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常見的慢性并發癥,患者由于長期高血糖的影響導致下肢血管硬化、血管壁增厚、彈性下降、產生血栓并形成斑塊,從而造成下肢血管閉塞、神經損傷的組織病變。它的特征是連續性、可重復性且難以愈合,給患者的生活帶來嚴重影響。

干細胞與糖尿病足:
目前,傳統干預糖尿病足的方法和療效難以達到預期,干細胞可以通過誘導分化以及分泌細胞因子在局部缺血組織中形成毛細血管網,建立側支循環,增加血液灌注流量,改善患者組織的缺血狀態,從而達到治療效果。

干細胞移植糖尿病足臨床研究:
1、早在2002年,Tateishi-Yuyama等,最早開始應用干細胞移植方式調理下肢缺血性疾病,并且取得了良好的結果。據其團隊研究結果顯示,干細胞在特定條件下可以分化成為血管內皮細胞以及血管平滑細胞,同時可以分泌大量促血管生成因子,促血管生成因子能夠幫助干細胞更加快速的輸送至缺血的下肢部位,幫助患者重建代償性血管,恢復下肢血流通路。
2、Hirata等人對糖尿病下肢缺血性豚鼠進行了實驗。研究者將豚鼠劃分為實驗鼠和對照鼠,為實驗鼠進行干細胞移植,對照鼠常規調理。結果顯示,實驗鼠的側支血管、新生血管形成明顯增加,并且通過不同時期血漿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水平測試,顯示干細胞在誘導血管生成時并不會影響全身血管增殖。
3、Yu等人使用日本大耳兔進行骨髓內皮細胞移植調理糖尿病足,實驗中顯示,局部輸注骨髓內皮細胞的實驗組,毛細血管密度、毛細血管數、多普勒下肢血流狀態以及血管生成因數表達上調倍數等指數,均明顯高于常規治療組。

4、Wu chun peng等學者在研究間充質干細胞移植糖尿病足,發現干細胞移植2周、6周后,大鼠的后肢血管顯影以及后肢股直肌與腓腸肌毛細血管密度比較中,移植了干細胞的左肢體毛細血管密度明顯優于常規輸注生理鹽水的右肢。
結論,干細胞移植可以在缺血環境下促進形成新生血管,改善下肢的血供,且不容易對其他部位血管增殖產生影響。
總結:
干細胞在調理糖尿病足中具有良好的效果,由于其來源廣、易獲取、抗原性低等特點,在糖尿病足的臨床中具有更高的臨床應用價值,是一種極為優質的調理方式。
編輯:小果果,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448371.com/cells/gxb/2020.html
免責聲明:本站所轉載文章來源于其他平臺,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業相關知識,傳遞當前最新資訊。圖片、文章版權均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信息。
說明:本站所發布的案例均摘錄于文獻,僅用于科普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相關知識,不作為醫療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