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間充質干細胞越來越廣泛地應用于疾病治療當中,成為醫療界中的一顆新星,給大量被疾病困擾的人們減輕了痛苦。
接下來,就跟大家一起了解一下間充質干細胞吧!
什么是間充質干細胞?
它有何特點?
間充質干細胞(MSC)是干細胞家族的重要成員,來源于發育早期的中胚層,屬于多能干細胞,間充質干細胞最先在骨髓中被發現,并廣泛分布在人體里,比如骨髓、臍帶、脂肪、臍帶血、羊膜、(胎盤)絨毛膜、牙髓、胸腺、滑膜、胎兒血和肝臟等。目前認為間充質干細胞在體內存在于大血周圍。間充質干細胞臨床應用于解決多種血液系統疾病,心血管疾病,肝硬化,神經系統疾病,膝關節半月板部分切除損傷修復,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挽救了更多病患的生命。此外,間充質干細胞在神經系統修復及更多方面具有長遠的發展前景。
1. 自我復制
MSC也被稱作“種子細胞”,因為在理想情況下,MSC可以維持人體一生的更新需求,源源不斷地提供新鮮細胞來替代老化、死亡的細胞,就像一個取之不盡的富饒倉庫。
?
這得益于MSC特殊的更新方式—“內源性不對稱分裂”,這種方式保證干細胞具有不斷自我復制、更新的能力,以提高干細胞池的穩定性和靈活性。
2. 低免疫原性
所謂免疫原性,是指能引起免疫應答的性能,即抗原刺激特定的免疫細胞,使免疫細胞活化、增殖、分化,最終產生免疫效應物質抗體和致敏淋巴細胞的特性。
這種特性確實能為我們抵御“非己”物質的侵害,但有時也拒絕著救命藥物的幫助,比如我們熟知的骨髓移植(移植造血干細胞),如若異體造血干細胞未經HLA配型就進入了宿主,極易誘導“免疫應答”,引發移植物抗宿主疾病,并危害患者的生命與健康。

△HLA是“人體白細胞抗原”的統稱,它位于人類6號染色體上,通過流式細胞儀分析,科學家發現:MSCs不表達白細胞抗原HLA-DR,且僅表達可以忽略的HLA-A、HLA-B,這種特性使得MSCs具有低免疫原性
然而研究表明,MSC具有低免疫原性(low-immunogenicity),這意味著即使使用他人的MSC,也難以引起宿主的免疫排斥反應,極大地打開了MSC的成藥空間,賦予了MSC作為普及大眾的藥品,批量標準化生產的可能。
?
3. 高活性
“高活性”是間充質干細胞的第三大特點。這樣一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能多向分化和旁分泌的細胞,其實擁有著兩個方面的能力:干性和功能性。
“干性”代表干細胞蓄勢待發的分化能力,“功能性”代表干細胞朝著特定方向分化為成熟細胞的能力。這兩個方面的能力像是天平兩端,彼消此漲,并不能兼得。但也側面反映著每一個干細胞的高活性——“我可以在適宜的條件下,先保持兩者的平衡,調整最佳狀態,再切換自己的走向,實現價值”。
4. 趨炎性
炎癥總伴隨著組織損傷而生,其中還會表達很多種不同的趨化因子、黏附因子、生長因子等,而這些不同的信號分子會吸引MSC前往炎癥區域—這便是MSC的趨炎性。
趨炎性是干細胞通過旁分泌機制,發揮免疫調節的先決條件,而也正是趨炎性刺激干細胞重塑了組織微環境,才讓干細胞的再生功能得以發揮。
5. 不成瘤
曾有研究人員將體外自由分化的胚胎干細胞,不經篩選地直接注入到裸鼠體內,結果裸鼠長出了畸胎瘤。這項研究說明,胚胎干細胞只有在一定的環境及刺激下,才能分化成有序的組織和器官,反之,就有可能會變成惡性增殖的腫瘤。
然而,MSC幾乎沒有這種顧慮,就理論而言它不會成瘤,且在基礎實驗以及臨床試驗中,也沒有證據直接表明間充質干細胞會成瘤。
間充質干細胞三大特殊機制
1.?多向分化能力
來源于中胚層的MSC仍保有較強的多向分化能力,研究表明,MSC不僅可以分化為同胚層來源的相關細胞、組織,如脂肪、骨骼、軟骨等,還具有跨胚層分化的特點。比如分化為外胚層來源的神經細胞,內胚層來源的肺細胞等,也難怪人們會將MSC稱為“萬能細胞”、“細胞加工廠”。
△間充質干細胞的各類分化示意圖
目前MSC的“再生魔法”已成功衍生出心肌細胞、腎小球、胰島β細胞、血管內皮細胞、肝細胞、肺細胞和軟骨細胞等,繼而可以組成各類器官和組織。多向分化的機制使得間充質干細胞在臨床應用上的范圍更加廣闊。
2. 旁分泌效應
接下來是神奇的旁分泌機制,它讓MSC如同身體里的“分布式發電站”,能在適宜的時機,適宜的地點,將各種類型的因子,以發散的模式向外運輸,以發揮干細胞的積極功能,例如:
MSC分泌VEGF,能夠促進血管的新生,重塑血管; MSC分泌IL-6,能夠調節免疫平衡,抑制炎癥; MSC分泌SDF,能夠抑制細胞的凋亡,保持年輕狀態; MSC分泌FGF,促進成纖維細胞新生,改善肌膚狀態。
與此同時,五花八門的細胞因子還能平衡機體內穩態,為干細胞免疫調節、抗凋亡等提供適宜的環境。
3. 歸巢效應
你或許也曾有疑問:為什么身體上很多問題,都能通過靜脈回輸干細胞治療?回輸后的干細胞真的能精準定位并起效嗎?
答案是肯定,原因在于干細胞具有歸巢效應。在歸巢過程中,有一個關鍵的先導細胞—VCAM-1,它會站在血液“路口”巡邏,與經過的干細胞上的“VLA-4”進行結合,以扣住干細胞,使它”知曉“這才是自己該去的地方,并完成歸巢過程。
△促進干細胞系統性歸巢每一步的分子機制概述
這項“技能”讓干細胞仿佛自帶GPS系統,能夠自動奔向“戰場”,找到機體“病灶”,并優先修復受損部位。
間充質干細胞臨床研究現狀
日前,Archives of Medical Research雜志上系統總結了間充質干細胞的臨床研究應用情況[2]:截止目前,全球共有近1500項臨床研究登記注冊在clinicaltrials.gov上,其中大多數研究屬于II期臨床或1期臨床,適應癥大多集中在創傷學、神經學、心臟病學和免疫學等領域。而在2012年的時候僅僅只有220項關于間充質干細胞的臨床試驗。
△?圖片來自文獻
根據納入以及排除標準,排除了235個臨床試驗,分析了903個臨床試驗,其中,6例臨床試驗處于IV期臨床,68例處于III期臨床,551例處于II期臨床,278例處于I期臨床。而在這些試驗中,有18項臨床試驗發表了成果:其中接受間充質干細胞治療的患者為1-200位不等;當前所發表的臨床試驗數據都有積極的結果,沒有嚴重的不良反應。
△?間充質干細胞注冊臨床試驗的分期以及進展分布
間充質臨床研究多集中在創傷學、神經學、心臟病學和免疫學領域,其中包括當前尚無有效治療方法的疾病如宿主抗移植物反應、類風濕關節炎和克羅恩病等,這些臨床試驗是創新細胞療法新前沿的先驅,間充質干細胞療法可為未來的全球公共衛生提供潛在益處,且已顯示出初步的積極結果。
?△ 間充質干細胞應用于多系統疾病
根據數據分析,登記注冊間充質干細胞臨床試驗中,針對創傷治療的項目占25.9%,針對肺部疾病的項目占據11%,針對神經系統疾病的項目占據10.7%,針對心臟相關疾病的項目占據9.2%,針對免疫系統相關疾病的項目占據8.6%。
△ 表格來自文獻
間充質干細胞臨床應用

編輯:小果果,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448371.com/cells/gxb/37255.html
免責聲明:本站所轉載文章來源于其他平臺,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業相關知識,傳遞當前最新資訊。圖片、文章版權均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信息。
說明:本站所發布的案例均摘錄于文獻,僅用于科普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相關知識,不作為醫療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