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腦卒中,俗稱“中風”,指的是急性腦血管病,臨床上分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該病具有高發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殘率的特點,是我國第一死亡病因,也是成年人致殘第一大原因。給社會和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
缺血性腦卒中是腦卒中的主要類型,發病后常伴隨著不可逆轉的神經功能損傷和組織壞死。由于干細胞具有多向分化潛能、旁分泌滋養能力和低免疫原性等優勢,可促進細胞和組織再生,因此,干細胞療法成為有望解決腦卒中問題的“新星”。
2021年12月,中國臺灣蓮慈濟大學醫學院就報道了一個干細胞治療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案例。這是一項I期臨床試驗,該名患者在接受治療后,12個月內取得康復。具體研究結果已發表在《Cell Transplant》期刊上。

這項研究中,接受試驗的是一名40歲的男性患者,有高血壓和終末期腎病血液透析病史,因急性左側偏癱就診于急診科,經MRI檢查及醫生緊急評估診斷為右側顱外段頸內動脈區域發生腦梗塞。
經過一系列的評估后,研究人員在患者腦卒中發生的第8天給患者靜脈輸注臍帶血干細胞,治療后在第1、3、6和12個月進行隨訪,評估NIHSS評分、神經功能和MRI結果。
相比成人外周血,人臍帶血含有更豐富的造血原始細胞和數量眾多的內皮原始細胞,在體外和體內均具有很強的復制能力。此外,也有研究表明,臍帶血干細胞可增殖為神經細胞,在多種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治療中可發揮重要的作用。
輸注臍帶血干細胞后,患者的神經功能逐漸改善,NIHSS評分從基線時的9分降低至1分(圖1A)。此外,Berg平衡量表得分從0增加到48(圖1B),Barthel指數得分從0增加到90(圖1C)。

(注:NIHSS是用于評估卒中引起的功能損害程度。Berg平衡量表為對身體平衡功能評定的綜合量表。Barthel指數是指對患者日常生活活動的功能狀態進行測量)

(從A到D:治療前患者右側放射冠有梗死,輸注3個月后開始退散,6個月后消失)
值得注意的是,用于中風治療的最佳干細胞數量尚未完全闡明,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本研究的試驗樣本小,另一方面則與大腦存在血腦屏障有關,在本項研究中,盡管本案例患者使用的細胞計數為2.63億,但在輸注后30分鐘使用甘露醇打開血腦屏障。因此,對于干細胞在中風疾病的治療中,依然有很多問題有待解決。
盡管如此,這一案例中的患者康復情況令人印象深刻,該研究也初步證實,干細胞在腦卒中疾病治療中的巨大潛力。
在clinicaltrials.gov中檢索干細胞與腦卒中關鍵詞,截至目前,相關的臨床研究就有90項。
2019年,一項來自解放軍總醫院的干細胞I期臨床研究,研究人員評估了人源神經干細胞NSI-566移植治療慢性偏癱性腦卒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NSI-566是一種從單個流產胎兒脊髓組織中分離并進行表觀遺傳學擴增的原始人類神經干細胞系)。

在該項研究中,共納入9名年齡在30-65歲的偏癱患者,他們在中風后的5-24個月接受干細胞治療。試驗組患者被分成三組,每組分別輸注1200萬、2400萬和7200萬個細胞。
結果表明,在24個月的隨訪中,所有試驗參與者均表現良好,9名患者大腦空腔都被新的神經組織形成所填充,且所有劑量的治療都具有良好的耐受性。盡管這是一項小型的單臂可行性研究,但結果令人鼓舞,值得進一步研究。
2021年6月,一項發表在《Stem Cells》上的美國Ochsner-LSU健康科學中心的臨床研究報告顯示,基于干細胞的療法似乎是治療缺血性中風的有效選擇。干細胞除了可以分化成神經細胞外,干細胞還通過旁分泌信號通路提供急性保護,通過旁分泌信號通路釋放神經保護因子,該機制對減輕腦卒中的損傷和改善神經功能障礙具有良好的保護作用。

去年1月,一項發表在《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上的關于間充質干細胞與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運動恢復功能的研究表明,使用干細胞治療的試驗組,在運動功能方面,改善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近幾年來,干細胞在腦卒中的臨床應用上相對較多,該治療手段也在許多試驗中表現出巨大的前景。
2019年9月,中國臺灣衛生福利部正式發布《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修正條文》,在該條文中,開放了自體骨髓間充質干細胞移植治療慢性缺血性腦中風的臨床應用。這意味著干細胞在腦卒中治療上的一大進展。
隨著更多臨床試驗的進展,相信人類離徹底解決腦卒中等疾病更進一步。
【參考資料】
編輯:小果果,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448371.com/cells/gxb/36220.html
免責聲明:本站所轉載文章來源于其他平臺,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業相關知識,傳遞當前最新資訊。圖片、文章版權均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信息。
說明:本站所發布的案例均摘錄于文獻,僅用于科普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相關知識,不作為醫療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