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近日,國際期刊《Current 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一文,詳細介紹了一名68歲的男性,因長期受哮喘困擾,并頻繁發作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通過傳統治療方法,如藥物和氧療,雖然能暫時緩解癥狀,但并未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因此,研究人員嘗試通過靜脈輸注人臍帶間充質干細胞(UC-MSCs)來進行治療。本項研究通過論理評審,并在臨床試驗中心進了注冊。
這一案例展示了UC-MSCs在治療哮喘方面的巨大潛力。間充質干細胞以其抗炎、免疫調節和促進受損組織修復的能力,為治療哮喘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這種治療方式在安全性和有效性上都顯示出令人鼓舞的結果。
?
哮喘離我們有多遠?
哮喘以氣道高反應性、呼吸急促和粘液分泌過多為特征,是一種慢性氣道炎癥性疾病,患病率逐年增加。2022年,國際頂級醫學期刊《柳葉刀》發表了中國肺部健康(CPH)研究組的一項重要成果。文章指出了中國嚴峻的哮喘疾病負擔:我國約有4570萬成人哮喘患者,逾70%未確診,過敏性鼻炎和煙草是重要危險因素。

哮喘的患病率為1%~18%,死亡率逐年上升。隨著全球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和環境污染的加劇,到2025年,全球可能將有超過4億人患有哮喘,對公眾健康構成嚴重威脅。

間充質干細胞成功治療哮喘 美國伊利諾伊州格倫維尤骨科和再生醫學基金會的臨床研究人員在行業期刊Current 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上發表了題為First Report in a Human of Successful Treatment of Asthma with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 Case Report with Review of Literature(首例用間充質干細胞成功治療哮喘的人類報告:病例報告及文獻綜述)的報告。
該報告指出哮喘是一種異質性疾病,其特征是慢性氣道炎癥,導致阻塞性肺部癥狀。在臨床前研究中,間充質干細胞(MSC)已證明能夠改善哮喘癥狀和免疫途徑。 一名68歲長期哮喘的男性,因持續性哮喘癥狀而使用間充質干細胞治療。培養的臍帶間充質干細胞在 40 分鐘內以 1 億個細胞的劑量靜脈輸注。患者沒有出現與治療相關的不良事件或并發癥。治療后兩個月,他使用急救吸入器的次數減少到每月1次,急救吸入裝置和噴霧器的用量分別下降90%和70%。6個月的隨訪中,情況持續改善。
2017年9月,《中國醫學雜志》刊登的一篇臨床前研究,研究人員將24只小鼠分為四組:正常對照組、哮喘模型組、臍帶間充質干細胞治療組和臍帶間充質干細胞對照組,比照四組數據后證實,人臍帶間充質干細胞移植可有效地改善哮喘小鼠的氣道炎癥反應,其機制可能是通過抑制Th17細胞以及下調炎癥因子的分泌。
間充質干細胞治療哮喘的作用機制 遷移、定植于局部并分化為細胞組織。 組織發生疾病后可以通過釋放出多種趨化因子,引導血管中的干細胞通過血管內皮轉遷移進入靶組織,即產生歸巢。 將間充質干細胞與小氣道上皮細胞共培養發現,一部分間充質干細胞迅速分化為上皮細胞并回復上皮細胞單層,其他間充質干細胞直接與上皮細胞融合。因而可以考慮憑借干細胞技術來修復氣道上皮細胞,增強上皮防御能力,防止哮喘疾病進展。 通過刺激內源性祖細胞增生 促進氣道局部修復 間充質干細胞在發生歸巢定植到病變部位以后,能通過改變局部細胞外微環境使內源性祖細胞發生趨化、定植、增生、分化,修復損傷組織。 研究發現,將間充質干細胞局部移植至小鼠海馬回區,能促進內源性神經干細胞從外周向損傷的海馬回區聚集并增生分化成為神經細胞。亦有研究顯示,循環中的肌成纖維細胞參與了損傷后的組織修復,可以遷移至肺,這種作用與間充質干細胞有關。
通過免疫調節作用影響哮喘患者免疫反應 間充質干細胞能通過多種方式影響哮喘的病理生理過程,調節失衡的免疫系統,從而發揮改善病情、治療疾病的作用。 間充質干細胞通過分泌生長因子、細胞因子、抗纖維化因子或者血管生成介質等旁分泌反應,直接或間接啟動細胞內機制,參與組織修復和免疫調節等生物效應。
小結 哮喘是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但目前常規的干預方法只能減少哮喘對日常生活的影響,不讓哮喘出現急性嚴重狀況。近年有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間充質干細胞可定向遷移至肺參與修復和重建并抑制纖維化,同時早期使用間充質干細胞可顯著抑制哮喘氣道炎癥。 從這越來越多的研究中可以看到,干細胞技術或許能夠實現治愈哮喘的目標。相信隨著再生醫學技術的不斷革新,干細胞技術將為更多哮喘患者帶去新的希望。 文章來自:昌聯醫典
編輯:小果果,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448371.com/cells/gxb/38124.html
免責聲明:本站所轉載文章來源于其他平臺,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業相關知識,傳遞當前最新資訊。圖片、文章版權均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信息。
說明:本站所發布的案例均摘錄于文獻,僅用于科普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相關知識,不作為醫療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