是慢性炎癥、內皮功能受損、自由基增加、多元醇途徑增加、蛋白質糖化引起的心血管風險增加。從而引發一系列血管疾病,影響多數組織,導致腎衰竭、視力喪失、缺血性心臟病、中風、外周動脈閉塞性疾病等。
間充質干細胞(MSCs)具有消除炎癥、促進內源性組織細胞再生的功能。
此前的動物實驗表明,通過體外誘導培養,MSCs可以分化為分泌胰島素的β細胞等細胞,從而降低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水平。接著發現,MSCs注入后,可以改善胰島β細胞的微環境,可以抑制局部免疫反應,改善缺血缺氧,從而保護胰島細β胞免受進一步損傷。 因此,在MSCs治療糖尿病的臨床研究中,MSCs分為兩種狀態: 在目前的臨床研究中,一般使用糖化血紅蛋白(HbA1c)和胰島素用量兩個指標來判斷MSC治療糖尿病的療效。
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種,自身的T細胞異常激活,不斷攻擊胰島β細胞,引起細胞凋亡、死亡或壞死,導致胰島素缺乏而引發高血糖。所以治療1型糖尿病的兩個戰略,一是阻止T細胞的破壞,二是促進β細胞的再生,這也是1型糖尿病研究的重點方向和巨大挑戰。 案例一 9例臨床研究評估自體骨髓MSCs治療1型糖尿病的療效,患者年齡18-40歲,初診第一治療患者,通過自體骨髓(2.1-3.6)x?10^6/kg? MSCs靜脈輸入治療10周和1年后,治療組和對照組患者糖化血紅蛋白(HbA1c)和C-肽沒有差異。 案例二 5例1型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患者接受了健康的異體骨髓MSCs治療,其中MSCs靜脈輸入為每千克體重1 x ?10 ^6 MSCs。治療后,1名患者在3個月內不需要依賴胰島素,2名患者在2年內胰島素用量減少。MSCs治療有效的患者3年內糖化血紅蛋白(HbA1c)都可以保持較低水平。 案例三 28例單純1型糖尿病患者被納入隨機對照組雙盲臨床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規基礎治療,其中15人給予2次臍帶MSCs靜脈輸入治療,細胞輸入量為(1.5-3.2 )x10^7,每次間隔一個月,整個臨床研究進行2跟蹤隨訪年,治療組糖化血紅蛋白水平低于對照組,且胰島素的使用量下降約50%。
從以上三項臨床研究的報道來看,可以暫時得出以下結論。
2型糖尿病
動物實驗證明MSCs可以改善2型糖尿病癥狀,提高胰島素和C肽的分泌量,增強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血糖水平。與MSCs治療其他適應癥一樣,多次注射MSCs可以維持更長的療效時間,且療效比單次注射好。 2型糖尿病的發病機制復雜,體內胰島素相對不足時,則需要額外的胰島素進行治療。目前MSCs治療2型糖尿病研究的出發點是經過MSCs治療后患者能否擺脫胰島素治療。當然,最終治愈糖尿病仍然是未來的終極目標。
大多數臨床研究表明,MSCs輸入治療后患者的胰島素用量明顯減少,效果可以維持數月至一年半。也有一些臨床研究表明,MSCs治療后不能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島素敏感性,無法減少胰島素使用量。
治療有效的臨床報道 1. 骨髓來源的MSCs 一組安慰劑對照的臨床試驗中,同時比較評價骨髓MSCs(1.0 x ?10^6/kg)和骨髓單核細胞(MNC,1.0 x ?10^9/人)的療效;治療組每組10例患者,通過胰腺動脈介入的方式進行單次輸液治療。一年后MSCs治療組患者的胰島素用量減少了一半,但糖化血紅蛋白(HbA1c)和C肽沒有明顯變化。MNC治療組患者的胰島素使用量也減少了一半,C肽明顯增加,但糖化血紅蛋白(HbA1c)沒有明顯變化。 2. 臍帶來源MSCs
61例(18-60歲)2型糖尿病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每月采用臍帶MSCs治療1次,連續2月,采用外周靜脈輸入,細胞數為(5.3-8.9)x 10^7,整體觀察3年。MSCs治療組患者的胰島素使在初期的用量減少了約50%,糖化血紅蛋白(HbA1c)明顯減少,但一年半以后胰島素使用量和糖化血紅蛋白(HbA1c)開始慢慢增加。三年來,治療組的胰島素使用量仍低于對照組,但糖化血紅蛋白(HbA1c)已無差異。
6例不伴有并發癥的難治性胰島素依賴性2型糖尿病患者(27-51歲),每兩周治療一次,連續2次,采用0.79-0.95 x 10^6/kg的臍帶MSCs通過外周靜脈注射。觀察周期為2年,1名患者在3個月,2名患者在6個月脫離胰島素治療,C-肽水平提高。其余3名患者的胰島素使用量在6個月內開始恢復到治療前的水平。
3. 胎盤來源MSCs
10例胰島素依賴性2型糖尿病患者(48-82歲),因嚴重的心腎血管疾病并發癥接受了胎盤源的MSC治療。每月一次,連續3次,外周靜脈輸入(1.22-1.51)x ?10^6/KG細胞量;6個月后,患者的胰島素水平升高,表明胰島細胞的功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復,其中4例胰島素的使用減少了一半,所有患者的糖化血紅蛋白(HbA1c)均明顯減少。
MSCs與其他細胞聯合使用
印度的研究員將11名1型糖尿病患者納入研究組。首先,在體外誘導異體脂肪源的MSCs分泌胰島素,隨后提取患者骨髓,經過培養造血干細胞8天后通過手術向腹部大網膜靜脈注射具有胰島素分泌功能的MSCs和造血干細胞(HSC)。同時,給患者連續5天200cGY的放射治療,以預防異體細胞輸入引起的排斥反應。經過12個月的觀察,其中9例胰島素用量明顯減少,2例患者變化不大。
該研究組隨后進行了比較臨床試驗,比較自體干細胞和異體干細胞在治療1型糖尿病方面的療效差異。結果表明,接受自體干細胞治療的患者C肽上升明顯,其他指標沒有差異。 中國一個研究小組進行了相似但相對簡單的研究:臍帶MSCs聯合自體骨髓單個核細胞,采用胰腺動脈介入法單次治療1型糖尿病。一年后,21名患者的糖化血紅蛋白(HbA1c)和胰島素用量略有減少。
小結
從目前的臨床研究結果來看,嚴格來說“MSCs治療糖尿病”的論斷是不恰當的。因為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嚴格的臨床試驗證明MSCs可以替代現有的降糖藥和胰島素。 但是目前的研究支持MSCs可以適用于糖尿病患者,特別是2型糖尿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護胰島β細胞的功能,提高機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 MSCs可以維持血糖的穩定性嗎?MSCs的使用能預防或治療并發癥嗎?這些問題還需要在未來的臨床研究中解決。 未來,了解間充質干細胞如何對胰島細胞發揮作用,可以幫助我們開發體外預處理方案。同時,了解間充質干細胞如何保護β細胞免受缺氧和炎癥的有害影響,將有助于更好地保護胰島移植治療1型糖尿病。相信未來,間充質干細胞治療糖尿病的潛在益處將為更多的人所知。
編輯:小果果,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448371.com/cells/gxb/38138.html
免責聲明:本站所轉載文章來源于其他平臺,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業相關知識,傳遞當前最新資訊。圖片、文章版權均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信息。
說明:本站所發布的案例均摘錄于文獻,僅用于科普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相關知識,不作為醫療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