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有一種說法不絕于耳:“單次干細胞輸注數量越大,效果越好“,而且這種“怪誕”的說法越演越烈,本文小編就帶讀者們客觀的分析下,如何合理的理解數量與療效的相關性。
o1
目前在已開展的干細胞臨床研究中,涉及較多的一類干細胞當屬間充質干細胞了,并且已經在糖尿病、肝病、帕金森、膝關節炎等疾病的治療上,初見成效。而干細胞應用的最佳劑量經常成為多數人爭論的焦點,在一些技術宣傳推廣中常常將細胞數量與效用畫上等號,但事實上細胞數量真的是越多越好嗎?
在之前的文章《決定干細胞療效的幾個關鍵因素》中已經提到過:細胞質量、注射途徑、最佳劑量這幾個緯度,較為全面的分析了影響干細胞治療的幾個重要因素。在本文中,小編再次圍繞“最佳劑量”發表一些個人的觀點,也舉幾個研究案例,僅供參考。
干細胞的輸注數量以及人體最大耐受劑量移植是臨床干細胞治療考慮的問題。對于不同疾病和嚴重程度的細胞注射途徑是有區別的,這也導致臨床治療中的給藥量(這里特指間充質干細胞數量)必定是存在差異的。在臨床研究中鮮有涉及到動物和人體對細胞的最大耐受量的(爬坡實驗)試驗。
o2
一些研究實例
先看兩個動物研究。在中山大學干細胞與組織工程研究中心開展的一項《骨髓間質干細胞輸注時機和劑量對其抑制急性排斥作用的影響》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分別在術前24小時或術后24小時以靜脈輸注的方式,向以小鼠為供受體建立心臟移植的模型,移植不同劑量的人骨髓間充質干細胞。結果發現最高劑量(5*106/只/次)組術后24小時靜脈輸注(Hmsc)可有效延長小鼠心臟移植物的存活, 并呈現劑量依賴性,治療效果最為顯著。
再對小鼠體內移植物的組織病理學檢查發現,與對照組比較, 輸注Hmsc可減少移植物的淋巴細胞浸潤,?病理損傷顯著降低,?劑量最大的病理損傷減輕的程度最明顯[1]。
某昊細胞生物技術與天津藥物研究院新藥評價有限公司的研究人員,在對間充質干細胞的毒性作用研究中發現,高劑量靜脈注射的小鼠,除引起肺及脾的增重外,未出現明顯的毒理反應,也未發生致死現象。[5]

MSC進入小鼠體內臟器重量的變化
在一項評價人臍帶間充質干細胞對四氯化碳誘導的急性肝損傷的療效及其毒性、致瘤性和生物分布的研究中發現,免疫缺陷小鼠接受靜脈注射高劑量細胞(?1×108個/kg) 后,未在其體內發現與之相關的腫瘤。[3]
但隨后有動物研究認為,輸注過多干細胞會引發血栓及毒性反應,認為小鼠靜脈注射人臍帶間充質干細胞(UC-MSCs)的最大耐受量約為2.0×107個/kg,而食蟹猴單次靜脈滴注人UC-MSCs的近似致死劑量約為1×108個/kg,推測其原因可能是由于過多數量干細胞在血流豐富臟器滯留導致血栓形成所致[4]。
兩個研究結果不約而同的得出一個結論,給藥劑量應適中,單次高劑量干細胞的輸注也許會適得其反。另外小編認為,還需考慮疾病類型與輸注部位。干細胞治療所致血栓可能并不是其毒性作用所致,而是與干細胞的輸注濃度、輸注速度及混懸是否均勻有關[4]。
再看人體的研究案例。在一項人臍帶間充質干細胞靜脈輸注治療肝硬化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研究中,來自上海南京軍區臨床肝病中心的研究團隊,于2010年11月-2011年5月期間,對入院的20例失代償期肝硬化患者[2],進行3次、3個劑量級分別為5×107個/次、1×108個/次和2×108個/次, 靜脈輸注臍帶間充質干細胞移植治療。
經過一年的隨訪發現:靜脈輸注干細胞的耐受性較好,最大的耐受劑量為2×108個/次,接受臍帶間充質干細胞治療的安全性良好,未發現毒理及其他不良反應,患者的生活質量得到明顯改善。
另一項將間充質干細胞用于類風濕性關節炎(RA)的治療研究中也發現,15例嚴重膿毒癥患者單次靜脈輸注同種異基因間充質干細胞,最大劑量為3×106細胞/kg(如果是按照60KG的標準體重,單次輸注1.8億個細胞),結論耐受性良好[6]。
小編暫時未能找到因為較高劑量的干細胞回輸導致不良事件發生的臨床反面案例,但結合上述的動物研究,小編建議那些提倡或是鼓吹單次回輸劑量大和療效掛鉤的說法,盡量謹慎一點吧。
雖然干細胞沒有確切的半衰期,但最好也參考一下傳統藥物的“定時定量“,在人體耐受達到飽和劑量后,加大細胞劑量或許會適得其反。
編輯:小果果,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448371.com/cells/gxb/20105.html
免責聲明:本站所轉載文章來源于其他平臺,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業相關知識,傳遞當前最新資訊。圖片、文章版權均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信息。
說明:本站所發布的案例均摘錄于文獻,僅用于科普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相關知識,不作為醫療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