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的發展,人類在短短一個世紀,把人類壽命提高了30年左右,雖然壽命增加了,但人類也付出了極大的代價:如癌癥等很多疾病的發病率越來越高。
下一個世紀,人類能否把生命再提高30年呢?近日,在世界科技創新論壇上,2004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Aaron Ciechanover教授就此發表專題演講。

以下是演講內容:
部分已刪減,以便于閱讀
大家上午好!下面我講一點健康、醫藥和未來健康的話題。講到我們的壽命,現在很多國家,包括在中國,很多人的壽命都已經超過了80歲。
?
幾百年以前,人均壽命只有50歲,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平均壽命只有50-55歲,但是經過一百年,我們的預期壽命增加了30-40年,是過去4000年提升幅度的2.5倍,秘密是什么呢?

秘密就是科技的發展。包括對人體機理的理解,包括運動以及醫院的重要性,還有就是抗生素的發展,所有的這些因素加在一塊,人類的壽命比一百年前增加了30-35歲。
有兩個有意思的問題
第一,這個趨勢是否繼續,是否經過一百年人均壽命會達到150歲還是更久?如果達到150歲,對我們來說成本是什么?
這個成本非常明確。今天在很多發達國家的醫院里有很多病人,主要患三大疾病——癌癥、心血管疾病、腦疾病,所有的這些疾病都是我們付出的代價。

一百年前沒有多少人死于癌癥,不是說那時候沒有癌癥,只是那個時候很多人沒有活到受癌癥的影響就死亡了。
心臟病,一百年前有一些人死于心臟病,40歲,但是大部分人在心臟病和癌癥都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病率更高,還有腦部疾病,比如說帕金森癥、阿爾茲海默癥,所有疾病都和年齡有關,年齡越大患病機率越高,雖然壽命在延長但是付出的代價更高。
我們預計這些疾病會變的越來越嚴重、越來越普遍。我們發現99%的人如果活到110歲、115歲都會有阿爾茲海默癥,人類大腦中有一個部位在退化,現在沒有表現的明顯,一旦預期壽命不斷增加將會變的越來越明顯。

第二個問題是人均壽命越來越長,我們是否想要壽命越來越長呢?今天出生的嬰兒如果按照現有的趨勢發展下去,每年他們的壽命會增長3-4周,他們的壽命會多增加好多年,這里面付出的成本就是我講的疾病。
醫學和藥學有哪些進展呢?
今天的藥學重點向三個方向發展
第一個方向就是醫療設備,我講的不是圖像設備,比如說CAT MRI可以對非常小的技術進行監測,我講的設備還包括人造的器官,還有在動脈中的支架,清除動脈阻塞的小型設備,這就是一個醫療設備發展非常快。
第二個發展的方向就是組織工程,比如說干細胞,干細胞就是組織工程的一個分支,還有退化的組織,在這方面進展比較慢,盡管這邊噱頭比較多,但是現在這方面的研究也是有的。

比如說肥胖癥,有人沒有辦法產生自己的胰島素了,沒有辦法進行新陳代謝了,對細胞進行重新的編輯,讓他產生具備胰島素的能力再放到病人體內,或者在病人身體中加入人造的生物細胞。它就可以使病人具有產生胰島素的能力。
第三個就是傳統的藥物開發。在上世紀初,最早開發出來的藥物,一個是青霉素,一個就是阿司匹林。這些藥物的開發是偶然發現,現在我們不能再靠這種辦法了,我們需要有組織、有系統的開發藥物。

世界上沒有兩個人是完全一樣的,即使是孿生兄弟和姐妹也存在很大的差別,他們這個基因也是存在差別的。由于變異基因的遺傳,沒有任何兩個人是一模一樣的,所以疾病在不同兩個人身上也會有不同的反應。
?
所以在2000年出現了下一代藥物開發的辦法,就是對人類基因組的測序,在90年代開始第一次基因組測序,花了幾十億美金,才可以對人類基因組進行第一次測序。
到現在為止,基因測序已經發展的非常快了,現在只要幾個小時、三四千美元都可以進行測序,和過去相比成本下降了很多,而且有各種各樣的方法,動態測序法、固態測序法、電子測序法等等,基因測序就像一般的檢查一樣,這個技術開發出來了,它可以對于很多的疾病帶來影響。

過去我們可能覺得癌癥就是一種疾病,比如乳腺癌就是乳腺癌,雖然都叫乳腺癌,但是背后的基因變異完全不同,導致乳腺癌的原因各不相同,我們發現乳腺癌的成因甚至超過20多種。今天我們對于乳腺癌仍然是傳統的辦法,通過化療。
基因測序帶來的改變
現在有了基因測序法,我們可以找出患者究竟哪個基因出現了變異,專門設計一種分子蛋白質來直接的應對這種變異的分子,使得乳腺癌得到治愈。
過去我們是粗的,用大炮打疾病,現在是比較細的手段。從現在開始,任何一個病人到急診室或者門診的時候,首先對基因進行測序,我們知道基因上面有RNA和蛋白質,所有的測序在我們眼前快速的發展,包括基因組學、包括基因學等等。

通過現有的技術和設備,人類體內究竟什么樣的基因導致他患了這種疾病。未來會怎樣呢?現在已經成為現實了,但是這個技術的發展還是需要很長的時間。因為很多變異的原因和過程我們不是完全的了解。
奧巴馬說這是精準醫療,是個性化之外,也是預測性的,因為通過基因測序可以知道,我可能體內產生哪一種基因的變異,可以進行及時的預防,有些可以治愈,有些不能治愈,但是醫生可以警告我讓我來預防。這就是未來醫學的幾個特點:個性性、預測性、預防性,還有就是參與性,我們管它叫做“四性”醫療。
健康人的基因是穩定的,但是癌癥病人的基因是不穩定的。它逐漸的會產生抗藥性,漸漸會形成第二起、第三起的變異。所以病人可能一開始第一次治療的時候會有所反應,但是第二次再進行治療的話,它的效果和藥效就不如第一次了,逐漸腫瘤就會變異。

安吉麗娜朱莉,他母親死于卵巢癌,他的姨是死于乳腺癌,這兩種癌癥有可能因為一種基因所導致的。安吉麗娜朱莉覺得她的體內有可能有基因的變異,通過預防她做了測試,確實有這樣的基因,她決定做兩次手術,首先切除乳腺,再切除卵巢,這樣屬于把定時炸彈取出來了。
?
對于全球女性是非常好的榜樣,但是她解決不了孩子的問題。這個問題就說明了分子生物學和前面講的個性化的醫療所帶來的影響。一方面帶來好處,一方面帶來代價。
個性化醫療的未來
還有一點我剛才沒有提到,就是價格,未來個性化醫療的價格比現在會更高,因為很多疾病將被分解成小的個性化的疾病,這樣一來藥物開發的成本大幅上漲。對人類當然是樂觀的,未來醫療將更加精準,更能夠治愈更多的疾病,更加有效,同時副作用更小。
編輯:小果果,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448371.com/cells/gxb/19390.html
免責聲明:本站所轉載文章來源于其他平臺,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業相關知識,傳遞當前最新資訊。圖片、文章版權均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信息。
說明:本站所發布的案例均摘錄于文獻,僅用于科普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相關知識,不作為醫療建議。