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 (PD) 是由于腦內某些含色素神經元發生退行性病變和壞死所致
的神經系統變性疾病,臨床上以進行性加重的靜止性震顫、運動遲緩和肌強直為主要特征。隨著人類壽命的延長,其發病率已明顯上升 , 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目前雖然有抗 PD 藥物,但僅能改善癥狀,不能延緩疾病的進展,長期應用會出現相關副作用和療效減退,因此目前探索 PD 的
病因治療顯得尤為重要。
由于致帕金森癥運動癥狀的神經元變性缺失范圍主要位于中腦黑質,因此用干細胞移植行替代治療極有可能改變上述狀況。
目前供選擇的移植種子細胞包括 :胚胎黑質細胞、胚胎干細胞、神經干細胞及間充質干細胞 (MSC) 等。
MSC 因具有較強的自我更新能力、多向分化潛能、取材方便、移植不存在倫理學障礙、
有望在臨床實現自體移植等優點而備受關注。
近年來國內有多家醫院開展了應用 MSC 治療帕金森癥的臨床探索,從治療結果看部分患者可使臨床癥狀得到改善。
蘭州軍區蘭州總醫院,間充質干細胞治療19 例帕金森患者癥狀改善明顯
為了研究觀察臍帶間充質干細胞(UC-MSC)對帕金森病(PD)的治療效果。自 2010 年 10 月至 2011 年 4 月蘭州軍區蘭州總醫院干細胞治療中心收治 19 例 PD 患者,
男性 8 例,女性 11 例,中位年齡 64 歲,所有患者均經過神經內科專科確診,患病時間平均
為 4.5 年,多數患者繼續藥物治療中,癥狀持續加重,入院完成相關檢查、簽署同意書后,給予鞘內注射 UC-MSC 0.5×10^7 個,間隔 1 周再按上述方法治療,4 次為 1 療程,效果評價采用改良 Webster 評分方法,觀察治療前后 3 個月患者各項功能改善情況 , 采用配對 t 檢驗
分析治療前后神經系統評分差異的統計學意義。
治療方法 :患者簽署治療同意書后,購買細胞,細胞送至科室后嚴格按操作程序立即行腰
穿鞘內注射 MSC 0.5×10^7 個,為預防無菌性炎癥
反應同時給予地塞米松 2 mg,注射后去枕平臥
6 h,間隔1周再次注射上述劑量,共4次為1療程,
間隔 3 個月可進行再次治療。
研究結果,治療后患者無明顯不良反應,治療安全性良好,觀察治療后 3 個月多數患者癥狀改善,尤其是強直、姿勢、步態、震顫、面容方面改善較明顯,其治療前后分值分別為 1.89 ± 0.60、1.11 ± 0.33(t = 5.29,P = 0.001) ;2.20 ±
0.97、1.40 ± 0.72(t = 5.21,P = 0.001) ;2.33± 0.87、1.56 ± 0.52(t = 5.29,P = 0.001) ;2.00 ± 0.71、
1.56 ± 0.53(t = 2.53,P = 0.001) ;2.00 ± 0.50、1.33 ± 0.50(t = 4.00,P = 0.001)。
臨床結論,UCMSCs鞘內注射治療帕金森癥,安全性較好,無明顯不良反應,治療后患者多項功能有改善,尤其是肌張力增高引起癥狀改善明顯。
總之,治療后多數患者的部分癥狀得到改善,尤其以肌張力增高引起的異常癥狀改善明顯,敏感的患者治療后即有肌肉僵硬減輕,從Webster評分也可以看出,其中強直、姿勢、步態、震顫、面容改善較明顯。
編輯:小果果,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448371.com/cells/gxb/31777.html
免責聲明:本站所轉載文章來源于其他平臺,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業相關知識,傳遞當前最新資訊。圖片、文章版權均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信息。
說明:本站所發布的案例均摘錄于文獻,僅用于科普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相關知識,不作為醫療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