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的腎臟就像一個“過濾器”,可以過濾掉身體產生的有毒物質,然后分解通過尿液排出體外。
而一旦這個“過濾器”出現問題,廢物排不出去,不僅會損毀“過濾器”,整個身體系統也會崩潰。
慢性腎衰竭(CRF)就是各種腎臟疾病引起的緩慢進行腎功能損害,通俗來說,就是腎臟不工作了,不能排尿和過濾體內的毒素,需要通過透析或者腎臟移植來緩解決,這也是目前僅有的可行方案,但長期的透析容易導致貧血和營養不良,同樣腎臟移植的排異反應也是患者要長期面對的問題……
近年來,隨著再生醫學的發展,通過靜脈輸注間充質干細胞(MSCs)成了治療慢性腎病的新選擇,可改善、延緩甚至逆轉慢性腎衰竭的病情發展。
一項國外臨床研究表明,干細胞植入體內僅三周后,明顯改善肌酐水平,讓小便恢復正常,患者腎功能提高。
△ 人臍帶間充質干細胞治療慢性腎功能衰竭和胸脊髓壓迫后腎功能的改善
01
免疫性疾病:慢性腎病
在我國,泌尿系統疾病的患病率持續上升,患病率僅次于高血壓、糖尿病等,總人數超過3000萬,而中青年患者更是占到了32.4%的比例,年輕化趨勢明顯。
泌尿系統慢病的本質,皆與器官中組織細胞的損傷病變有關,而腎臟的單位組織結構最為復雜,且伴有大量血管組織、淋巴管組織、神經組織、結締組織等,所以,原發性、繼發性腎病綜合征,基本都與腎單位相應組織細胞損傷病變有關。
幾乎所有的慢性腎病最后都會導致慢性腎功能衰竭、尿毒癥,此時的腎功能已完全喪失,同時還會導致全身各系統病變。
盡管現在來看,對于腎功能衰竭者可以采用腎移植和終身透析來維持生命。可是腎移植缺乏腎源是常有之事,而透析雖能替代腎臟的濾過功能,但腎臟的許多其他功能,如促紅細胞生成素的產生、維生素D的活化,卻無法通過透析來替代。
目前來說,腎衰竭還是一個全球性的健康難題,且多數急性腎損傷易進展為慢性腎功能衰竭,即尿毒癥。
找到有效替代腎移植和透析療法的更好治療方式,一直是科學家、醫生們探索的重大課題,而干細胞技術的出現,或許將成為新的治療選擇。
02
干細胞:腎衰竭的新希望
慢性腎病死亡率高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無法修復損傷的腎臟組織。
干細胞(Stem Cell)是一種未充分分化,尚不成熟的細胞,具有再生各種組織器官和人體的潛在功能,常被稱為“萬能細胞”。
將干細胞移植入體內后,干細胞會自動轉移到受損傷的腎臟病灶,分化生成所需的各類細胞,從而達到修復腎臟固有細胞、恢復腎功能、重建腎臟血液循環、阻斷和逆轉腎臟纖維化進程的作用。
近年來,多項臨床試驗在干細胞治療腎病過程中也證明了干細胞移植后對腎臟功能具有良好的修復和重建作用。
2009年國內報道一例29 歲男性患者, 6 歲時確診1型糖尿病,2001年出現腎功能異常,診斷為“ 糖尿病腎病、尿毒癥”,遂開始血液透析,約3次/周。
在行同種異體尸腎移植術+門靜脈置管術后,次日及第三日分別給予施行成人胰島及自體骨髓間充質干細胞懸液肝內移植術。
治療后,患者腎功正常,生命體征正常,血糖控制平穩,胰島素用量減少了近40單位/天。空腹和餐后C肽水平較移植前有明顯的提高。出院后患者順利走上工作崗位,實現了從毫無勞動能力的重癥患者到能創造社會價值的勞動者的轉換。
2017年海外報道一例62歲的印尼籍婦女,被診斷為胸部截癱、慢性腎功能衰竭、糖尿病,長期腎臟受累,慢性腎功能衰竭2年,肌酐水平為11mg/dL,無小便。(干細胞移植在治療慢性腎病中的國內外臨床研究應用)
采用間充質干細胞移植方案治療。鞘內注射1.6×107個間充質干細胞,靜脈注射1.6×107個間充質干細胞。
△ 患者胸部磁共振成像顯示,脊髓受到多處壓迫
鞘內注射和靜脈注射后三周后,患者可以移動腳趾,腎功能得到改善。肌酐水平降至9 mg/dL。8個月后,患者可以抬起腿,肌酐水平是2mg/dL,小便恢復正常。
由此可見,對于病變較重、病情常反復的患者,干細胞移植無疑是一種新的有效治療手段,不僅能控制病情活動,還有可以達到治愈的效果,對患者的病情帶來極大的緩解改善。
隨著干細胞應用的越來越廣泛,不僅在慢性腎臟病,更在多種疾病領域中都展現了不錯的臨床效果,我們期待干細胞更多的臨床應用,幫助更多患者解除病痛。
參考資料:
Improvement of renal function after 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 treatment on chronic renal failure and thoracic spinal cord entrapment: a case report
編輯:小果果,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448371.com/cells/gxb/30477.html
免責聲明:本站所轉載文章來源于其他平臺,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業相關知識,傳遞當前最新資訊。圖片、文章版權均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信息。
說明:本站所發布的案例均摘錄于文獻,僅用于科普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相關知識,不作為醫療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